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诵教学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种既有益于学生积累知识,又能有效提高其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漠视朗诵是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朗诵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改变的探索是必要和紧迫的。本研究主要围绕朗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开。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诵教学;问题分析;朗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朗诵的内涵
(一)朗诵的概念
所谓朗诵就是经过人有声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的艺术加工,把文学作品由视觉转化为听觉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一种再创作活动,并具有表情性、规范性、独创性和共鸣性等特征。
(二)朗诵的作用与意义
朗诵是一门用声音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艺术,它融入了朗诵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能与文本直接交流。既可以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传承中外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文学中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因而朗诵法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朗诵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设计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的每个阶段对朗诵都做了一定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朗诵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既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要诵读优秀诗文,领略诗文的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既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要诵读优秀诗文,同时还要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7—9年级),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要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示出朗读是各个学段要进行的阅读教学,由此可见,朗诵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甚至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
二、小学语文朗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课程标准认识、理解不足
朗诵在小学课堂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很显然,广大小学教师对朗诵仍缺乏完整和清晰的认识。例如一些课本要求朗诵的诗词,教师也只是让学生粗略地在课上朗读,课下囫囵吞枣地背诵而已。完全曲解了朗诵的内涵,也严重淡化了朗诵的功能和价值。
(二)盲目追求应试目标的达成,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
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師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课堂上过多讲解,致使学生无暇与文本沟通交流,只会抄笔记,与机器人无异。
(三)教师压力大,工作繁忙,使朗诵陷入形式化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改写,模仿造句子,而没有让学生反复朗诵,进入语境,以此培养语感。此外,学生的朗诵时间也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一节课往往被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占用殆尽,仅一个有限的晨读或晚读还不足以达到朗诵的效果。
三、结合语文教学实际阐述增强朗诵的策略
针对以上小学语文课堂朗诵教学呈现的诸多问题,我认为要对教师和学生分别从提高思想意识,加强朗诵训练方面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一)教师方面
1.增强教师朗诵教学意识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增强教师对朗诵的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朗诵更好地走进语文课堂。
2.选择适当的朗诵文本
在小学朗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选取想象丰富、感情充 沛,或者道理浅显、充满童趣的诗歌、童话、寓言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认知朗诵的好处,并热爱上朗诵。
3.保证朗诵时间
要加强朗诵教学,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诵时间,而不再是在课堂匆匆略过朗诵环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朗诵;课堂上,则尽可能多留时间用于朗诵教学,带领学生学会朗诵,热爱朗诵。
4.选择适当的朗诵方式
教师应在不同方式中选择最合适的朗诵方式。比如可以通过看视频和听录音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之身临其境,勾起学生想要跟随音乐继续朗诵的欲望;也可在课堂上以比赛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投入到朗诵中。
(二)学生方面
1.增强学生朗诵意识
教育是师生双方配合的行为动作,在提高教师意识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意识。可以坚持一段时间朗诵后与之前进行比较,以这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朗诵是一种高效率、高成效的学习方法。
2.多加朗诵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授予,学生自己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课下或课后应该主动多加练习,要大声且充满感情地朗诵。把理论付诸实践,方能做到两全其美。
3.培养朗诵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要多朗诵课文,如开始新课文学习前,先朗诵几遍,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朗诵习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调动朗诵积极性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若能调动起朗诵的积极性,发挥内在潜能,那么无论是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对个人的整体语文素养都能有明显的成效。因此,学生可以先通过不同的朗诵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再进一步调动对朗诵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了朗诵的积极性,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朗诵本身具备的作用和意义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与学生若能增强自身对朗诵的思想意识,正确对待朗诵教学,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诵时间,有效地指导和督促,选择合理的朗诵方式,学生就会逐渐领悟到朗诵的妙处,并沉醉其中,欲罢不能,这样学生的朗诵水平就会逐渐提高,个人语文水平、个人修养也会随之提升,这对学生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郭恒)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诵教学;问题分析;朗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朗诵的内涵
(一)朗诵的概念
所谓朗诵就是经过人有声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的艺术加工,把文学作品由视觉转化为听觉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一种再创作活动,并具有表情性、规范性、独创性和共鸣性等特征。
(二)朗诵的作用与意义
朗诵是一门用声音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艺术,它融入了朗诵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能与文本直接交流。既可以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传承中外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文学中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因而朗诵法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朗诵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设计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的每个阶段对朗诵都做了一定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朗诵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既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要诵读优秀诗文,领略诗文的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既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要诵读优秀诗文,同时还要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7—9年级),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要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示出朗读是各个学段要进行的阅读教学,由此可见,朗诵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甚至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
二、小学语文朗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课程标准认识、理解不足
朗诵在小学课堂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很显然,广大小学教师对朗诵仍缺乏完整和清晰的认识。例如一些课本要求朗诵的诗词,教师也只是让学生粗略地在课上朗读,课下囫囵吞枣地背诵而已。完全曲解了朗诵的内涵,也严重淡化了朗诵的功能和价值。
(二)盲目追求应试目标的达成,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
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師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课堂上过多讲解,致使学生无暇与文本沟通交流,只会抄笔记,与机器人无异。
(三)教师压力大,工作繁忙,使朗诵陷入形式化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改写,模仿造句子,而没有让学生反复朗诵,进入语境,以此培养语感。此外,学生的朗诵时间也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一节课往往被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占用殆尽,仅一个有限的晨读或晚读还不足以达到朗诵的效果。
三、结合语文教学实际阐述增强朗诵的策略
针对以上小学语文课堂朗诵教学呈现的诸多问题,我认为要对教师和学生分别从提高思想意识,加强朗诵训练方面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一)教师方面
1.增强教师朗诵教学意识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增强教师对朗诵的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朗诵更好地走进语文课堂。
2.选择适当的朗诵文本
在小学朗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选取想象丰富、感情充 沛,或者道理浅显、充满童趣的诗歌、童话、寓言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认知朗诵的好处,并热爱上朗诵。
3.保证朗诵时间
要加强朗诵教学,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诵时间,而不再是在课堂匆匆略过朗诵环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朗诵;课堂上,则尽可能多留时间用于朗诵教学,带领学生学会朗诵,热爱朗诵。
4.选择适当的朗诵方式
教师应在不同方式中选择最合适的朗诵方式。比如可以通过看视频和听录音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之身临其境,勾起学生想要跟随音乐继续朗诵的欲望;也可在课堂上以比赛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投入到朗诵中。
(二)学生方面
1.增强学生朗诵意识
教育是师生双方配合的行为动作,在提高教师意识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意识。可以坚持一段时间朗诵后与之前进行比较,以这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朗诵是一种高效率、高成效的学习方法。
2.多加朗诵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授予,学生自己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课下或课后应该主动多加练习,要大声且充满感情地朗诵。把理论付诸实践,方能做到两全其美。
3.培养朗诵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要多朗诵课文,如开始新课文学习前,先朗诵几遍,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朗诵习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调动朗诵积极性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若能调动起朗诵的积极性,发挥内在潜能,那么无论是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对个人的整体语文素养都能有明显的成效。因此,学生可以先通过不同的朗诵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再进一步调动对朗诵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了朗诵的积极性,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朗诵本身具备的作用和意义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与学生若能增强自身对朗诵的思想意识,正确对待朗诵教学,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诵时间,有效地指导和督促,选择合理的朗诵方式,学生就会逐渐领悟到朗诵的妙处,并沉醉其中,欲罢不能,这样学生的朗诵水平就会逐渐提高,个人语文水平、个人修养也会随之提升,这对学生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