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 托举人性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伴随其独特的教育资源的产生。首先,事件本身具有影响大、震撼强的特点。回想任何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喜是悲,给民众的印象都是深刻而悠远的,人们会对这些事件有太多的共同回忆与感受,有太多的共同行动与觉悟。其次,资源引入具有信度高、效果好的优势。在品德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会引入一些形象案例用于教学,以期望其更富教育的实效和意义。因此,将重大事件中的重要案例引入品德教学,能使教学的可信度增强,教学的有效度增大。如,体验神七升空时宇航员抗晕眩训练的艰难,明白意志坚强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这样的实例教学与真切体验,学生信赖,效果自然非同于苍白的说教。再者,价值建构更趋主流与稳定。由于经历重大事件后的民众更具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公众、媒体等的舆论导向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主流的,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也具有较为长期稳定的引领。以上特点,对品德课堂有效利用重大事件中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有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作为品德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认真有效地组织、启发、引导学生历经感受、体验、理解、领悟道德真谛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师生相互教育、品德共进的目的。因此,我们可在品德课堂中,随机、及时借助重大事件中的相关内容来介入教学过程。
  
  一、情境话题介入
  
  将重大事件的有关素材,根据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机创设成情境话题介入课堂。如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教材中《怎样和他联系》一课,我们设置了以下研讨情景话题:
  5·12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小明的爸爸就随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救援,小明怎么和爸爸联系?可用哪种联系方式?哪种方式最适应,为什么?
  通过情境话题的介入,引导学生讨论、思辨,既让学生了解到了现代生活中,通信联系方式的多样便捷,又懂得了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用的通信方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灾害有多大,联系有多难。
  又如,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可创设这样的话题情境:
  老师的爱是无私而又伟大的。在汶川大地震中,你知道了哪些“平凡的老师、伟大的爱”的故事?
  经过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诉说着一个个真实的感天动地的师爱故事:
  谭千秋老师,用身体和双臂护住4个学生。学生得救了,而他却不幸遇难:
  吴忠洪老师,本已逃出危险地带,但为了返回去救助掉队的学生,不幸被垮塌二楼的墙体吞噬:
  张米亚老师跪在废墟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她的怀抱中却紧紧搂着两名生还的学生---…
  教师随机再补充一串英雄老师的名字——向倩、瞿万容、严蓉、苟晓超、袁文婷……让学生深情呼唤,并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都加上“老师”两个字,以表示无限的尊重与追思。
  这样的有机介入,无不让在座的学生为之动容并深深铭记,尊师重教的教育浑然天成。
  
  二、主题全程介入
  
  将与教学主题有关的不同重大事件中的教育资源,有机渗透穿插在教学的全过程。
  如,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我们共同的家》一课,可始终围绕“泱泱大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题进行全程介入教育。
  课始,欣赏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事件:此歌是全运会会歌);
  课中,引导组织学生参与感受祖国之大、民族之多、风情之美等6大板块活动:
  (1)认一认我国民族大家庭合影中的成员(事件: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两会”期间亲切会见各少数民族代表):
  (2)记一记各民族名称:
  (3)说一说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事件:民族政策);
  (4)听一听优美的民族音乐(事件:2007年双语迎春晚会);
  (5)看一看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照片(事件:青藏铁路的顺利通车):
  (6)学一学民族语言与民族礼节;
  课终:倾听韩红那首荡气回肠的《天路》,并畅谈感受。
  这样的教育,主题突出,全程贯穿,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强烈的民族之爱、国家之爱和家园之爱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样的教育体验,诱发和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爱民之情,不仅充分具备道德有效教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让深蕴的道德体验价值得以外显,促进其个体生命和道德情感积极健康地发展。
  
  三、归类适时介入
  
  将重大事件中的不同教学资源,归类后有机渗透在全册教材或整个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中。
  无论哪次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伴随丰富多样的教育财富产生。作为品德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及时将那些鲜活、形象、厚重、多元的事例进行搜集、整理、归类,以便在教学中适时、适度、有机地整合于品德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如,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其奥运精神教育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资源:
  1、爱国兴邦,为国争光的激越情怀:
  2、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
  3、公平竞争的自觉意识;
  4、重在参与的人本理念;
  5、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
  6、和谐合作的全球视野:
  7、绿色友好的大家风范:
  另外,如“神七升空”“亚欧首脑峰会”等事件,都会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利用。
  
