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 回归自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思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多面性.但符合逻辑的、精密的、深刻的、聪慧的思维是每个人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
  数学与数学教育如此受重视,不完全是因为其广泛的用途,也不能完全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待数学.数学除能提供观察世界的一般观念和方法外,实际上数学对人的其他发展,尤其是对人的思维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数学是为人的更完美发展提供了良好训练.
  人们常把数学形容为思维的体操.培根说过,哲理使人深刻,诗歌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其实数学不单单使人精密,数学同样也使人深刻,使人聪慧!
  哲学、诗歌——不要求每人都会.
  数学——每人必须会.
  目前,随着课改的流行,在基础数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浮躁、盲目追求形式,精力过多地集中到一些细枝末节上等.数学是一门严格的科学,对于它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当摒弃这些不好的现象,保留好的传统,真正做到洗尽铅华,回归自然.
  
  一、洗尽铅华,回归自然,展现数学美
  
  美的不同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形容:壮美、俊美、秀美、柔美、优美.数学美也呈现多样性,我们分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和奇异美.简洁美是人们最欣赏的一种美,在艺术、建筑、徽标等的设计中最为常见.中国画更是体现了简洁美.数学以简洁而著称,数学的抽象美的表现形式不同,它给人带来的是简洁、明快和高效的美.如建立校园网络系统.从网络中心到各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到各办公室、教室和寝室.你如何设计呢?你需要建立一个网络的拓扑图即可.实际上如果两个图的点与连接方式一致,它们实际上就是拓扑意义下的一张图.拓扑学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表现了数学的抽象程度,抽象的美与实际是如此的协调,展示了数学的优美!
  又如,黄金分割(0.618)广泛存在于人体、植物、动物繁殖、建筑、艺术、音乐,它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在工艺美术和日用品的长宽设计中,采用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就科学采用了黄金分割;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得最好.在生活中,对“黄金分割”也有着很多的应用,如最完美的人体: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离=0.618;最漂亮的脸庞: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0.618;做馒头时放的发酵粉的量与面粉的比值是0.618那做的馒头最好吃.
  
  二、洗尽铅华,回归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理念
  
  数学课堂应追求返璞归真,摈弃教学手段的花俏,追求教学方法的得当和自然,例如,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1个抽屉中有两个苹果(抽屉原理).教师在基础数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只要能真正认识并灵活运用最基本的数学方法,跳出了把数学当作知识、题目传授的陈旧理念,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活泼”,化“灌输模仿”为“顺水推舟”就是把握住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达到课课程改革的目的了.
  
  三、洗尽铅华,回归自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在基础数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认识并灵活运用最基本的数学方法,可作好如下几点:
  1.正确处理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许多教师由以前的以本唯本直至现在的冷落课本.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很少有教师再用课本上的例子,大家都在忙着到处找例子,我想,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天天大海捞针去例子换例子吗?再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例子就比教材上的例子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我们教例子是为了使学生借助例子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所以对数学教师来说,换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探寻例子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要像以前那样以本唯本,也不能冷落课本.而应该是尊重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设计意图,真正抓住教材所想实现的教学本质,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当然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以教材为中介,更是以教学资源为中介,在教学中,要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做得好,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数学学习.如经典数学——数与形(物质世界);近代数学——物质世界(工业、经济、社会……);公理化体系(欧氏几何)产生了新几何;解析几何;各数学分支的建立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
  2.教学应设计简明实用,教学手段应有实效
  现在的部分教师认为不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片面追求形式,使一些课过于“华彩”,而这样的课使得我们一线教师,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焉,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该用则用”.不必用的完全可用传统教学手段,无需浪费人力物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不必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的六个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自己把纸盒拆开,并重新合上,充分感知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相同.我们常说:“看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做的.”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比单纯的观看多媒体展示更能充分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任何数学课堂教学,都应牢记一点: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做.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宜过分依赖,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
  3.重视课堂语言的锤炼和运用
  语言是思维的体操.长期的教学让我感受到:言简意明的提问语和提示语能让学生很快地明白问题的主题,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先告诉学生糖占糖水的百分之几就是含糖率,然后马上反过来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含糖率,通过正反两问加深了学生对含糖率的理解.又如学生说出试验100粒,发芽100粒,算出发芽率是100%;接着说试验83粒,
  发芽率是100%,那发芽几粒?这样一说让学生感受到发芽率是100%,不一定是100粒,而是指试验的种子全部发芽.然后又引出发芽率是105%正确吗?让学生充分感知发芽率不超过100%.
  4.在练习上要精选精练
  首先,选题力求来源于生活,使数学变得更加直观,这样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研究教材要把知识归纳总结成系统,如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便于加强学生理解和巩固;同时,精选习题,少做没有思维的题目,学生不仅减了负,也避免了精力的不必要浪费.
  总之,“返璞归真”就是着重于教学生以基础数学的本质,而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教师们要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追求表面的花里胡哨,不追求时髦,课堂上要引导得法与巧妙驾驭,使学生乐学、会学、思维活跃、知识扎实,真正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第五届全国改革创新教学大赛已在美丽的呼和浩特市胜利闭幕了,作为大赛的选手经过这次大赛的洗礼,感受很深,想法颇多。观看各地市优秀选手的录像课,让我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及理解;现场评课赛,则使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发现若能从全局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进行议学、议教,既可改善学生的学习,又可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如何进行评课议课?通常我们都会看看教学设计有无重点突出,难点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这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校地处城郊,师资配备不均衡,导致部分老师专业不对口,有的老师就一直教七年级,有的就一直是接班(教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呀”“好不好啊”“有没有啊”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其实这样的提问不宜过多,过多的话会抑制学生积极思维;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这样,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
在学习中创造,就必须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并能够对学习产生充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增长创造的才能。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更是应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从兴趣上升到创造的高度。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利用化学史激发学生兴趣化学发展的历史,反映出了化学科学从孕育、产生和发展整个过程的演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但是,课堂的高效性已经成为永恒的主题.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获得成功的满足.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中,笔者体验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快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
根据我们对新课程下物理课堂的观察,常态的课堂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许多教师在教学策略中,制定的教学目标仅是一种摆设,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未围绕目标展开,教学随意性很大,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教师虽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以平等的观念设置课堂,采用了小组学习、自主探究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课堂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闹,没有真正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教学形式,而忽视学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而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核心理念,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下面就笔者在教学“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月球与月相》第一课时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一、教学案例回放1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和讲究课堂教学的开头――即新课引入部分,而与其相对应的结尾却常常被忽视。主要表现在结尾时的随意、盲目和仓促,缺乏艺术构思,通常是例行公事,虎头蛇尾,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使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其实课堂结尾与新课引入一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善始善终”才算一堂完美的优质课。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巧妙的结尾不仅可以系统地概括一堂课的
前段时间,赣州城区开展高中化学教研活动,听了一节高一化学新教材新授课《离子反应》,评课时大家感触颇多。首先,教师应与时俱进,自我充电,以适应现代化课堂教学。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使用了最前卫的电子白板,发挥了现代化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化学作为自然科学,既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本节课,讲溶液的导电性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早就知道不能用湿手去碰电器,但为什么?学生就不清楚了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俗语导入法日常生活俗语,既贴近生活,又通俗易懂。因而在生物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导入新课,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