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
今天,我和孩子们要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精心预设一切,就看孩子们的表现了。
上午第一节课,是一(3)班的。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主题图,让他们充分把握主題图的意思。然后启发孩子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
指着孩子们列出来的算式32-19,我直截了当地问道:“孩子们,这道题你会算吗?怎么算的呢?”
孩子们纷纷把手举得很高,都想表现一番。
纬纬站起来说:“我是这样想的:12-9=3,20-10=10,10 3=13。”
我鼓励道:“真不错,你是怎么想的?”纬纬自豪地说:“我是用竖式计算出来的。”我摸了摸他的头,说道:“看来你已经会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了?”
纬纬高兴地说:“当然了,我早就会算了。”
“知道这种算法的孩子请举手?”看着教学正向我预想的方向进行,我迫不及待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话刚说完,班上大多数孩子都举起了小手。于是,我连忙请了几位孩子上台进行板演。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发现全班孩子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这种方法。
下课后,我坐在办公桌旁边,认真地想了想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表面上看,非常成功。但仔细一想,有孩子的思维过程吗?没有。我所做的只是把孩子们的思维局限于一个框里,没有更没想到要把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课堂上我牵引着学生,照着预案,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生成。这样的数学课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第二节课是六班的,我必须马上调整我的教学预案。
第二节课,我走进了一(6)班的教室。
当学生列出算式32-19后,我对學生提问:“对于这道题,孩子们有什么计算的妙招吗?”
首先是洁洁站起来,骄傲地说道:“冯老师,这道题我会竖式算,您能让我上台来做一下吗?”“行啊,有请。”我对她的勇气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洁洁自信地把她的竖式列在了黑板上,我微笑地点点头,说道:“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孩子们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问题刚说完,民民马上叫起来:“老师,我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做得更快。”
我说道:“你来说说!”
民民理直气壮地答道:“32-20=12,12 1=13。”
我微笑着点点头问同学们:“有谁对这种计算方法提出疑问,或者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一下?”
瑞瑞慢慢地站了起来,带着疑惑问:“请问民民,题中没有20,你为什么减20呢?”
民民胸有成竹地说:“我把19看作20,32-20=12,多减了1个,我又把它加上去了。”
我鼓起了掌,并让同学们把自己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民民,也送给敢于提出疑问的瑞瑞。我对民民说:“你真了不起,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变成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使计算又对又快。”
接下来,孩子们探究计算方法的热情更高了,“30-19=11,11 2=13”……在其他同学的质疑下,孩子们一一作了总结。正当我要比较、小结时,诗诗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发现了一种计算方法,32-10=22,22-9=13。”
“说说理由。”我启发道。
诗诗说道:“我首先是用32去减19十位上的10,再用减得的差去减19个位上的9。”
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思想创新火花的碰撞,令我高兴,令我激动,课堂随之达到了高潮。
最后,在小结、比较哪一种计算方法最好时,孩子们各抒己见,各说各的理。在课堂作业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选择简便的竖式计算,或者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用起来最方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感悟】
点拨是教师成功展开教学的技能之一,恰当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深刻性和逻辑性。本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与代数”领域的计算教学。我想,对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能纠正“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更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诱导。
于是,在第二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思路,让他们不断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找准恰当的时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比较,去分析,去发现,去思考,促成了师生之间的精彩互动。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因势利导,适时对学习方法进行点拨,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这种动态生成的灵动思维正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这对学生今后的生命发展,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参考文献:
[1]孙一航,席贻霞.20以内退位减法的新算法[J].时代教育,2015(18).
[2]甘信均.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提升数学学习效果“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设计[J].新课程(上),2015(10).
今天,我和孩子们要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精心预设一切,就看孩子们的表现了。
上午第一节课,是一(3)班的。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主题图,让他们充分把握主題图的意思。然后启发孩子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
指着孩子们列出来的算式32-19,我直截了当地问道:“孩子们,这道题你会算吗?怎么算的呢?”
孩子们纷纷把手举得很高,都想表现一番。
纬纬站起来说:“我是这样想的:12-9=3,20-10=10,10 3=13。”
我鼓励道:“真不错,你是怎么想的?”纬纬自豪地说:“我是用竖式计算出来的。”我摸了摸他的头,说道:“看来你已经会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了?”
纬纬高兴地说:“当然了,我早就会算了。”
“知道这种算法的孩子请举手?”看着教学正向我预想的方向进行,我迫不及待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话刚说完,班上大多数孩子都举起了小手。于是,我连忙请了几位孩子上台进行板演。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发现全班孩子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这种方法。
下课后,我坐在办公桌旁边,认真地想了想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表面上看,非常成功。但仔细一想,有孩子的思维过程吗?没有。我所做的只是把孩子们的思维局限于一个框里,没有更没想到要把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课堂上我牵引着学生,照着预案,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生成。这样的数学课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第二节课是六班的,我必须马上调整我的教学预案。
第二节课,我走进了一(6)班的教室。
当学生列出算式32-19后,我对學生提问:“对于这道题,孩子们有什么计算的妙招吗?”
首先是洁洁站起来,骄傲地说道:“冯老师,这道题我会竖式算,您能让我上台来做一下吗?”“行啊,有请。”我对她的勇气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洁洁自信地把她的竖式列在了黑板上,我微笑地点点头,说道:“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孩子们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问题刚说完,民民马上叫起来:“老师,我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做得更快。”
我说道:“你来说说!”
民民理直气壮地答道:“32-20=12,12 1=13。”
我微笑着点点头问同学们:“有谁对这种计算方法提出疑问,或者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一下?”
瑞瑞慢慢地站了起来,带着疑惑问:“请问民民,题中没有20,你为什么减20呢?”
民民胸有成竹地说:“我把19看作20,32-20=12,多减了1个,我又把它加上去了。”
我鼓起了掌,并让同学们把自己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民民,也送给敢于提出疑问的瑞瑞。我对民民说:“你真了不起,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变成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使计算又对又快。”
接下来,孩子们探究计算方法的热情更高了,“30-19=11,11 2=13”……在其他同学的质疑下,孩子们一一作了总结。正当我要比较、小结时,诗诗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发现了一种计算方法,32-10=22,22-9=13。”
“说说理由。”我启发道。
诗诗说道:“我首先是用32去减19十位上的10,再用减得的差去减19个位上的9。”
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思想创新火花的碰撞,令我高兴,令我激动,课堂随之达到了高潮。
最后,在小结、比较哪一种计算方法最好时,孩子们各抒己见,各说各的理。在课堂作业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选择简便的竖式计算,或者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用起来最方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感悟】
点拨是教师成功展开教学的技能之一,恰当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深刻性和逻辑性。本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与代数”领域的计算教学。我想,对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能纠正“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更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诱导。
于是,在第二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思路,让他们不断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找准恰当的时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比较,去分析,去发现,去思考,促成了师生之间的精彩互动。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因势利导,适时对学习方法进行点拨,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这种动态生成的灵动思维正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这对学生今后的生命发展,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参考文献:
[1]孙一航,席贻霞.20以内退位减法的新算法[J].时代教育,2015(18).
[2]甘信均.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提升数学学习效果“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设计[J].新课程(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