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而这些必须要具备格物致知素养。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来谈谈具体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的问题。
【关键词】淬炼;格物致知素养;新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书中这样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但《大学》未对“格物致知”作出任何解释,更没有论及如何“格”。南宋朱熹诠释“格物致知”:“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于是“格物致知”的内涵似乎就有了界定,那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以上所言在这里只证其历史久远,正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该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言,我国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学生格物致知素养。以下阐释对语文课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新说的浅要认知。
一、汉字是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的最好资源
汉字传承了我们灿烂幽邃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各有不同的神韵。汉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般就只停留在“识字”教学的层面,学生往往只是死记。如莫怀戚《散步》一文的主题就是“孝”。怎么给学生讲透“孝”这个字?先格:字形,孝;字音,xiào;字义,《说文解字》释“孝”:“善事父母者为孝。”但这些也仍然只停留在识字的基本层面。再格可以发现“孝”包含浩瀚的孝道文化,承载了更多的中华文明。电影《人在囧途》很火。推论“囧”,本是一个很偏僻的字,但因为这部电影这个字也跟着火起来。教师教学可以两格。首格源头,让学生对它有透彻的理解。囧jiǒng,(1)原义:形容词,光明。象形字,象窗口通明。一说“囧”通“炯”,而“囧囧”同“炯炯”。(2)网义: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指处境困迫,喻尴尬。“囧”:《唐韵》《集韵》《韵会》俱永切,音憬。《说文》窻牖丽廔闓明,象形。又伯囧,人名。周太仆。正本作囧,俗讹作冏。见《尚书·囧命》。又与烱同。再格发展。“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囧”现在是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蕴,反映了时代什么样的特点?通过这样“格”,学生很容易掌握新课标要求的全部汉字,格物致知素养获得显著提升。
二、教材文本为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提供了最基础途径
传统教材或按文体或按人文主题组织语文单元。部编新教材将十多年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等理念,在语文教材编写中沉淀了下来。具体编写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组织语文单元的结构,这为老师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提供了最好途径。
比如部编教材选了《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等探险科技文,怎么教才能高效实现目标?显然传统模式无法满足。我们可以这样做:
1.多元文本解读,生成课堂资源,让课堂宽起来。
2.创新活用教材,改变教学形式,让课堂活起来。
3.增加相关资料,恰当拓展延伸,让课堂立起来。
4.重组相关课文,比较总结提升,让课堂厚起来。
学生自然不会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学生也必能因这样的“格”,从中培养出自己真正的格物致知素养。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的有效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而是涉及人文和自然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这为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素养提供了自由度和自主创造的空间。
比如《雨的四季》一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怎么上,可根据单元主题和语文素养培养体系把它设计为一堂综合性学习课。我具体设置了四个模块:
1.听雨模块。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实地倾听雨韵。
2.说雨模块。指导学生从科学角度讲述、认识雨。
3.读雨模块。诵读关于的雨的诗歌,感受雨魂。
4.写雨模块。通过雨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一篇励志散文。
通过上述融合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必能格出四季雨的不同神韵,格物致知素养也自然潜滋暗长。
四、地域资源是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的创新天地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应高度重视对课程地域资源的“格”,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过去教学中,城乡学校要求学生搜寻戏曲知识,几乎全是在网上打印资料与名段欣赏,看起来内容丰富,但学生对戏曲的起源历史包括现在的困境并没有任何的体会。我便以家乡傩戏为例,鼓励学生不要拘囿于书本,创新思维,分组活动。这样,不仅学生保护传承家乡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主人翁意识在潜滋暗长,其格物致知素养也在综合实践中得到显著培养。
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语文课程观,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中,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使之成为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的有价值载体。
(编辑:张驰)
【关键词】淬炼;格物致知素养;新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书中这样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但《大学》未对“格物致知”作出任何解释,更没有论及如何“格”。南宋朱熹诠释“格物致知”:“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于是“格物致知”的内涵似乎就有了界定,那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以上所言在这里只证其历史久远,正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该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言,我国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学生格物致知素养。以下阐释对语文课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新说的浅要认知。
一、汉字是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的最好资源
汉字传承了我们灿烂幽邃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各有不同的神韵。汉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般就只停留在“识字”教学的层面,学生往往只是死记。如莫怀戚《散步》一文的主题就是“孝”。怎么给学生讲透“孝”这个字?先格:字形,孝;字音,xiào;字义,《说文解字》释“孝”:“善事父母者为孝。”但这些也仍然只停留在识字的基本层面。再格可以发现“孝”包含浩瀚的孝道文化,承载了更多的中华文明。电影《人在囧途》很火。推论“囧”,本是一个很偏僻的字,但因为这部电影这个字也跟着火起来。教师教学可以两格。首格源头,让学生对它有透彻的理解。囧jiǒng,(1)原义:形容词,光明。象形字,象窗口通明。一说“囧”通“炯”,而“囧囧”同“炯炯”。(2)网义: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指处境困迫,喻尴尬。“囧”:《唐韵》《集韵》《韵会》俱永切,音憬。《说文》窻牖丽廔闓明,象形。又伯囧,人名。周太仆。正本作囧,俗讹作冏。见《尚书·囧命》。又与烱同。再格发展。“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囧”现在是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蕴,反映了时代什么样的特点?通过这样“格”,学生很容易掌握新课标要求的全部汉字,格物致知素养获得显著提升。
二、教材文本为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提供了最基础途径
传统教材或按文体或按人文主题组织语文单元。部编新教材将十多年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等理念,在语文教材编写中沉淀了下来。具体编写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组织语文单元的结构,这为老师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提供了最好途径。
比如部编教材选了《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等探险科技文,怎么教才能高效实现目标?显然传统模式无法满足。我们可以这样做:
1.多元文本解读,生成课堂资源,让课堂宽起来。
2.创新活用教材,改变教学形式,让课堂活起来。
3.增加相关资料,恰当拓展延伸,让课堂立起来。
4.重组相关课文,比较总结提升,让课堂厚起来。
学生自然不会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学生也必能因这样的“格”,从中培养出自己真正的格物致知素养。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的有效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而是涉及人文和自然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这为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素养提供了自由度和自主创造的空间。
比如《雨的四季》一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怎么上,可根据单元主题和语文素养培养体系把它设计为一堂综合性学习课。我具体设置了四个模块:
1.听雨模块。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实地倾听雨韵。
2.说雨模块。指导学生从科学角度讲述、认识雨。
3.读雨模块。诵读关于的雨的诗歌,感受雨魂。
4.写雨模块。通过雨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一篇励志散文。
通过上述融合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必能格出四季雨的不同神韵,格物致知素养也自然潜滋暗长。
四、地域资源是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的创新天地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应高度重视对课程地域资源的“格”,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过去教学中,城乡学校要求学生搜寻戏曲知识,几乎全是在网上打印资料与名段欣赏,看起来内容丰富,但学生对戏曲的起源历史包括现在的困境并没有任何的体会。我便以家乡傩戏为例,鼓励学生不要拘囿于书本,创新思维,分组活动。这样,不仅学生保护传承家乡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主人翁意识在潜滋暗长,其格物致知素养也在综合实践中得到显著培养。
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语文课程观,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中,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使之成为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的有价值载体。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