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教学过程中,如果用毫无热情的、漠然的态度去解释和理解世界,就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如果缺乏高尚的情感修养,或者情感缺乏崇高的思想性和方向性,那么,就无法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情感必须具有崇高思想性和明确的方向性,要把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审美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学生加以引导,教会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自觉限制自己的欲望,成为欲望的主宰者。
一、人性化的道德教育
教师是释疑解惑的传道者,也是学生与家长情感沟通的桥梁。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经历,接触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因而形成了他们各种各样不成熟的人生观和学习理念,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有人开朗活泼,有人内向多疑;有人与人为善,有人惹事生非;有人勤奋好学,有人厌学厌世;更有甚者居然觉得周围的人都对不起他。因此育人的确是一人艰难复杂的工作。要真正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感染教育对象,为他们擦亮内心世界,让他们心灵回归亮丽,让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正确面对人生、面对父母、面对他们周围的人群、面对学习和生活。
我刚担任班主任不久,有位家长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一下。因为家长工作繁忙,在家里很少和小孩进行沟通,久而久之,也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有什么想法,有时说话办事会让小孩很反感,甚至发展到和父母对立。当孩子看到家长为他苦恼,为他争吵时,甚至还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家长为之束手无策。了解情况后,我先让家长多腾出时间陪陪孩子,以积极、主动、耐心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尽量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事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了他的一些想法,决定从感恩教育着手,和他进行了沟通。通过耐心的感恩教育,这位同学有了明显变化,能主动与父母沟通,一家人的关系也变得密切了。
从这个事例中我得到了启发,学生并不缺乏感恩的心,只是还没被唤醒。独生子女一代,大多数生活在“理所当然”的爱的环境中,于是,他们天生的那颗感恩的心沉睡了,这就需要教育者想方设法去唤醒。感恩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教育者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时机,这需要我们智慧的大脑和敏锐的心。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话一点不假,怎样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灵魂工程师呢?我认为做合格的老师应该有博大的胸襟,有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有敏锐的洞悉力,想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以爱心唤起爱心,以真诚唤起真诚,以正直唤起正直,并和他们建立起朋友般的信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虽然是个艰难、复杂的工作,但只要我们肯花工夫去钻研学生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何愁我们的树人工程不能成功呢?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中学生,已处在成熟与未成熟之间,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长大了,需要独立了甚至显得有些叛逆了,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难免依赖着家长和老师,他们的可塑性极强。怎样去了解他们,怎样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怎样去塑造他们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有很多途径,老师要以平等友善的方式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些共鸣点,师生间应该像朋友,能共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愁。我既是一个年轻老师,也是一个独生子女,我和学生之间不存在较深的代沟,我理解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困惑、叛逆,总而言之,我能理解他们的一切。我利用学生们喜爱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QQ聊天、博客、手机短信等。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当然要以爱他们的姿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和他们谈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激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也渴望老师是他们的好朋友,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由于我坚持从情感、关爱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交谈,深受学生爱戴,我的有些学生就跟我说:“老师,我喜欢听你上课。”
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就尝试幽默教育——活跃课堂、活跃学生思维,使枯燥乏味、单调的课堂教育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更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我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我就能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我和学生的关系处得更融洽,更和谐,反过来,学生们也更喜欢我的教学,这就形成了良性互动、良性循环,这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是一举两得的收获,起到了师生双赢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我们先要了解他们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这部分学生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在班上不能通过成绩好、表现好的方式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当他们受到批评时,他们不会感到可耻,反以为荣,觉得在同学们面前终于有了风光的机会。对于这种学生,老师想要走进他们的心灵极为困难,他们的行为反复性更强,所以有些家长甚至产生了放弃他们的念头。如果真的放弃了他们,不仅他们毁了,也给社会输送了新的危害分子,给我们社会的和谐造成了困难。我认为应该减少对他们错误的渲染,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树立一个正确的荣辱观,我们还要不失时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谈心,一点一点帮助他们找到成就感,使他们在感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慢慢找回自信。当然要做这些,我们老师首先要有耐心和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因为他们的教育反复性更强,教育的道路更漫长,任务更艰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情感必须具有崇高思想性和明确的方向性,要把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审美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学生加以引导,教会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自觉限制自己的欲望,成为欲望的主宰者。
