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屯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次去丽江,都在初春,非故意为之,更像是生命中必定要遭遇的一场场邂逅。
  第一次去丽江,相伴者是读初中的女儿。彼时正值千禧年春节,我和女儿选择了丽江,住在古城中心四方街的一家小旅馆。虽是节日,古城街巷却并不拥挤,母女俩手挽着手,可以淡然地东望西看,可以随意地走走停停,我们几乎是用一拍十八慢的节奏,把古城一丝不苟地逛了个遍。记得因为海拔高,米饭有反生的味道,我们就多吃馒头和面条,夜里入睡困难,我们就去酒吧里听歌至凌晨。整个春节,我们都与古城厮守着,只在离开之前,才去了抬头即可望见的玉龙雪山。
  当然,古城不只是一片静好,一派井然,还有一种在别处看不到的陌生和神秘。东巴古乐,纳西文字,七星披肩,土司木府,曾给了我目不暇接的惊讶,亦以不由分说的异质感提示我,这里是边地,这里与中原遥距千里。此后,古城便如一方深红的印鉴,在我心里熠熠闪亮。
  再次去丽江,同行者是某位女友。她原是一个重要部门的主官,忽然被调到一个次要部门当主官,内心的纠结,不在于位尊或位卑的变化,而在于被放逐本身的粗暴与阴鸷。我很为她不平,两肋插刀陪她去丽江散心。我说,许多受伤的灵魂投奔到丽江,最终在这里被治愈,我相信你也会。那是春节刚过不久,已是旅游淡季,古城却比当年喧闹了十倍,在城内大石桥住了一夜,我们就带上行李去了束河古镇。虽然张艺谋刚刚在这里拍了《千里走单骑》,电影海报在古镇街头壁上随处可见,但比古城还是静心许多。镇内没有宽街,只有窄巷,酒吧或餐吧一间连着一间。女友看好了小镇东侧的“守望者”,门头是酒吧,院内是民宿,名字也取得可心。
  与我们一起住在这里的,有一位广州来的单身女驴友,有一对做珠宝生意的台湾夫妇,还有四位来束河找院子想留在这里不走的成都姑娘,不出几日,大家竟成了相见恨晚的江湖知己。最大的受益者是女友,一个被放逐的失意者,转而来丽江放逐自己,“守望者”如一张佛系治疗床,让她轻松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丽江也因此令我刻骨铭心。
  最近去丽江,是与一干文友为伍,从大东北飞到大西南,只为赴一场笔会。那天正是春分,因为两地跨距甚远,便看到了迥异的两重春光,一个是蛰伏,一个是盛开。不过,此次来丽江,不是看古城,不是看古镇,而是看古村。
  在我眼里,古城和古镇是用砖石砌出来的,古村却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古村名叫凤羽,坐落在永胜县境内的程海镇,因村后有一座凤凰山得名。一听到“凤羽”两个字,浮在眼前的便不是古村,而是杨丽萍轻灵的指尖和华丽的裙尾。走近它的时候,绰约的泥屋瓦舍四周,麦苗正绿,油菜花正黄。然而,一畦春光,一畦诗,还只是序,隐藏不露的章节,在田野的最深处。因为我没有想到,在风软花香的凤羽村,我竟然与一个古老的名词——边屯,不期而遇。
  边屯。单看字面,很容易想成一个村落,远在天边,伶仃而荒凉。其实,边屯在史书里是个特殊的军事用语。在此之前,我更熟见的一个名词是“屯田”。“屯”的本义是聚集或储存,比如屯粮,比如屯兵,比如屯居。驻军垦地,名曰屯田。
  在分封天下的时代,天下大致是安定的,盛行于中原大地的是另一个名词——井田;在天下争雄的时代,井田如一场乌托邦,黯然退出了历史,代之而起,一以贯之的,便是屯田。屯田是战争催生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更何况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旷日持久,屯田在战火频仍之世便成了常态。边屯,显然与地理有关,所屯之田不在中原,而是在边地。边屯,亦是天下一统的标志,说明中原帝国版图已定。边屯,更是因为四方仍被异族虎视,边关不宁,只能以亦兵亦屯之计,戍疆守土。
  我知道,最早的边屯始于大西北。秦汉时代,称雄北方的异族是匈奴,蒙恬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他也是中国边屯史上第一武将。卫青曾七战匈奴,无一败绩,霍去病曾长途奇袭,炊马焉支山下。也是因为有他们在前开疆拓土,将以往刀光剑影的战场,变成了西汉的边屯重镇。至魏晋以降,更以戍边屯田为策,于是在苍凉的边塞诗之外,还有与之相应的边屯诗,朱熹《送张彦辅赴阙》有句云:“朝纲清夷军律举,边屯不惊卧哮虎。”秦观《边防上》亦有句云:“边屯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
