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在的小学生是“谈作文色变”,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是他们写作中的最大障碍。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写作实际,符合学生写作心理的随文练笔就成了扫清障碍的秘密武器。所谓“随文练笔”,即紧随阅读教学,在课堂上随机进行的写作训练。对于如何找准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有“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若能潜心会文,又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就地取材,创意空间自由行
不同的作者在写作时总有不同的角度。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转换一下课文的叙述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随堂练笔。这么做不但可以充分地挖掘课文的语言因素,活跃课文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笔者就要求学生以某玻璃公司推销员的身份,运用本文说明方法向大家介绍其中一款新型玻璃的特点、性能等。在这样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生动手写作的热情被完全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提示:首先要有称呼,如顾客朋友们、先生们、女士们等;其次要写明该产品的性能、价格等特征,接着写为什么要发明这个产品,然后了解顾客的心理加些鼓励性的话语,最后署名单位和日期。记得当时班上立刻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议论纷纷,兴致勃勃地动笔写起来。其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各位先生、女士们,大家好!这是本店推出的一款新型产品——吃音玻璃。如果你居住的环境处于闹市区,每天嘈杂的声音让你不堪其扰的话,那就请你装上吃音玻璃吧,保证让你杜绝这种困扰。瞧,我们窗户上装的就是这种玻璃。当街上的噪音达到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有12分贝了。怎么样?心动了吗?心动不如行动吧……”由此可见,学生在变换叙述角度的练笔中,不是简单地照抄课文内容,而会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达,这就更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化虚为实,虚实皆有大乾坤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是拓展学生写作练习的好载体。教师若能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在文本留白处开展读中学写,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爱与坚持的感人故事。其中在写到儿子的了不起时只写到他相信父亲会来救他,并告诉他的同学不要害怕,要相信他的父亲。至于阿曼达在废墟下会对他的同学说些什么,文中并没有作过多的描写。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在这段留白处练笔:阿曼达在废墟下会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废墟下,没有阳光,没有亲人,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黑暗,只有危险,只有恐惧,只有饥饿,当同学们?摇?摇 ?摇?摇时,阿曼达说:?摇?摇 ?摇?摇;当同学们?摇?摇 ?摇?摇时,阿曼达说:?摇?摇 ?摇?摇……
这样的练笔,不仅让学生补充了文本内容的留白处,学会了想象描述,掌握了人物语言的描写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也更让学生易于动笔。
三、巧妙延伸,拓宽时空大手笔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为阅读者提供了想象的语言空间,教者可以抓住文本的略写处,也就是情景描写的单薄之处,让学生在阅读中还原当时的情景,把它写厚实,写丰满。因此,教师要善于巧妙把握教材的延伸点,引导学生进行情境的拓宽、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比如,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有段居里夫妇坚持实验的恶劣环境描写:“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这是一个可以拓展的情境空间。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请你想象这个实验场景并把它写下来。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的一些关键词展开想象,如烟熏火燎、点点烧痕等。再抓住居里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引导学生把实验情景刻画具体。在这样的练笔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历,想象居里夫妇历尽千辛,反复实验的每一个日夜,融自己的感受于文字中,对文中未展现的情景进行了再创作,达到读写的紧密结合,也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学以致用,读写无痕巧提升
语言拓展就是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表达方法之后,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有特色的写法,去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通过练笔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进一步多角度、有创意地运用文本,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先把这段写成诗歌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中,然后请学生齐读。之后追问学生:这两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儿?学生有的说: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说:它前半句都是讲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笔者就加以肯定:是呀,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那叫失而复得。你们再来读一读。紧接着,笔者问道: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它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那日子呢?于是就有下面的精彩对话。
生:不可以。
师:日子与燕子、杨柳、桃花比有什么不同?