一、人性化的道德教育
教师是释疑解惑的传道者,也是学生与家长情感沟通的桥梁。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经历,接触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因而形成了他们各种各样不成熟的人生观和学习理念,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有人开朗活泼,有人内向多疑;有人与人为善,有人惹事生非;有人勤奋好学,有人厌学厌世;更有甚者居然觉得周围的人都对不起他。因此育人的确是一人艰难复杂的工作。要真正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感染教育对象,为他们擦亮内心世界,让他们心灵回归亮丽,让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正确面对人生、面对父母、面对他们周围的人群、面对学习和生活。
我刚担任班主任不久,有位家长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一下。因为家长工作繁忙,在家里很少和小孩进行沟通,久而久之,也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有什么想法,有时说话办事会让小孩很反感,甚至发展到和父母对立。当孩子看到家长为他苦恼,为他争吵时,甚至还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家长为之束手无策。了解情况后,我先让家长多腾出时间陪陪孩子,以积极、主动、耐心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尽量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事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了他的一些想法,决定从感恩教育着手,和他进行了沟通。通过耐心的感恩教育,这位同学有了明显变化,能主动与父母沟通,一家人的关系也变得密切了。
从这个事例中我得到了启发,学生并不缺乏感恩的心,只是还没被唤醒。独生子女一代,大多数生活在“理所当然”的爱的环境中,于是,他们天生的那颗感恩的心沉睡了,这就需要教育者想方设法去唤醒。感恩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教育者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时机,这需要我们智慧的大脑和敏锐的心。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话一点不假,怎样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灵魂工程师呢?我认为做合格的老师应该有博大的胸襟,有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有敏锐的洞悉力,想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以爱心唤起爱心,以真诚唤起真诚,以正直唤起正直,并和他们建立起朋友般的信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虽然是个艰难、复杂的工作,但只要我们肯花工夫去钻研学生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何愁我们的树人工程不能成功呢?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中学生,已处在成熟与未成熟之间,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长大了,需要独立了甚至显得有些叛逆了,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难免依赖着家长和老师,他们的可塑性极强。怎样去了解他们,怎样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怎样去塑造他们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有很多途径,老师要以平等友善的方式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些共鸣点,师生间应该像朋友,能共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愁。我既是一个年轻老师,也是一个独生子女,我和学生之间不存在较深的代沟,我理解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困惑、叛逆,总而言之,我能理解他们的一切。我利用学生们喜爱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QQ聊天、博客、手机短信等。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当然要以爱他们的姿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和他们谈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激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也渴望老师是他们的好朋友,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由于我坚持从情感、关爱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交谈,深受学生爱戴,我的有些学生就跟我说:“老师,我喜欢听你上课。”
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就尝试幽默教育——活跃课堂、活跃学生思维,使枯燥乏味、单调的课堂教育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更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我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我就能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我和学生的关系处得更融洽,更和谐,反过来,学生们也更喜欢我的教学,这就形成了良性互动、良性循环,这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是一举两得的收获,起到了师生双赢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我们先要了解他们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这部分学生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在班上不能通过成绩好、表现好的方式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当他们受到批评时,他们不会感到可耻,反以为荣,觉得在同学们面前终于有了风光的机会。对于这种学生,老师想要走进他们的心灵极为困难,他们的行为反复性更强,所以有些家长甚至产生了放弃他们的念头。如果真的放弃了他们,不仅他们毁了,也给社会输送了新的危害分子,给我们社会的和谐造成了困难。我认为应该减少对他们错误的渲染,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树立一个正确的荣辱观,我们还要不失时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谈心,一点一点帮助他们找到成就感,使他们在感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慢慢找回自信。当然要做这些,我们老师首先要有耐心和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因为他们的教育反复性更强,教育的道路更漫长,任务更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