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如何才能够正确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如何扬长避短,如何使网络的各种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腾飞的翅膀?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思考和做法。
一、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常用的教学方法受到冲击。一时间,在教师群体里好像不懂电脑,就是文盲,不会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落后。有的教师抱怨学生越来越“精明”,有的则感叹课越来越难上好。这些都让很多教师措手不及。
无疑,教育面临时代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传统阅读材料主要是文字,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阅读材料则从单一的文字扩展成为文字、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这种近乎全面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内容和感觉、体验融为一体,大大填补了以前的很多空白点,也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面对这样的教学信息化大环境,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盲目迷信,盲目夸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在面对新事物或感觉到压力时就回避退缩,或对其极力贬低。只有有了正确的态度,管理运用得当,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才有可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不辜负时代的馈赠。而将这种可能变成真实,关键在于正确运用。
二、“巧”用多媒体,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每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都不可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过于“花哨”的设计形式有时会“本末倒置”。运用上的“巧”主要体现在多媒体如何填补以前的空白点,如何更有效地落实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上。
1.课件设计时,要重视实质内容。
有时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色彩、动画、图片、影视作品等方面多花心思是无可厚非的,但却不可喧宾夺主,不可一味追求所谓的“轻松热烈自由”的课堂气氛。在设计《雨巷》课件时,我在丁香姑娘这一重点人物的处理上,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丁香姑娘的神韵,而对其容颜只做象征化的处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重在诗歌的“象征”意境中了。
重视实质内容,在设计上还要着力体现语文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语文的阅读并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好的作品都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运用多媒体应该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材料”,并不只是简单地再现文章的内容。在教学钱钟书先生的《窗》这篇议论散文时,我就在课件的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哲理小品文其实离我们很近,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哲理,只要肯做一个有心人。如在讲解“窗比门代表着人类更高的进化过程”时,我用到了另外一组生活材料:马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飞机。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引发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其他相关的例子,教学目标也就能够更好地落实了。
此外,还要在设计上着力体现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联系。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写作的能力。苏澈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指出写作的两个条件:一为内在的知识积累,二为外在阅历的增多。作为高中学生,外在的游历,观感实在不多。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借助网络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大川名山的雄伟壮丽、宫殿园林的气派秀美、自然风光的旖旎动人使学生有所收益,从而为我们的作文增添魅力。
2.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处处蕴藏着美的元素,时时闪烁着美的光芒。“语文美育渗透”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静止的平面教材中潜藏着的美是很难领悟体会的,學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来实现的,抽象的说理和枯燥的逻辑推理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直观感性的引导才可能收到效果。而多媒体手段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直面自然的美、情景的美,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的视像”,感受到人物的真善之美。
3.重视学生的参与,留给学生想象及思考的空间。
以学生为主体,在以前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因为很多东西是隐藏在静止的文字里面的,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多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而教师往往是讲得太全面而没有了学生自己想象思考的东西。而如今,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教师的讲解相对少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方面的媒体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留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个性,才不会千人一面。
前苏联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倡导者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和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
4.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扩展。
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课文作例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习的活动亦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作品不可胜数,语文阅读的空间无比宽广。而网络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宽广的阅读天地,让我们在电脑前就能读到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对于学生来说,放任自流不会真正提高语文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当前的网络阅读内容也是鱼龙混杂,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
在有兴趣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具体说来就是教完一篇文章后,继续引导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内容,查阅相关的评价,再阅读作者其他优秀的作品,或者查阅与作者同时代或同风格的其他代表作家的作品等等。在教学钱钟书先生的《窗》时,学生借助多媒体感受到了钱先生语言的魅力,十分喜欢,学生兴趣倍增。于是我便向学生介绍了先生的代表作品《围城》,要求学生阅读时顺便写点心得,以便交流。教学戴望舒的《雨巷》后,我就让学生也去看看同时期的顾城、舒婷的作品,加深对“朦胧诗”的理解。
