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出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的学段目标。[2]可见,团结友爱、友善待人是小学中高年级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须通过课程育人的途径,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内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
《杏儿熟了》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我”家杏树上的杏儿又多又好,邻居小淘气偷杏儿从树上掉下来,“我”没好气地责怪小伙伴们,奶奶却把杏儿分给小伙伴们吃,还教育了“我”。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利用这篇课文,恰好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友善待人。
本案例从《杏儿熟了》入手,指导学生主动向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拥有,并在分享的过程中体悟快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分享的意识,初步培养友善待人的习惯。
一、目标与思路:
語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3],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所以,对于《杏儿熟了》这篇课文,我通过“读课文,树立分享意识;演小品,体验分享情感;讲经历,交流分享故事;做践行,感受分享快乐;写体会,生成分享感悟”这五个环节展开语文教学。在逐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深化思想认识,学会分享,懂得分享,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一)读课文,树立分享意识
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朗读对于阅读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我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了解主要内容,理解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中心思想,领悟深刻道理。学过课文之后,我问学生:“奶奶说,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酒和果子真的会因为大家一起品尝而变了味道吗?”学生立刻能回答出,这所谓的“香”和“甜”不仅来源于食物的味道,更来源于分享的快乐。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明白,他们已经读懂了课文。
(二)演小品,体验分享情感
学习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尝试角色表演,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活动,分别扮演“我”、奶奶、小淘气和其他小伙伴。学生在小组中,先根据课文内容做编排,再尝试着演一演,互相提出建议。小组活动之后,我请学生进行班级交流,并作评价、点拨。
学生经过表演实践和表演观摩感受到,奶奶看到小淘气从树上掉下来,“快步走过去”,“扶起地上的小淘气”,“给小淘气揉揉屁股”,“挑树上熟透了的杏儿往下打”,“分给小淘气和他的伙伴吃”,满满都是关爱;当她看到孩子们吃得香甜的时候,“嘴角又挂上了微笑”,那是发自肺腑的幸福。角色扮演使得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有了更多关注,情感也得到升华。
(三)讲经历,交流分享故事
课文中的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于是,我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接受过家人、老师、同学、邻居等分享的什么东西,当时心里有什么想法。学生先自己试说,然后进行班级交流。倾听的学生要认真听,举手发言,指出口头交流中有哪些优点值得大家学习,哪些缺点需要修改,可以如何进行改进。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提升倾听能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在倾听到发言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获得启迪,从身边其他人的给予中再次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体会感恩之心,从而激发与人分享、乐于奉献的动机,为后续的分享践行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做践行,感受分享快乐
品德教育的实施不能仅仅停留在树立意识、懂得道理的层面,而要让学生去实践,亲身体验分享的乐趣。通过课堂上的故事分享,同学们了解了,如何去提供别人帮助和分享美好事物。基于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寻找机会主动和自己身边的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可以是亲手烹饪的美味的菜肴、亲手制作的精美的物品、亲手种植的新鲜的蔬菜或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其它奖励。
践行中,学生对分享获得的快乐形成真实的体验,对分享产生深切的领悟,从而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主动自觉的友善言行,并收获更多的亲情、友情,感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
(五)写体会,生成分享感悟
学生在践行中,必然会对分享产生一些心理活动。他们很可能在分享之前有顾虑:可能使自己的资源减少,可能要面对被拒绝的尴尬,可能不合对方的心意……而实践之后,学生会发现,分享的行动往往会换来感激的目光、灿烂的微笑、连声的称赞、回赠的惊喜、永恒的友谊……分享的获得远远大于失去,分享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
学生在习作练习中,巩固了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下,深刻自省,深入反思,从分享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感悟分享的意义。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独立思考,把自发形成的观念融入自身的思想体系,渗透内心的思维意识,其效果是教师的讲授所无法比拟的。
三、特色做法:
(一)关注学生思想发展
相对于被动学习的僵硬、乏味,此次的分享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督促。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树立分享意识,在演小品的过程中体验分享情感,在讲经历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故事,在做践行的过程中感受分享快乐,在写体会的过程中反思分享感悟。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心理获得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也更有利于学生把它内化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指导自己的行动按照这一方向去努力。
(二)注重学生实践过程
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实践。如果没有亲身实践,凭空的思考和交流就变得没有意义。所以,我在教育中穿插了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去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邻居、亲戚等分享自己的劳动所得。学生所能分享的东西未必有多么的昂贵或稀有。但是,即使是一份小小的付出也意味着思想品质上的一个大大的迈步,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所以,我鼓励学生去分享,指导学生去实践,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趣味和欢乐,启发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拥有。
(三)触动学生反思生活
语文学科要利用课程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2]这种引导既可以是课堂上的教育启发,也可以是对学生自我反思的鼓舞和引领。而后者对学生是更加有益的,能够推动学生对生活触发无尽的联想,促使学生对人生进行广泛的思考,激发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学生的眼界就会更加开阔,思维就会更加的灵动,生活就会更加的缤纷多彩。同时,这种反思能力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四、成效与展望:
本次活动是语文课程与德育工作的一个契机。学生通过活动,树立了分享意识,体验了分享情感,交流分享故事,感受了分享快乐,生成了分享感悟。
