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军休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国家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随着军休干部需求的多元化,传统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手段日渐滞后于实际需要,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无法全面有效地满足军休干部的需要。因此,转变固有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建立和完善国家保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才能增强军休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军休服务管理 现状 社会化 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养老趋势不断增强,各地军休所接收离退休干部人员急剧增多,以封闭管理和集中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军休所管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地解决军休管理工作中的矛盾。鉴于此,军休所应该向“强政治、强行政、强服务”的新型功能模式转变。军休服务管理的社会化转变适应了该趋势发展,也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切入点。很多地区的军休所也正在进行着社会化管理,通过利用现代化社会资源,构建起专业服务平台,健全和完善军休服务管理工作,达到照顾好军休干部,巩固国防的目的。在探索社会化管理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军休干部的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成为相关军休管理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军休干部及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现状
1.军休干部。所谓军体干部从广义讲是将退休士官包括在内的符合移交到地方安置并且享有部队退休离休待遇的人。狭义是指移交到地方来安置的部队退休离休干部。 军休干部身份的限定指的是符合部队退休离休条件的人和符合相关退休安置规定的退役士官。在相关的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规定中,对退休干部、离休干部及退役士官都有详细的规定,如年龄、服务年限等。
2.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现状。将移交地方安置的军休干部照顾好,是国家加强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干部的服务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不可轻视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站在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背景中来思考工作的开展,将老干部工作放置于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努力实现老干部的“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军队离退休干部总体幸福度较高,正性情感占优势的比例达 81.8%,这说明我国军休干部对其晚年生活是比较满意的, 这与军休服务机构有较好的管理机制、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优质的后勤生活保障、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氛围有关。但是,现行军休服务管理体制刚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军休系统较为封闭,随着军休干部需求的多元化,传统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手段日渐滞后于实际需要,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无法全面有效地满足军休干部的需要。因此深化工作内涵,拓展工作领域,转变固有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军休干部的全面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制度创新和服务模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二、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会化是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趋势,社会养老机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表现出传统统揽式的服务方式的劣势,社会工作的介入成为提高军休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巧及价值观,丰富军休服务的内涵、促进军休干部的需求满足与全面发展、推动机构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及职业地位提升。
三、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风险
1.对社会工作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军休干部是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功臣,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离退休后由军休所负责落实政治和生活两个待遇,为军休干部晚年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军休干部习惯于在遇到各种困难时找组织,但同时,军休所虽然是以服务老干部为职责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机构性质,在服务的过程中多数以管理者身份出现,并且更多的时间和经历都是放在行政事务上的,时常出现价值冲突,难以满足军休干部的全部需求。引入社会工作方法行之有效,但需要原军休所职工学习更多系统的知识,担负起更多的责任,难免有抵触情绪。
引入社会组织服务后,一时难以掌握全部军休干部情况,军休干部对此也陌生,对军休所产生推脱责任之嫌,不能够完全信任社会组织。在与B市军休所军休干部多次座谈会中表示,军休干部绝大多数在部队担任过领导职务或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由一名军人转变为普通老百姓,自身能力、身份地位的退化所引发的“无用感”和“被忽视感”等负面情绪使军休干部常常无法适应退休生活。一方面在离退休后自我价值实现的意愿比普通人更为强烈,物质条件与文化素质的优良也意味着他们需要的不是普通老人所追求的低层次养老保障,而是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一辈子军旅生涯,退休后又不愿意融入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孤立的群体,自身相矛盾。
2.社会化服务的专业程度影响服务质量。 军休所社会工作实务,主要包括依托社团组织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解决军休干部心理健康及护理问题,缓解退休后进入社会人际关系相对陌生等带来的关系紧张、管理缺失等。这些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对所从事职业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富有责任感与使命感,较强的沟通方法和技巧,掌握可以满足军休干部心理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军休所的服务管理工作,一直是“保姆”式的服务模式,急需引进专业化人才。引入专业性强的社会组织也有很多风险点,本身的制度建设是否完善,人才管理是否完备,相关专业服务是否符合军休干部身心特点等等。
3.社会化转换过程中资金管控为难点。军休所在社会化转变过程中,作为服务购买方资金渠道单一,大多靠预算不足的政府提供,逐步增加军休干部的生活服务功能,更多开展精细化服务,容易导致经费出现短缺;同时需要专业的财务审计机构对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进行中期项目财务审计,通过审计了解社会组织是否按照批准的项目预算开展工作;预算是否得到了严格遵守,有无超标情况;预算如果变化或调整,原因是什么,是否得到军休所批准。因此,以社區服务作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全社会参与等方式为军休干部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专业化服务,才能实现社会化服务的真正实现。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军休服务管理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通过积极、主动、有效的服务管理工作,为军休干部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优良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斌.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6(28).