  大东北的边屯,却不出自汉人之手,而是蒙元游牧者所为。公元十三世纪,这支马队从漠北高原挥鞭南下,也开始学着汉人的样子,在身后的这片黑土地上戍边屯田。之后,便是大明王朝出兵辽东,打得残元一路北遁。于是,在游牧者深耕过的田垄上,擅长农务的中原将士熟练地操作起锄镐,给边屯史书写下高光的一页。再之后,便是游猎于白山黑水的爱新觉罗氏,他们一边坐享朱明王朝的历史遗产,一边把满旗汉籍都编入军屯和民屯。清人方还写下《旧边诗九首》:
  铁岭迢迢接锦川,关城三面绕烽烟。
  春深秣马蒲河北,秋老连营木叶前。
  沧海旧闻通运舶,金州谁解议屯田。
  …………
  屯田或边屯,后来被“农垦”取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甚至设了一个农垦部,直接管辖西北、东北、海南三大垦区。六十年代,垦区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生产建设兵团。九十年代的一个春天,我正独自行走在北大荒的原野上,巧遇农垦系统在新疆和黑龙江两大垦区举行联合拉练,几十辆越野车迤逦而行,我受邀坐上了第二十七号车。关于大东北的边屯和农垦,我曾写过一篇《追问大荒》。
  原以为,不論古代和现代,真正意义上的边屯,只能出现在大西北和大东北,因为那里边境线漫长,不驻军无以安邦,更因为那里地辽野阔,一望无垠,可屯可垦。而深藏在滇西北峡谷里的凤羽村,却用一座博物馆告诉我,边屯也曾在大西南另有天地。
  凤羽是轻的,凤羽村是重的。中国云南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让凤羽村的重更多了一层浓稠。我注意到,整个建筑高大巍峨,如一艘穿行在岁月里的巨型帆船,凤羽村低矮的屋脊,如一片默默托举它的细浪微澜。
  与所有的博物馆一样,文字和图片,张挂在墙上,石碑和出土文物,陈列在展厅里。然而,别样情致,别样况味,在于它展陈的内容乃是整个大西南的边屯史。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兵三十万进攻云南;
  洪武十五年,三十万明军终以三次大战,以武力平定了云南;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让大将沐英留镇云南,此后,沐氏家族驻滇镇守二百八十年;
  洪武十九年,沐英向朱元璋奏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开耕,以备储待。”于是,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士留在云南,听令沐氏,戍边屯耕;
  洪武二十二年,沐英从汉地带回“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人入滇,给予籽种、资金,区划地亩”;
  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在云南设卫,卫所与军屯,皆需兵员,于是来了一个更大的动作——北征南调,即史上著名的“洪武调卫”……
  也是这间博物馆,让我第一次知道,在边屯之下,可以细分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方式,其中以军屯人数最多。军屯者,“置军屯田,兼令往来递送,以代驿传”。此外,军屯又有边地和内地之分,“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当年入滇的中原将士,可携家属和亲眷一起驻屯,而且军户耕垦可免三年税赋。民屯者,有边地土著,更多的是汉地迁民。有人说,云南现在的地名仍留有边屯时代的影子,凡是叫什么什么“卫、所、屯、堡”的,彼时皆为军屯,叫什么什么“村”的,彼时皆是民屯。商屯者,属于明代首创。《明史·食货志》载:“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招盐商来屯田,种出的粮食依盐价折换,拿着凭证可以取盐,然后再贩卖牟利。于是,商人手里的盐,与茶马古道上的茶,一起成了硬通货。
  亦军,亦民,亦商,曾让云南边屯风生水起,喧闹如市。走在博物馆展厅里,我仿佛听见了从时间深处隐隐传来的嘈嘈切切。是一片金属摩擦撞击的钝响?还是春犁与土地窃窃的私语?抑或是秋镰与稻菽热情的亲吻?又或是茶马古道时断时续的铃声?