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这种写法叫作——
生:对比。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也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师:请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写你对时间流逝的留恋与惋惜,用上排比、对比这两种修辞手法。
读写结合是否巧妙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中灵动地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并进行顺势利导,在层层推进的教学中,將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使读写于无痕中相辅相成。
当然,在阅读课上巧设随文小练的策略远不止这些。教师只有睿智地把握课文中的练笔资源,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让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才能真正自如地在阅读课上执笔为念,落笔生花。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流水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一、就地取材,创意空间自由行
不同的作者在写作时总有不同的角度。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转换一下课文的叙述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随堂练笔。这么做不但可以充分地挖掘课文的语言因素,活跃课文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笔者就要求学生以某玻璃公司推销员的身份,运用本文说明方法向大家介绍其中一款新型玻璃的特点、性能等。在这样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生动手写作的热情被完全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提示:首先要有称呼,如顾客朋友们、先生们、女士们等;其次要写明该产品的性能、价格等特征,接着写为什么要发明这个产品,然后了解顾客的心理加些鼓励性的话语,最后署名单位和日期。记得当时班上立刻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议论纷纷,兴致勃勃地动笔写起来。其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各位先生、女士们,大家好!这是本店推出的一款新型产品——吃音玻璃。如果你居住的环境处于闹市区,每天嘈杂的声音让你不堪其扰的话,那就请你装上吃音玻璃吧,保证让你杜绝这种困扰。瞧,我们窗户上装的就是这种玻璃。当街上的噪音达到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有12分贝了。怎么样?心动了吗?心动不如行动吧……”由此可见,学生在变换叙述角度的练笔中,不是简单地照抄课文内容,而会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达,这就更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化虚为实,虚实皆有大乾坤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是拓展学生写作练习的好载体。教师若能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在文本留白处开展读中学写,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爱与坚持的感人故事。其中在写到儿子的了不起时只写到他相信父亲会来救他,并告诉他的同学不要害怕,要相信他的父亲。至于阿曼达在废墟下会对他的同学说些什么,文中并没有作过多的描写。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在这段留白处练笔:阿曼达在废墟下会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废墟下,没有阳光,没有亲人,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黑暗,只有危险,只有恐惧,只有饥饿,当同学们?摇?摇 ?摇?摇时,阿曼达说:?摇?摇 ?摇?摇;当同学们?摇?摇 ?摇?摇时,阿曼达说:?摇?摇 ?摇?摇……
这样的练笔,不仅让学生补充了文本内容的留白处,学会了想象描述,掌握了人物语言的描写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也更让学生易于动笔。
三、巧妙延伸,拓宽时空大手笔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为阅读者提供了想象的语言空间,教者可以抓住文本的略写处,也就是情景描写的单薄之处,让学生在阅读中还原当时的情景,把它写厚实,写丰满。因此,教师要善于巧妙把握教材的延伸点,引导学生进行情境的拓宽、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比如,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有段居里夫妇坚持实验的恶劣环境描写:“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这是一个可以拓展的情境空间。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请你想象这个实验场景并把它写下来。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的一些关键词展开想象,如烟熏火燎、点点烧痕等。再抓住居里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引导学生把实验情景刻画具体。在这样的练笔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历,想象居里夫妇历尽千辛,反复实验的每一个日夜,融自己的感受于文字中,对文中未展现的情景进行了再创作,达到读写的紧密结合,也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学以致用,读写无痕巧提升
语言拓展就是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表达方法之后,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有特色的写法,去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通过练笔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进一步多角度、有创意地运用文本,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先把这段写成诗歌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中,然后请学生齐读。之后追问学生:这两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儿?学生有的说: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说:它前半句都是讲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笔者就加以肯定:是呀,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那叫失而复得。你们再来读一读。紧接着,笔者问道: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它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那日子呢?于是就有下面的精彩对话。
生:不可以。
师:日子与燕子、杨柳、桃花比有什么不同?
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这种写法叫作——
生:对比。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也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师:请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写你对时间流逝的留恋与惋惜,用上排比、对比这两种修辞手法。
读写结合是否巧妙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中灵动地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并进行顺势利导,在层层推进的教学中,將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使读写于无痕中相辅相成。
当然,在阅读课上巧设随文小练的策略远不止这些。教师只有睿智地把握课文中的练笔资源,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让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才能真正自如地在阅读课上执笔为念,落笔生花。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流水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