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瓷画:棠棣竞秀图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青花瓷器上的纹样,许多是有特定寓意的。但年代久远,这些寓意未必能为今人所知。本文试解其中一种存世量较大的花卉纹样。
  这种花卉纹很特别:主体是一高一矮两朵盛开的鲜花,生长在从地面出来的一根花茎上;鲜花的花形并不固定,有的像菊花,有的如牡丹,有的则像向日葵等等;花的周边装饰有栏杆、房屋等,这种花显然是生长在庭院里的。那么,这种花卉纹样在表达一种怎样的喻意呢?我认为,表达的是一种古老的诗意:“棠棣竞秀”。
  早在《诗经》时代,“棠棣”(也作“常棣”)就常被用来比喻兄弟。《诗经》中有许多地方用到这个比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其诗第一段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有人将这一段诗翻译成现代诗是这样的:“常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明人编的《幼学琼林》卷二有这样两句话:“兄弟既翕,谓之花萼相辉;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竞秀。”其中“翕”表示“和顺”;“棠棣”表示花。用现代话解释这两句的意思是,“花萼相辉”比喻兄弟和顺;“棠棣竞秀”比喻兄弟联芳(即双双成才)。《幼学琼林》是明代的童蒙课本,说明这两个比喻在明代应是老少皆知的常识。
  “兄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五伦”之一,即五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古人对兄弟之间长幼有序、关系和顺看得特别重,认为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兄弟“联芳”更是社会观念中一种普遍的期盼和美谈。从《诗经》到《幼学琼林》,“兄弟”的理念一脉相承,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明代瓷画工匠创作的“棠棣竞秀”图,正是迎合这种社会需求的作品。
  有了上面的背景解释,我们再来看“棠棣竞秀”图的画面:两朵鲜花长在一根枝茎上,表示兄弟同根所生;两花一上一下,表示兄弟长幼有序;两花同样盛开,表示兄弟“联芳”;而花株周边的庭院环境,则表示这两朵花不是野花,而是经过人工精心培育之花。显然,这一切都在巧妙而又恰当地反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在教化的诗情画意—“棠棣竞秀”、“兄弟联芳”。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田黄—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印章中的极品。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其身价无与伦比。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没
期刊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翁仁,字静斋,一字静村,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善指头画,人物、花鸟、草虫、林木,均指挥如意。有《一路功名到白头图》,著笔枯劲,款署丁酉,系乾隆中叶人。”此外,《砚田斋笔记》《三洲画史》《半人琐记》《淮关小志》《续纂山阳县志》也有其擅指画,兼治印的记载。  翁仁是清乾隆中叶的画家,擅指头画。指头画,也称指画、指墨,是用手指代笔作画。据文献记载,指画最早起源于唐代。唐人张彦
期刊
近几年,大陆的拍卖市场每年交易额达到上千亿,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等名家书画作品极为火爆。业内人士称,以齐白石作品为例,真正流入拍场的真迹,也就千件左右,其余九成以上都是赝品。  “名家作品怎么会越拍越多?”知名收藏鉴赏家刘文杰认为,齐白石作品根本不是有些伪专家所称的有四万余件,不需要懂字画鉴定,仅从数据分析就可以看出,有多少赝品横行市场。  赝品横行亟待整治  《经济参考报》报导,1956年版的
期刊
传统的中国书画,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印章使用规则和规律,画与印已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印章成了传统书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印章作为篆刻艺术,有很多种类:  按其形状,可分为:方形、圆形、扁形、腰圆、半圆、椭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  按其篆刻方法,可分为:朱文(阳文)和白文(阴文)两种形式。朱文印章一般白多朱少,盖出来的印白底红字;白文印章一般朱多白少,盖出来的印红底白字。  按其
期刊
程门是浅绛瓷的祖师爷,得到一件程门的作品是玩浅绛瓷的藏友们梦寐以求的目标。随着近年来浅绛瓷热的升温,程门的作品价格不断地攀高:2011年4月28日的苏州东方15周年拍卖会上,程门父子合作的一对琮瓶,以84万元成交。同年10月份,在英国的宝龙拍卖会上,程门的山水瓷板以49万元人民币成交。程门作品是浅绛收藏圈顶级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对象,作为一般的收藏爱好者,要想获得一件程门的作品,可谓难上加难。  所以
期刊
2013年元旦,树群兄自河北携江栖梧梅花四方帽筒来汉,给我带来春天的信息。  树群兄走后,寒潮来袭,将此帽筒抱坐于电暖器前,赏玩抚摸,不舍得放手。许多匆匆往事奔来眼前,让人感慨……  初与江栖梧的梅花相逢,算来已近五年。  是一套四节食盒。缺一节,所余有三,有一节略有小磕。胎质厚实,其重坠手。所幸盖上有干支款,署有官厂的其中一节也还在(图1),主要的信息没有缺失。由此知道栖梧其人其梅及其御窑画师身
期刊
吴之(1900-1977年),初名士绥,字之,以字行,改名,号子。幼承家学,稍长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尝得吴昌硕、王一亭等名家指点,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为“白社”画会的创始人之一,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对中国画系的学科贡献极大。吴之工书法,善诗词,擅长写意花鸟画。其画深受吴昌硕一派画风影响,出入于青藤、八大、石涛、李诸家,融会贯通,别出新意;又直接师法自
期刊
“混水”是景德镇青花彩绘工艺的一门特殊技法。目前,笔者所见相关混水的释义都不够准确、简明、清晰。近些年来,论述古代青花瓷的文章,时有成化时期开始有混水的观点,且人云亦云,流传颇广。混水在景德镇青花史上是一项重大的革新工艺,廓清混水的含义,探讨其演变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现代混水的工具形状、制造、操作、功效等方面观察分析,对比“混水”一词出现的前后时代青花彩绘特征,试作初步探
期刊
石鲁的后代  石鲁去世以后,他的小儿子石果讲了几句话。他说:“如今看到许多人发狂般地追名逐利,得名而丧格。爸爸不热名利,却身后千载传名……爸爸去了,他带走了多少灵感和才智的秘密,有谁知晓?我们多么可笑,活在人世间忙忙碌碌,追逐时髦,经营小聪明。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失去一位智者到底有多大的损失?”讲得真好!  也只是在石鲁去世以后,我才开始接触到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酷似他父亲年青时的外貌
期刊
(接十期)  “失败了的英雄”  一般都说国画家容易长寿,六十岁以后见成果,石鲁偏偏在将要出成果的年岁,怀着未酬的壮志陨殁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件令人痛心而又遗憾的事情。  有的同志在石鲁生前曾善意地指出:“从他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作品看,缺乏传统功夫,有一些画甚至不易看出画的是什么,这些画在艺术上是失败的。我想,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和极左路线对他的摧毁,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当时的环境是既不容许他研究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