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我告知学生下一节课为写作课的时候,班级里总会唏嘘一片。是的,学生普遍恐惧写作,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话题时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开始下笔。由于刚入初中的孩子对于作文锻炼还少,在面对话题时,缺乏足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得他们提笔皱眉,无法得心应手。
虽然学生害怕写作,但学生并不拒绝阅读。我时常会给学生发一些不带任务的阅读材料,学生很乐意接受这些东西,我的学生反映这些短文看起来就像看故事书一样。所以,在不布置任何任务的前提下,孩子们是极其喜欢看课本上或者卷子上的文章的,尤其是那些叙事写人的小短文,他们时时看的津津有味。而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开阔视野的良好途径,阅读对象能够给读者带来广阔的学习空间,而写作即是将作者的思想文字化的过程。掌握好阅读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能加强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如果能够利用好语文课本以及精选的一些阅读题材,将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因此教材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突破点,要把写作与课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一、将写作穿插于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我们也常说:“创作源自生活。”所以,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要求作者对周边的一切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写作能力还不成熟的中学学生来说,其对事物的感性化认识还不够、敏感神经未被良好地激活,或有些已经对事物有了自己深切的感受但却不知如何用文字表达等等,这些原因都致使学生在写作时心生恐惧。既然学生害怕写作课,那就降低独立写作的频率,将写作课的课时穿插到课文阅读教学中,让他们在课堂上做一些写作的小练习。
在课本的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或者鼓励他们回想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并将想象回忆与感受写下来。例如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一下山的那头是什么,如果是海,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如果是村庄,那么村庄又是怎样一副模样……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自由地讨论,尽情的描绘,大胆地述说,最后写在纸上形成文字的形式。这样做一方面不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紧张与局限,另一方面提高了文字的表达能力。
也可以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来与课文产生共鸣,以拨动内心情感之弦。例如在《羚羊木雕》的教学过程中,我让我的学生回想了与父母及朋友在生活中的矛盾,有些孩子会表现得很动情,这正是他们对事件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表现,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述说出来之后,我再提醒他们这些情感是可以通过写作表现出来的。在述说完自己的观点之后,要求学生把所说的想法写下来。
频繁地让学生多想,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事物产生自己的认知和想法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说,有利于想法的表达;最后将所说写于纸上,便完成了想法到文字的过渡,也就达到了写作的最基本的目的。而这种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练习,不会占用多余的课时,反而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也使所授课文学得更加深入。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作手法的指导
光有对事物的感知和自己的想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事物与想法进行修饰与加工。在上面我们讲到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写一些小片段,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完善。
对阅读题材的优美语句进行剖析,分析写作之美。过去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回家的时候做一些摘抄笔记,这些摘抄笔记大部分是学生自己选择的题材,但大部分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都应付了事,并不认真地去体会语句之美,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们摘抄在课堂上分析过的精美语句,并按相同的修辞去选择性地摘抄别的美文。让学生体会语法之妙,并要求学生回家的摘抄作业要找一些也是排比的美文句子。除了排比之外,还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等等修辞手法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并要求学生在课下累积。让学生有选择地去进行摘抄,一方面是增加了学生对语句修辞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学生对该种语句修辞的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有读写一体的意识,放手大胆地利用手头的教材,既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又教会学生写作,使写作有机地融合于阅读中,真正做到珠联璧合。
虽然学生害怕写作,但学生并不拒绝阅读。我时常会给学生发一些不带任务的阅读材料,学生很乐意接受这些东西,我的学生反映这些短文看起来就像看故事书一样。所以,在不布置任何任务的前提下,孩子们是极其喜欢看课本上或者卷子上的文章的,尤其是那些叙事写人的小短文,他们时时看的津津有味。而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开阔视野的良好途径,阅读对象能够给读者带来广阔的学习空间,而写作即是将作者的思想文字化的过程。掌握好阅读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能加强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如果能够利用好语文课本以及精选的一些阅读题材,将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因此教材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突破点,要把写作与课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一、将写作穿插于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我们也常说:“创作源自生活。”所以,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要求作者对周边的一切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写作能力还不成熟的中学学生来说,其对事物的感性化认识还不够、敏感神经未被良好地激活,或有些已经对事物有了自己深切的感受但却不知如何用文字表达等等,这些原因都致使学生在写作时心生恐惧。既然学生害怕写作课,那就降低独立写作的频率,将写作课的课时穿插到课文阅读教学中,让他们在课堂上做一些写作的小练习。
在课本的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或者鼓励他们回想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并将想象回忆与感受写下来。例如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一下山的那头是什么,如果是海,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如果是村庄,那么村庄又是怎样一副模样……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自由地讨论,尽情的描绘,大胆地述说,最后写在纸上形成文字的形式。这样做一方面不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紧张与局限,另一方面提高了文字的表达能力。
也可以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来与课文产生共鸣,以拨动内心情感之弦。例如在《羚羊木雕》的教学过程中,我让我的学生回想了与父母及朋友在生活中的矛盾,有些孩子会表现得很动情,这正是他们对事件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表现,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述说出来之后,我再提醒他们这些情感是可以通过写作表现出来的。在述说完自己的观点之后,要求学生把所说的想法写下来。
频繁地让学生多想,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事物产生自己的认知和想法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说,有利于想法的表达;最后将所说写于纸上,便完成了想法到文字的过渡,也就达到了写作的最基本的目的。而这种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练习,不会占用多余的课时,反而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也使所授课文学得更加深入。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作手法的指导
光有对事物的感知和自己的想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事物与想法进行修饰与加工。在上面我们讲到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写一些小片段,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完善。
对阅读题材的优美语句进行剖析,分析写作之美。过去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回家的时候做一些摘抄笔记,这些摘抄笔记大部分是学生自己选择的题材,但大部分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都应付了事,并不认真地去体会语句之美,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们摘抄在课堂上分析过的精美语句,并按相同的修辞去选择性地摘抄别的美文。让学生体会语法之妙,并要求学生回家的摘抄作业要找一些也是排比的美文句子。除了排比之外,还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等等修辞手法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并要求学生在课下累积。让学生有选择地去进行摘抄,一方面是增加了学生对语句修辞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学生对该种语句修辞的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有读写一体的意识,放手大胆地利用手头的教材,既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又教会学生写作,使写作有机地融合于阅读中,真正做到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