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差异教学,对目标弹性处理,对学生分层编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根据教学所需,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补增减;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应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策略
21世纪,现代社会日益凸现出知识、信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开放性、高度信息化成了现代经济社会的鲜明特征。因此,现代语文应进行信息传播的全面教育,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善听、善说、善读、善写的“开放型”人才。纵观现状,我们的课堂教学,总的特点是“封闭型”的,即教学观念封闭、教学时间封闭、教学空间封闭、教学内容封闭、教学过程封闭、教学评价封闭。试想,如此现代化的社会怎么能承受农业社会师徒传播和工业社会封闭课堂教学模式呢?如此封闭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多样性不仅是人类劳动的反映,也是人的思想情感、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综合反映。不仅生活需要开放的语文教育,学生的认知潜能的发展也需要开放的语文教学。因此,只有全程开放课堂教学,才能让语文课堂为人类了解人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世界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1. 开放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由教师制订,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遗传素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是一种“整体划一”下的“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让每个智力正常的的学生得到适应其个性的正常,乃至超常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遵照“承认差异,协同发展”的原则,实施差异教学,对目标弹性处理,对学生分层编组,内容相同,目标不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可将目标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即落实大纲和教材“双基”的要求,是今后学习的起点,即“下要保底”。二是弹性目标,对学生余力的学生提供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其学习的潜力。三是发展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即“上不封顶”。如《桂林山水》一课第二自然段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在完成理解、积累过程后,在运用阶段,我设计了三个目标:
(1)巩固题:说事物的特点,用“得”字连接,把这个特点加以补充说明。这些基础题,适合于差生做。
(2)提高题:说出事物三个或三个以上特点,用“得”字连接,写成一组排比句,这类题必须概括,有一定难度,让中等生做。
(3)发展题:把下面句子改成排比句,原句:“我爱大树,我爱花朵,我爱树根”。这类题有较大的综合性和较强的逻辑性,要求重新组织语言,要求更高些,让优等生做。语文教学目标的开放,更要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成为目标的制定者、调控者、实现者,使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主动性
2. 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2.1 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在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根据教学所需,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补增减。这样,既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2 分析教材,自主选择内容 语文课的教材是一篇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但由于课文的范例性,往往许多课文章节相似,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来学习,从而形成人人都可以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来朗读课文段落并作介绍。虽然学生只选择了一个段落来深入研究,但通过相互交流展示,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得到了共同的提高。
3. 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过程僵化,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 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要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应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如读书汇报式、小组讨论式、质疑辩论式、游戏竞赛式、情境表演式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首先根据教材特点精讲课文第3自然段,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6自然段,小组汇报后,再集体讨论:“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当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后,接着让学生展开想像,讲讲或演演这个童话故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语文课充满了青春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策略
21世纪,现代社会日益凸现出知识、信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开放性、高度信息化成了现代经济社会的鲜明特征。因此,现代语文应进行信息传播的全面教育,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善听、善说、善读、善写的“开放型”人才。纵观现状,我们的课堂教学,总的特点是“封闭型”的,即教学观念封闭、教学时间封闭、教学空间封闭、教学内容封闭、教学过程封闭、教学评价封闭。试想,如此现代化的社会怎么能承受农业社会师徒传播和工业社会封闭课堂教学模式呢?如此封闭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多样性不仅是人类劳动的反映,也是人的思想情感、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综合反映。不仅生活需要开放的语文教育,学生的认知潜能的发展也需要开放的语文教学。因此,只有全程开放课堂教学,才能让语文课堂为人类了解人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世界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1. 开放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由教师制订,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遗传素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是一种“整体划一”下的“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让每个智力正常的的学生得到适应其个性的正常,乃至超常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遵照“承认差异,协同发展”的原则,实施差异教学,对目标弹性处理,对学生分层编组,内容相同,目标不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可将目标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即落实大纲和教材“双基”的要求,是今后学习的起点,即“下要保底”。二是弹性目标,对学生余力的学生提供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其学习的潜力。三是发展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即“上不封顶”。如《桂林山水》一课第二自然段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在完成理解、积累过程后,在运用阶段,我设计了三个目标:
(1)巩固题:说事物的特点,用“得”字连接,把这个特点加以补充说明。这些基础题,适合于差生做。
(2)提高题:说出事物三个或三个以上特点,用“得”字连接,写成一组排比句,这类题必须概括,有一定难度,让中等生做。
(3)发展题:把下面句子改成排比句,原句:“我爱大树,我爱花朵,我爱树根”。这类题有较大的综合性和较强的逻辑性,要求重新组织语言,要求更高些,让优等生做。语文教学目标的开放,更要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成为目标的制定者、调控者、实现者,使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主动性
2. 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2.1 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在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根据教学所需,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补增减。这样,既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2 分析教材,自主选择内容 语文课的教材是一篇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但由于课文的范例性,往往许多课文章节相似,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来学习,从而形成人人都可以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来朗读课文段落并作介绍。虽然学生只选择了一个段落来深入研究,但通过相互交流展示,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得到了共同的提高。
3. 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过程僵化,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 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要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应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如读书汇报式、小组讨论式、质疑辩论式、游戏竞赛式、情境表演式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首先根据教材特点精讲课文第3自然段,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6自然段,小组汇报后,再集体讨论:“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当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后,接着让学生展开想像,讲讲或演演这个童话故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语文课充满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