  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朱元璋的治国之策,引无数汉人拥入云南,如公元1620年左右编写的《滇略》所云,“衣冠礼法,言语相同,大率类建业,薰陶渐染,彬彬文献,与中州埒矣”。汉以前,云南没有汉人,在司马迁《史记》里可见端倪。明以后,云南已成为传统的汉地十八省之一。
  当地朋友告诉我,汉族人口最多的县是永胜,因为永胜当年是边屯重镇。也对,那些血气方刚的中原将士,出门时大都没有娶亲,转眼却已家山遥遥,于是改客为土,天经地义地与夷族女子通婚,今天的永胜民谚,仍有“夷娘汉老子”之说,在那一座座中原风格的宗祠里,他们也理所当然成为永胜一支的始祖。
  博物馆院内,专辟了一间展厅,世居永胜的毛氏,与湖南韶山毛氏同宗同源。几乎所有的文友,都一时看得傻了眼,因为从未听过有此一说。
  墙上有一张毛氏迁徙地图,旁边加有文字注明,始知毛氏先祖原本是姬姓,西周时封于毛地,后以国为姓。几位陕籍文友甚是興奋,因为陕西之西河郡,便是毛国旧地,想不到自己竟是毛氏乡党。
  至于毛太华祖先一支,不知什么原因,决定离开世居之地西河郡,由陕西迁河南,由河南迁浙江,由浙江迁江西,由江西迁云南,再由云南迁湖南,迁徙路线曲折而迢远。其中,由江西迁云南,适逢元末明初的战乱,毛太华从江西吉安,辗转来到云南永胜,这里稍比中原安宁。毛太华找到了落脚处,便娶当地夷族女子为妻,生下了四个夷汉混血的儿子。
  不管怎么说,避乱入滇,都改写了毛氏命运。明洪武十五年,一介流民毛太华,应募加入平滇明军,后因军功而升任百户,率所部驻屯澜沧卫。据载,毛太华在建澜沧卫过程中大显身手,再立新功,终获“简拔内迁”,携长子和四子至湖南为官,留二子和三子在永胜袭职承荫。至此,毛太华便有了两个身份,既是永胜毛氏的始祖,也是湖南韶山毛氏的始祖。在永胜,有毛太华二子墓碑证之,在韶山,有毛氏族谱证之。《韶山毛氏族谱》载:
  始祖太华公位下,书载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妻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复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开种铁陂等处,编为民籍。
  永胜的毛氏,皆是毛太华二子、三子后裔,至今已有两千余人,主要聚居在凤羽村毛家湾。它是一个自然屯,离开博物馆,走几步就到了。途中经过几户人家的宅院,门楣上方皆写有“西河门第”二字,可见毛氏至今仍以西河郡为故土。
  毛家湾有一座毛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初年,比韶山毛氏宗祠早建九十三年。一正殿、两厢房、一照壁,传统的格式,清简的气质,与这片土地的朴质之气倒是恰切。祠堂正中,立着一代一代逝者的牌位,如一片沉默的森林。墙壁上,挂了两张素色画像,一张是毛氏鼻祖毛伯郑(周代),一张是毛氏二十二代祖毛遂(战国时期)。永胜始祖毛太华的牌位,立在二子和三子中间。
  那天的午餐,在毛家湾吃当地土菜,我的思绪如春天的蝶,飞到村外的田野里。永胜地处横断山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水并流,虽有群山纵横,河谷迂回,坝子却开阔平坦,是以成为边屯首选的理想之地。
  回程时,车子一直在山间盘旋,可以居高临下向两山之间的宽坝子看去,当年有声有色的边屯现场,如今已渐行渐远的将士身影,突然被亦真亦幻地拉到我的近前。这一片片碧绿如盖的麦田,这一畦畦水亮如镜的稻田,说不定就是被当年边屯将士刨开了第一镐土,耕出了第一垄地。
  责任编辑:沙爽
其他文献
远去的滑轮车  每个少年的心里都有一辆滑轮车。  那座矿山有井架、卷扬机、卡车,也有电视转播塔,它们的作用显而易见。可少时的他并不知道小小的轴承有什么用处,它们像是从矿山这台大机器上偷偷溜下来的, 躲藏在机修车间废弃仓库的角落里———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时的他觉得:除了矿工,矿山所有能走动的事物都有圆圆的腿, 而轴承就是两个钢圈中间挤着一圈钢珠转子, 仿佛滴溜溜地行走在圆形铁轨上的脚, 当
期刊
凤城河四方方,把城池守得固若金汤。整个环河景区近三十处景观,均由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组成,放眼远观,河面时而蜿蜒,时而壮阔。  船从宋代建筑望海楼景区出发,这是标准的宋代文人园林,由黑松、雪松、刺柏、龙柏、刚竹、孝顺竹以及茶梅组成。经文昌阁西行至唐代寺院南山寺,从河的段面上看,楼、阁、寺三位一体,构成了本邑地标体系。古称“凤池笔颖”的文峰塔前两棵菩提树,禅意天成。菩提树,又称紫