  四、课后体验,教育无痕
  
  人的品行发展应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新课程要求品德教学关注回归生活和自然之境的教育。这充分说明道德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生活阅历的积累,把诱发体验放在一个尤为重要的位置。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民族之责和真、善、美的优良品德,除了课堂教学中的体验践行外,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注国家大事、民族盛事;学会关注突发公共事件,学会关注重大政策法规,学会亲自参与道德的践履活动,让学生经历“亲验”,在亲验中发展道德,培育良知与责任。如我组织下列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
  “抗震救灾,我们有爱”大型捐款活动:
  “节约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全民节约活动:
  “迎奥运,庆六一艺术节”活动;
  “学做奥运志愿者,我为校园添点美”活动;
  “我们怎样拒塑减污”宣誓活动……
  如此丰富实在的亲身参与,使学生有了真实的道德体验,其教育的价值自然不可估量。
  当然,在利用重大事件进行品德教学时,还应注意考虑如何根据儿童年龄、生理特点选择恰如其分的素材,尽量避免将特别恐怖、惨烈、血腥和可怕的画面、声响等引入我们的教育资源框架内,以充分保证教学教育的安全性、积极性与阳光性。
其他文献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八册第五组课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情变化,最后被花的勇气所震撼,从而明白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词语充满了感情色彩。教师若能牢牢地抓住这一特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上《花的勇气》这一课时,紧紧地抓
摘要:美国《健康与幸福》教材设计特点有:注重整体化设计,教材愿景、教材目标、教材内容、实践活动一脉相承;注重知行合一,用实践活动塑造健康行为;注重程序体验,将学习策略恰当地融合在学习内容之中。这些为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实践活动;健康行为;《健康与幸福》教材;体育与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语感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长期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才能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潜入文本,涵咏词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反复诵读、潜心会文、比较品味、追索拓展、揣摩想象等五个方面进行培养。 
【教材分析】  《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四篇课文以“人与动物”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笔者在这组课文的教学实践中,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学习时机,巧妙借助不同形式的学习单,努力使学生对教材文本及语言经历从学习感知、迁移深化到尝试运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提升阅读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前“单元预习单”,为整组阅读做好铺垫  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
一、“多读多写多背”的解构  在语文教学中,类似“多读多写多背”的提法不少,对于这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常识性说法,如不加思考就盲目搬用,只能降低语文教学的效能,销蚀语文教学的科学理性。  面对语文教学之难,大伙儿都说,小学语文其实没什么难的,就是要“多读多写多背”,以至于有人无端地把“多读多写多背”奉为圭臬。此一“多”字无异于用“暗胡同”绑架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什么时候才有望摆脱暗中摸索、误打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激发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整体把握脉络    师出示一组表现西部地区缺水状况的图片和反映缺水之苦的当地民谣,让学生说说感受。  师:图片中那一块块干裂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版相比,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加入了“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就是确立和凸显“教科书编者”的地位和作用。“教科书编者”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先导的作用。教科书是编者依据课程标准精心加工而成的,是师生教
所谓“读本秘妙”,即王国维先生所指出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创意。读本秘妙具体表现为某种精妙、流畅的语言形式,有趣、动人的故事情节,独特、深刻的思想情感,丰满、感人的人物形象,或者是一波三折的结构脉络……简而言之,读本秘妙就是这一读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读本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这个秘妙是这个读本独有的个性,
《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6期的“百家讲坛”栏目发表了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的文章《“发现”与“观察”:孰轻孰重?》。管老师从儿童作家蒋方舟的写作经验上得出“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继而提出“发现题材”靠的是“发现”,而不是“观察”。最后提出作文教学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就必须从“外在的观察”走向“内在的发现”;作文教学只有大力着眼于“发现”,而不是“观察”,才有大的转变。管老师认为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