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电影:海面上的冰山与冰山下的悲喜交缠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盛夏蝉鸣声里,黑色银幕上缓缓映出北宋周邦彦这阙《苏幕遮·燎沉香》,然后整个银幕渐渐亮起来,是一大片含苞待放的荷花,在拂晓天光里随风轻摇,果然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便是电影《别浦》(英文版片名为“Home”)的开头。
《别浦》是青年导演文晔的第二部短片作品,也是她的第一部参展作品,到今天为止,这部片子已经为她在不同的电影节斩获了三项荣誉。在英国最大最重要的独立电影节Raindance上,《别浦》斩获最佳国际短片,在Savannah电影节上则获得由HBO特别设立的最佳学生短片奖,同时还在HollyShorts电影节为文晔赢回了最佳女导演奖。
文晔,北京姑娘,“90后”,从北京四中毕业后进入宋美龄和希拉里的母校韦尔斯利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读本科,学电影与心理,之后被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以下简称AFI)导演系录取。在经历了两年高强度的电影训练之后,文晔于2015年夏天从AFI毕业,开始走出象牙塔,正式以职业青年电影人的身份踏入这个造梦江湖。
我第一次见到文晔的时候,就被她身上的书卷气、沉稳、成熟与真诚所惊艳到。她身上有着超越她本身年龄的沉着气质,有非常自成体系的审美格局,对电影、电影行业和生活本身,都有着深刻而周致的见解。
《别浦》是文晔导演的第二部短片作品。她的第一部短片作品是她在AFI第一年时执导的,名叫《在水一方》(英文片名为“Spring Song”),由三获金马奖的老戏骨卢燕主演,讲述一个美国养老院里的华裔老年妇女的生活悲欣。《别浦》则是展现一个农民工在离京回乡的前夕,这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状态。《别浦》之后,便是文晔的毕业作品《逝》(英文版片名为“Fata Morgana”),讲的是一个非常令人难过的故事,一对中国的老夫妇,第一次来美国,不为观光,却是为了领回唯一女儿的骨灰。送女儿赴美留学时,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再次相见是这样一个情形。
这三部短片,在审美风格与情怀上有其相似之处,在叙事手法上却各有各的不同。若是问哪一部更能代表文晔的个人风格,答案大约是都不太能,但又都或多或少折射出她的心灵世界。文晔很坦诚地表示,在刚刚开始拍电影的阶段,她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全面地积累各方面的经验,进行更为多样的尝试,训练自己驾驭不同的叙事风格,锻炼自己和不同的团队演员打交道,而不是一上来就追求要完整清晰地在作品中展示与建构自己。譬如《在水一方》,虽然故事的内容绝不是主流的好莱坞电影会关注的主题,电影语言也非常的克制、自矜、哀而不伤,像李商隐的诗、汪曾祺的小说、邓丽君的歌,但是其实如果谈到叙事本身,则是非常规整的戏剧结构,来源于传统而主流的电影叙事传统。与之相反的是《别浦》,完全是反情节叙事的,只是展现生活的状态,描摹生活本身的质感,而不是抛出一个观点或者讲出一个故事。因为《在水一方》是学生作业,而AFI作为一个严格且高度体系化的电影院校,是非常重视传统的叙事结构的。作为一个青年导演,如果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的风格,并且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其实是双刃剑。一方面,会越来越娴熟,也会建构起特定风格和他个人品牌之间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失去一些探索的乐趣,曲径通幽处,可能别有一番洞天,既是对眼界与格局的开阔,也是对自己既有审美体系的一种挑战与思考。因此,像文晔这样,虽有自己相对成熟与稳定的审美趣味,但仍然愿意多去探索与尝试,不失为一个有胆有识的选择。
因此,当文晔拍摄毕业短片《逝》的时候,便在努力做出一种融合上的尝试,使影片既有清晰的戏剧冲突,又能传达出幽微的人生谜语。海明威提出过一个“冰山理论”,是讲一部小说的文本呈现出来的,应该只是海底冰山露出海面的那八分之一,文本中隐藏的信息与情绪,才真正是海底冰山本身。那么文晔所追求的电影美学其实也有相似之处。电影所直接呈现的,其实只是真实完整故事的冰山一角,那些点到即止的话,那些一闪而过的眼神,那些没有被展开故事的配角,都是留给有心的观众按图索骥的线索,期待他们在八分之一的冰山之外,能看懂那八分之七的悲喜交缠。
然后这种融合,恰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一样,听上去好像很亮眼,但倘若但凡多一点追求,不满足于只是元素的拼贴,而是希望展现更深刻的连接,在实践上便会有诸多细节和具体的困难。就像《逝》这部电影最后的成果一样,因为想表达的东西太丰富,而不得不采取以点概面的手法,展示生活的一个横截面,而观众对于人物更多的好奇心,便只能靠已有的影像来进行推断了。