期刊
到泽库  2019年7月4 日,张青松紧紧握住泽库县司法局让忠局长有力的大手, 接受了藏族小伙洛桑扎西献给他的白色哈达。从此, 张青松这位“全国律师界十大新闻人物”,成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一名“1+1法律援助者”。  从西宁到泽库驾车四小时, 让忠局长带着他们到达泽库县时,已是晚上九点多。灯光下,闪烁的泽库县城迷离宁静,张青松有点诧异,有些遗憾。这么美丽的地方,怎么能说是到了边远贫困地区
期刊
我们这儿把猪叫狫狫,大猪叫大狫狫,小猪叫小狫狫。公猪母猪有另外的叫法,有点晦涩,有点古典,公猪叫牙猪,母猪叫豚子。若是你到谁家串门,刚好看见院子的猪圈里跑着两头猪,你一惊,没辨别出来,出口问,公猪母猪啊?人家就当你是个外来侉子,不会回答你的问题,心里瞧你不起。这儿的人护短、保守, 对外来东西持怀疑态度,留待商榷,才不想很快接受。我八岁到十七岁, 整个少年时期是在辽宁新民和尚屯度过的,那里的人说我是
期刊
朋友养了一盆紫叶吊兰,爬山虎一样铺满了窗台,在阳光下看上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瞅着眼馋,忍不住掐了两小枝,带回来插在杯子里水培。户主先生讽我小气,说见个花草就往家里带,也不分个贵贱胖瘦。那有什么办法,我这辈子就只喜欢个文字和植物。光阴纷杂,唯它俩能让我心平气和地修复被生活耗掉的元气。我认真地每天给小吊兰换水,看着它们在水里一点点冒出小小的根须,觉得漫长的冬天又多了点盼头。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两周后
期刊
一  我登上温室大棚脊背上的高坡,和两米之下的人间隔开一段距离。  周围所有的大棚尽收眼底,一座座,一片片,白花花的塑料布在冬天里跳舞。随时有一小片塑料布准备反射阳光,闪耀我的眼。我时站时坐,偶尔顺着排列的苫子走上一段,检阅它们排列的姿势。  身居高位,就有了不同的感受。比我更低的那些草木,茄子搭配黄瓜,米豆和豆角斗艳,最漂亮的还是西红柿,圆滚滚的果实透过大棚上的塑料布冲进我的眼睛。那个蹲在西红柿
期刊
一  辣蓼已经采回,红茎上明显膨大的节很是显眼,像瘠土上的瘦竹,花也开了,一串串,红得沉静,没有闪烁的光泽。  很长时间, 我分不清辣蓼和红蓼,这并不是一个知识的难点,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倾斜。  红蓼花很美,虽然也不铺张,没有先声夺人的霸道,却颜色鲜艳,引人注目。  说到红蓼花,自然想到送别铁姓官员的轶事。  红蓼花开的时节,一位姓铁的官员远行上任, 送别的人群中有文人也有武官,文人们想难倒一位武
期刊
一  母亲从山上下来,背回一根楠竹,横在屋檐角下,将一溜衣服晒在竹竿上。雨从燕子瓦上顺流而下,刚洗的衣服正在滴水。整个世界好像都在落雨了。  我坐在屋檐下看着禾场左侧的那棵杨树,杨树上挂满了一串串“小鸭嘴”,不时地从树上掉下来一串。那棵杨树不知长了多少年,我出生的时候,它站在那儿看着我来到世间,我成年以后,它还是站在那儿看着我走来走去。  它像我的祖父一样渐渐老态龙钟。纷纷扬扬的细雨像是在给它沐浴
期刊
三环嵌套的规整圆形,从边缘朝向中心有序地隆起山脊和浅谷,脊线排列均衡周密,又曲折有致。从上空俯瞰,它简直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难以想象,它位于大海底部,诞生于腥咸的海水中,仿佛随时可以被洋流推动旋转起来的巨大齿轮。更难以想象,它的设计和建造者,是一只长不盈尺的日本河豚。  两者的体量,落差巨大。圆轮是这只日本河豚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劳作的成果,历时一周才得以完成。它仿佛具有卓越数学计算才能和精确构造能力
期刊
一  叫声碎落了一河。群鸟的翅膀划得很低。有一只划破水面,水的绸立时向两边剪开。几条鱼摆着尾溅在上面。  风,说不清什么味道,淡淡的,甜甜的,沾得哪里都是。  水中生长着芦苇, 或生长着荷花及飘摇的野草, 与那些杂树构成塘河的副词与形容词。  榕树的须子长长地垂下来, 垂到水中就变成了另一棵。那是瓯柑吧,一片红红黄黄的小灯笼。还有桂花树,此时正浓浓密密地播撒着清香。那馥郁的清香,让人想起瓯海籍女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