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理解的课堂是指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活动的过程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的层面,教师通过“情景—问题”,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学”的层面,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对话—质疑”,厘清知识的本质。学生的学习经历“困惑—探究—解决”的过程,通过思维的不断融合、变化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压缩,理解信息可以压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体验压缩的过程并认识压缩技术相关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探究,感受压缩技术本质,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消除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教学过程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信息的编码”知识,了解了计算WAV声音文件的存储容量计算公式(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时间/8,单位为B)。所以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抛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李萍有一个容量为500MB的MP3播放器,请问按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如果存放原始录制的歌曲,最多可以放几首?(假设录制时的采样频率为44100HZ,量化位数为16位立体声效果,一首歌曲的时长按4分钟计算)”,并组织学生思考计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计算出一首歌曲的容量:(44100×16×2×4×60)/(8×1024×1024)=40.8(MB),然后再用总容量500MB除以40.8MB,得出结论:这样的MP3播放器,大约能存放12首歌曲。这显然和日常学生使用播放器实际情况不符。由此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在追问的基础上展示研究主题:信息的压缩。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随后,教师引出压缩常用软件WinRAR,并了解压缩比(压缩前文件大小:压缩后文件大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探究。
实践探究一:对“素材1.doc(普通文档)”和“素材2.doc(单个文字组成的文档)”分别用压缩软件进行压缩,计算压缩比。根据计算结果填写表1。
根据实践结果,思考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源文件,压缩比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由此讨论,引出信息可以进行压缩的本质:信息数据存在冗余度(形象化表述为“素材1.doc”文字重复率低;“素材2.doc”文字重复率非常高)。
实践探究二:将“声音素材.wav”按上面的方式进行压缩,查看文件大小,同时计算500MB的MP3的播放器能够存放几首这样的歌曲,并填写表2。
完成表2之后,教师适时追问:“500MB的MP3播放器可以存放这样的压缩文件多少个?”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得出结论:24首。但这和日常情形同样不符。由此引出压缩的分类“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实践探究三:通过教学微视频(一段1’40’’的微视频,演示了将WAV文件转换为MP3文件的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将前面的“声音素材.wav”进行有损压缩,并完成表3的填写。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很快计算出前面500MB存储容量的MP3播放器大约可以存放这样的声音文件数量:161个。這和日常情形比较接近,由此完成对前面环节中的认知冲突的合理解释。
三个实践探究活动层层推进,围绕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解释,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运用学科知识,并逐步达到理解压缩技术的教学目标。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看,学生对压缩相关概念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全面。在总结阶段,教师通过对声音文件的有损压缩的总结,用类比的方式介绍了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的相关有损压缩知识,从而完善学生对“信息的压缩”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
教研讨论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力的提升一定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对知识理解的结果。
情境问题贯穿,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压缩作为一个抽象的信息技术概念,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本课例中,由认知冲突引出课题,通过多个实践探究活动的不断实施,带着“真实任务”学习,学生兴趣饱满。
探究过程分解,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在教学结构中,根据内容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本课例中,三个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学科知识。任务分解,层层递进,可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
“二次学习”微视频,完善教学。课后反思及整理反馈信息,还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学生对压缩的原理“数据冗余度”理解不全面;二是针对图像、声音、视频的有损压缩格式中,由于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综合应用存在欠缺。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二次学习”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让学生在课后复习时,通过手机客户端接收、学习。
思考展望
提升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探索“为探究性理解”而教,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把握学科核心知识,稳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厘清学科知识结构,建立整套教材内容的架构,然后选择与学生生活、学科学习相联系的、可体验与实践的最基础知识,设计课堂。
重视实践与探究,活动中学。实践与探究是信息科技学科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大胆尝试,实践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对话讨论适度开放,提升思维。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考后的对话,在对话中和自身原有经验碰撞,和同伴经验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对话讨论的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度,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第二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压缩,理解信息可以压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体验压缩的过程并认识压缩技术相关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探究,感受压缩技术本质,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消除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教学过程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信息的编码”知识,了解了计算WAV声音文件的存储容量计算公式(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时间/8,单位为B)。所以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抛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李萍有一个容量为500MB的MP3播放器,请问按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如果存放原始录制的歌曲,最多可以放几首?(假设录制时的采样频率为44100HZ,量化位数为16位立体声效果,一首歌曲的时长按4分钟计算)”,并组织学生思考计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计算出一首歌曲的容量:(44100×16×2×4×60)/(8×1024×1024)=40.8(MB),然后再用总容量500MB除以40.8MB,得出结论:这样的MP3播放器,大约能存放12首歌曲。这显然和日常学生使用播放器实际情况不符。由此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在追问的基础上展示研究主题:信息的压缩。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随后,教师引出压缩常用软件WinRAR,并了解压缩比(压缩前文件大小:压缩后文件大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探究。
实践探究一:对“素材1.doc(普通文档)”和“素材2.doc(单个文字组成的文档)”分别用压缩软件进行压缩,计算压缩比。根据计算结果填写表1。
根据实践结果,思考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源文件,压缩比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由此讨论,引出信息可以进行压缩的本质:信息数据存在冗余度(形象化表述为“素材1.doc”文字重复率低;“素材2.doc”文字重复率非常高)。
实践探究二:将“声音素材.wav”按上面的方式进行压缩,查看文件大小,同时计算500MB的MP3的播放器能够存放几首这样的歌曲,并填写表2。
完成表2之后,教师适时追问:“500MB的MP3播放器可以存放这样的压缩文件多少个?”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得出结论:24首。但这和日常情形同样不符。由此引出压缩的分类“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实践探究三:通过教学微视频(一段1’40’’的微视频,演示了将WAV文件转换为MP3文件的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将前面的“声音素材.wav”进行有损压缩,并完成表3的填写。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很快计算出前面500MB存储容量的MP3播放器大约可以存放这样的声音文件数量:161个。這和日常情形比较接近,由此完成对前面环节中的认知冲突的合理解释。
三个实践探究活动层层推进,围绕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解释,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运用学科知识,并逐步达到理解压缩技术的教学目标。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看,学生对压缩相关概念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全面。在总结阶段,教师通过对声音文件的有损压缩的总结,用类比的方式介绍了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的相关有损压缩知识,从而完善学生对“信息的压缩”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
教研讨论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力的提升一定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对知识理解的结果。
情境问题贯穿,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压缩作为一个抽象的信息技术概念,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本课例中,由认知冲突引出课题,通过多个实践探究活动的不断实施,带着“真实任务”学习,学生兴趣饱满。
探究过程分解,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在教学结构中,根据内容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本课例中,三个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学科知识。任务分解,层层递进,可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
“二次学习”微视频,完善教学。课后反思及整理反馈信息,还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学生对压缩的原理“数据冗余度”理解不全面;二是针对图像、声音、视频的有损压缩格式中,由于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综合应用存在欠缺。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二次学习”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让学生在课后复习时,通过手机客户端接收、学习。
思考展望
提升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探索“为探究性理解”而教,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把握学科核心知识,稳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厘清学科知识结构,建立整套教材内容的架构,然后选择与学生生活、学科学习相联系的、可体验与实践的最基础知识,设计课堂。
重视实践与探究,活动中学。实践与探究是信息科技学科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大胆尝试,实践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对话讨论适度开放,提升思维。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考后的对话,在对话中和自身原有经验碰撞,和同伴经验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对话讨论的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度,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