总之,语文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志锻炼。一篇篇美文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构成一座座丰碑。如果我们可以正确运用网络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管理好教师自己和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语文阅读教学会在时代中焕发出更亮丽的光彩,学生在优秀的人文精神熏陶下,将收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性,从而成为一个于家于国都有益的人。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常用的教学方法受到冲击。一时间,在教师群体里好像不懂电脑,就是文盲,不会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落后。有的教师抱怨学生越来越“精明”,有的则感叹课越来越难上好。这些都让很多教师措手不及。
无疑,教育面临时代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传统阅读材料主要是文字,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阅读材料则从单一的文字扩展成为文字、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这种近乎全面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内容和感觉、体验融为一体,大大填补了以前的很多空白点,也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面对这样的教学信息化大环境,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盲目迷信,盲目夸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在面对新事物或感觉到压力时就回避退缩,或对其极力贬低。只有有了正确的态度,管理运用得当,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才有可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不辜负时代的馈赠。而将这种可能变成真实,关键在于正确运用。
二、“巧”用多媒体,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每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都不可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过于“花哨”的设计形式有时会“本末倒置”。运用上的“巧”主要体现在多媒体如何填补以前的空白点,如何更有效地落实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上。
1.课件设计时,要重视实质内容。
有时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色彩、动画、图片、影视作品等方面多花心思是无可厚非的,但却不可喧宾夺主,不可一味追求所谓的“轻松热烈自由”的课堂气氛。在设计《雨巷》课件时,我在丁香姑娘这一重点人物的处理上,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丁香姑娘的神韵,而对其容颜只做象征化的处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重在诗歌的“象征”意境中了。
重视实质内容,在设计上还要着力体现语文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语文的阅读并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好的作品都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运用多媒体应该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材料”,并不只是简单地再现文章的内容。在教学钱钟书先生的《窗》这篇议论散文时,我就在课件的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哲理小品文其实离我们很近,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哲理,只要肯做一个有心人。如在讲解“窗比门代表着人类更高的进化过程”时,我用到了另外一组生活材料:马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飞机。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引发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其他相关的例子,教学目标也就能够更好地落实了。
此外,还要在设计上着力体现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联系。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写作的能力。苏澈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指出写作的两个条件:一为内在的知识积累,二为外在阅历的增多。作为高中学生,外在的游历,观感实在不多。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借助网络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大川名山的雄伟壮丽、宫殿园林的气派秀美、自然风光的旖旎动人使学生有所收益,从而为我们的作文增添魅力。
2.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处处蕴藏着美的元素,时时闪烁着美的光芒。“语文美育渗透”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静止的平面教材中潜藏着的美是很难领悟体会的,學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来实现的,抽象的说理和枯燥的逻辑推理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直观感性的引导才可能收到效果。而多媒体手段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直面自然的美、情景的美,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的视像”,感受到人物的真善之美。
3.重视学生的参与,留给学生想象及思考的空间。
以学生为主体,在以前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因为很多东西是隐藏在静止的文字里面的,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多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而教师往往是讲得太全面而没有了学生自己想象思考的东西。而如今,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教师的讲解相对少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方面的媒体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留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个性,才不会千人一面。
前苏联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倡导者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和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
4.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扩展。
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课文作例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习的活动亦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作品不可胜数,语文阅读的空间无比宽广。而网络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宽广的阅读天地,让我们在电脑前就能读到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对于学生来说,放任自流不会真正提高语文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当前的网络阅读内容也是鱼龙混杂,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
在有兴趣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具体说来就是教完一篇文章后,继续引导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内容,查阅相关的评价,再阅读作者其他优秀的作品,或者查阅与作者同时代或同风格的其他代表作家的作品等等。在教学钱钟书先生的《窗》时,学生借助多媒体感受到了钱先生语言的魅力,十分喜欢,学生兴趣倍增。于是我便向学生介绍了先生的代表作品《围城》,要求学生阅读时顺便写点心得,以便交流。教学戴望舒的《雨巷》后,我就让学生也去看看同时期的顾城、舒婷的作品,加深对“朦胧诗”的理解。
总之,语文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志锻炼。一篇篇美文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构成一座座丰碑。如果我们可以正确运用网络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管理好教师自己和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语文阅读教学会在时代中焕发出更亮丽的光彩,学生在优秀的人文精神熏陶下,将收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性,从而成为一个于家于国都有益的人。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