[2]吴文炎.126名军队干休所老干部幸福度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6).
关键词:军休服务管理 现状 社会化 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养老趋势不断增强,各地军休所接收离退休干部人员急剧增多,以封闭管理和集中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军休所管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地解决军休管理工作中的矛盾。鉴于此,军休所应该向“强政治、强行政、强服务”的新型功能模式转变。军休服务管理的社会化转变适应了该趋势发展,也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切入点。很多地区的军休所也正在进行着社会化管理,通过利用现代化社会资源,构建起专业服务平台,健全和完善军休服务管理工作,达到照顾好军休干部,巩固国防的目的。在探索社会化管理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军休干部的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成为相关军休管理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军休干部及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现状
1.军休干部。所谓军体干部从广义讲是将退休士官包括在内的符合移交到地方安置并且享有部队退休离休待遇的人。狭义是指移交到地方来安置的部队退休离休干部。 军休干部身份的限定指的是符合部队退休离休条件的人和符合相关退休安置规定的退役士官。在相关的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规定中,对退休干部、离休干部及退役士官都有详细的规定,如年龄、服务年限等。
2.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现状。将移交地方安置的军休干部照顾好,是国家加强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干部的服务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不可轻视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站在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背景中来思考工作的开展,将老干部工作放置于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努力实现老干部的“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军队离退休干部总体幸福度较高,正性情感占优势的比例达 81.8%,这说明我国军休干部对其晚年生活是比较满意的, 这与军休服务机构有较好的管理机制、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优质的后勤生活保障、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氛围有关。但是,现行军休服务管理体制刚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军休系统较为封闭,随着军休干部需求的多元化,传统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手段日渐滞后于实际需要,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无法全面有效地满足军休干部的需要。因此深化工作内涵,拓展工作领域,转变固有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军休干部的全面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制度创新和服务模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二、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会化是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趋势,社会养老机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表现出传统统揽式的服务方式的劣势,社会工作的介入成为提高军休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巧及价值观,丰富军休服务的内涵、促进军休干部的需求满足与全面发展、推动机构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及职业地位提升。
三、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风险
1.对社会工作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军休干部是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功臣,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离退休后由军休所负责落实政治和生活两个待遇,为军休干部晚年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军休干部习惯于在遇到各种困难时找组织,但同时,军休所虽然是以服务老干部为职责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机构性质,在服务的过程中多数以管理者身份出现,并且更多的时间和经历都是放在行政事务上的,时常出现价值冲突,难以满足军休干部的全部需求。引入社会工作方法行之有效,但需要原军休所职工学习更多系统的知识,担负起更多的责任,难免有抵触情绪。
引入社会组织服务后,一时难以掌握全部军休干部情况,军休干部对此也陌生,对军休所产生推脱责任之嫌,不能够完全信任社会组织。在与B市军休所军休干部多次座谈会中表示,军休干部绝大多数在部队担任过领导职务或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由一名军人转变为普通老百姓,自身能力、身份地位的退化所引发的“无用感”和“被忽视感”等负面情绪使军休干部常常无法适应退休生活。一方面在离退休后自我价值实现的意愿比普通人更为强烈,物质条件与文化素质的优良也意味着他们需要的不是普通老人所追求的低层次养老保障,而是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一辈子军旅生涯,退休后又不愿意融入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孤立的群体,自身相矛盾。
2.社会化服务的专业程度影响服务质量。 军休所社会工作实务,主要包括依托社团组织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解决军休干部心理健康及护理问题,缓解退休后进入社会人际关系相对陌生等带来的关系紧张、管理缺失等。这些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对所从事职业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富有责任感与使命感,较强的沟通方法和技巧,掌握可以满足军休干部心理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军休所的服务管理工作,一直是“保姆”式的服务模式,急需引进专业化人才。引入专业性强的社会组织也有很多风险点,本身的制度建设是否完善,人才管理是否完备,相关专业服务是否符合军休干部身心特点等等。
3.社会化转换过程中资金管控为难点。军休所在社会化转变过程中,作为服务购买方资金渠道单一,大多靠预算不足的政府提供,逐步增加军休干部的生活服务功能,更多开展精细化服务,容易导致经费出现短缺;同时需要专业的财务审计机构对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进行中期项目财务审计,通过审计了解社会组织是否按照批准的项目预算开展工作;预算是否得到了严格遵守,有无超标情况;预算如果变化或调整,原因是什么,是否得到军休所批准。因此,以社區服务作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全社会参与等方式为军休干部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专业化服务,才能实现社会化服务的真正实现。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军休服务管理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通过积极、主动、有效的服务管理工作,为军休干部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优良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斌.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6(28).
[2]吴文炎.126名军队干休所老干部幸福度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