以后,我会继续依据学生学情和课程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总结出更多学科教学的育人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震,吴玉军.点亮民族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技出版社,2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出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的学段目标。[2]可见,团结友爱、友善待人是小学中高年级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须通过课程育人的途径,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内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
《杏儿熟了》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我”家杏树上的杏儿又多又好,邻居小淘气偷杏儿从树上掉下来,“我”没好气地责怪小伙伴们,奶奶却把杏儿分给小伙伴们吃,还教育了“我”。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利用这篇课文,恰好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友善待人。
本案例从《杏儿熟了》入手,指导学生主动向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拥有,并在分享的过程中体悟快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分享的意识,初步培养友善待人的习惯。
一、目标与思路:
語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3],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所以,对于《杏儿熟了》这篇课文,我通过“读课文,树立分享意识;演小品,体验分享情感;讲经历,交流分享故事;做践行,感受分享快乐;写体会,生成分享感悟”这五个环节展开语文教学。在逐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深化思想认识,学会分享,懂得分享,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一)读课文,树立分享意识
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朗读对于阅读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我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了解主要内容,理解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中心思想,领悟深刻道理。学过课文之后,我问学生:“奶奶说,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酒和果子真的会因为大家一起品尝而变了味道吗?”学生立刻能回答出,这所谓的“香”和“甜”不仅来源于食物的味道,更来源于分享的快乐。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明白,他们已经读懂了课文。
(二)演小品,体验分享情感
学习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尝试角色表演,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活动,分别扮演“我”、奶奶、小淘气和其他小伙伴。学生在小组中,先根据课文内容做编排,再尝试着演一演,互相提出建议。小组活动之后,我请学生进行班级交流,并作评价、点拨。
学生经过表演实践和表演观摩感受到,奶奶看到小淘气从树上掉下来,“快步走过去”,“扶起地上的小淘气”,“给小淘气揉揉屁股”,“挑树上熟透了的杏儿往下打”,“分给小淘气和他的伙伴吃”,满满都是关爱;当她看到孩子们吃得香甜的时候,“嘴角又挂上了微笑”,那是发自肺腑的幸福。角色扮演使得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有了更多关注,情感也得到升华。
(三)讲经历,交流分享故事
课文中的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于是,我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接受过家人、老师、同学、邻居等分享的什么东西,当时心里有什么想法。学生先自己试说,然后进行班级交流。倾听的学生要认真听,举手发言,指出口头交流中有哪些优点值得大家学习,哪些缺点需要修改,可以如何进行改进。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提升倾听能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在倾听到发言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获得启迪,从身边其他人的给予中再次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体会感恩之心,从而激发与人分享、乐于奉献的动机,为后续的分享践行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做践行,感受分享快乐
品德教育的实施不能仅仅停留在树立意识、懂得道理的层面,而要让学生去实践,亲身体验分享的乐趣。通过课堂上的故事分享,同学们了解了,如何去提供别人帮助和分享美好事物。基于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寻找机会主动和自己身边的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可以是亲手烹饪的美味的菜肴、亲手制作的精美的物品、亲手种植的新鲜的蔬菜或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其它奖励。
践行中,学生对分享获得的快乐形成真实的体验,对分享产生深切的领悟,从而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主动自觉的友善言行,并收获更多的亲情、友情,感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
(五)写体会,生成分享感悟
学生在践行中,必然会对分享产生一些心理活动。他们很可能在分享之前有顾虑:可能使自己的资源减少,可能要面对被拒绝的尴尬,可能不合对方的心意……而实践之后,学生会发现,分享的行动往往会换来感激的目光、灿烂的微笑、连声的称赞、回赠的惊喜、永恒的友谊……分享的获得远远大于失去,分享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
学生在习作练习中,巩固了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下,深刻自省,深入反思,从分享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感悟分享的意义。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独立思考,把自发形成的观念融入自身的思想体系,渗透内心的思维意识,其效果是教师的讲授所无法比拟的。
三、特色做法:
(一)关注学生思想发展
相对于被动学习的僵硬、乏味,此次的分享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督促。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树立分享意识,在演小品的过程中体验分享情感,在讲经历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故事,在做践行的过程中感受分享快乐,在写体会的过程中反思分享感悟。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心理获得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也更有利于学生把它内化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指导自己的行动按照这一方向去努力。
(二)注重学生实践过程
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实践。如果没有亲身实践,凭空的思考和交流就变得没有意义。所以,我在教育中穿插了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去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邻居、亲戚等分享自己的劳动所得。学生所能分享的东西未必有多么的昂贵或稀有。但是,即使是一份小小的付出也意味着思想品质上的一个大大的迈步,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所以,我鼓励学生去分享,指导学生去实践,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趣味和欢乐,启发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拥有。
(三)触动学生反思生活
语文学科要利用课程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2]这种引导既可以是课堂上的教育启发,也可以是对学生自我反思的鼓舞和引领。而后者对学生是更加有益的,能够推动学生对生活触发无尽的联想,促使学生对人生进行广泛的思考,激发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学生的眼界就会更加开阔,思维就会更加的灵动,生活就会更加的缤纷多彩。同时,这种反思能力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四、成效与展望:
本次活动是语文课程与德育工作的一个契机。学生通过活动,树立了分享意识,体验了分享情感,交流分享故事,感受了分享快乐,生成了分享感悟。
以后,我会继续依据学生学情和课程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总结出更多学科教学的育人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震,吴玉军.点亮民族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技出版社,2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