关于拍摄:戴着镣铐起舞导演这个位置,需要有非常良好的沟通能力。很多电影行业以外的人,会不太知道导演具体是干吗的,他不写、不摄像、不演、不做后期,他是不是只负责领导别人?导演本人自然要有过硬的电影素养与审美品位,这会决定整部电影的格调与格局。而除了形而上层次的要求之外,导演具体做的事就是与各路人马沟通。用文晔的话说就是,从开工说到收工,嘴皮子就停不下来。一部电影在未出成品之前,其实是极抽象的存在,有非常丰富的可能走向,而导演需要通过沟通,准确地传达出这部电影的每个细节在自己的脑海中的样子,推动着电影朝着唯一可能的路去发展。
文晔所拍摄的这三部短片,拍摄团队的人员虽有重合之处,但也涵盖了非常不同的来历。比如拍《在水一方》时,虽然里面都是华裔演员,但大家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美国背景,而主演卢燕女士则是经历非常丰富、资历很深的名演员。可是拍《别浦》时,就是相对比较中国的团队,里面的演员则大多是素人演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而到了《逝》,团队则既有美国的华裔演员,也有非常著名的中国演员刘佩琦;既有专业的演员,也有没受过表演训练的新人。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盛夏蝉鸣声里,黑色银幕上缓缓映出北宋周邦彦这阙《苏幕遮·燎沉香》,然后整个银幕渐渐亮起来,是一大片含苞待放的荷花,在拂晓天光里随风轻摇,果然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便是电影《别浦》(英文版片名为“Home”)的开头。
《别浦》是青年导演文晔的第二部短片作品,也是她的第一部参展作品,到今天为止,这部片子已经为她在不同的电影节斩获了三项荣誉。在英国最大最重要的独立电影节Raindance上,《别浦》斩获最佳国际短片,在Savannah电影节上则获得由HBO特别设立的最佳学生短片奖,同时还在HollyShorts电影节为文晔赢回了最佳女导演奖。
文晔,北京姑娘,“90后”,从北京四中毕业后进入宋美龄和希拉里的母校韦尔斯利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读本科,学电影与心理,之后被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以下简称AFI)导演系录取。在经历了两年高强度的电影训练之后,文晔于2015年夏天从AFI毕业,开始走出象牙塔,正式以职业青年电影人的身份踏入这个造梦江湖。
我第一次见到文晔的时候,就被她身上的书卷气、沉稳、成熟与真诚所惊艳到。她身上有着超越她本身年龄的沉着气质,有非常自成体系的审美格局,对电影、电影行业和生活本身,都有着深刻而周致的见解。
《别浦》是文晔导演的第二部短片作品。她的第一部短片作品是她在AFI第一年时执导的,名叫《在水一方》(英文片名为“Spring Song”),由三获金马奖的老戏骨卢燕主演,讲述一个美国养老院里的华裔老年妇女的生活悲欣。《别浦》则是展现一个农民工在离京回乡的前夕,这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状态。《别浦》之后,便是文晔的毕业作品《逝》(英文版片名为“Fata Morgana”),讲的是一个非常令人难过的故事,一对中国的老夫妇,第一次来美国,不为观光,却是为了领回唯一女儿的骨灰。送女儿赴美留学时,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再次相见是这样一个情形。
这三部短片,在审美风格与情怀上有其相似之处,在叙事手法上却各有各的不同。若是问哪一部更能代表文晔的个人风格,答案大约是都不太能,但又都或多或少折射出她的心灵世界。文晔很坦诚地表示,在刚刚开始拍电影的阶段,她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全面地积累各方面的经验,进行更为多样的尝试,训练自己驾驭不同的叙事风格,锻炼自己和不同的团队演员打交道,而不是一上来就追求要完整清晰地在作品中展示与建构自己。譬如《在水一方》,虽然故事的内容绝不是主流的好莱坞电影会关注的主题,电影语言也非常的克制、自矜、哀而不伤,像李商隐的诗、汪曾祺的小说、邓丽君的歌,但是其实如果谈到叙事本身,则是非常规整的戏剧结构,来源于传统而主流的电影叙事传统。与之相反的是《别浦》,完全是反情节叙事的,只是展现生活的状态,描摹生活本身的质感,而不是抛出一个观点或者讲出一个故事。因为《在水一方》是学生作业,而AFI作为一个严格且高度体系化的电影院校,是非常重视传统的叙事结构的。作为一个青年导演,如果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的风格,并且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其实是双刃剑。一方面,会越来越娴熟,也会建构起特定风格和他个人品牌之间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失去一些探索的乐趣,曲径通幽处,可能别有一番洞天,既是对眼界与格局的开阔,也是对自己既有审美体系的一种挑战与思考。因此,像文晔这样,虽有自己相对成熟与稳定的审美趣味,但仍然愿意多去探索与尝试,不失为一个有胆有识的选择。
因此,当文晔拍摄毕业短片《逝》的时候,便在努力做出一种融合上的尝试,使影片既有清晰的戏剧冲突,又能传达出幽微的人生谜语。海明威提出过一个“冰山理论”,是讲一部小说的文本呈现出来的,应该只是海底冰山露出海面的那八分之一,文本中隐藏的信息与情绪,才真正是海底冰山本身。那么文晔所追求的电影美学其实也有相似之处。电影所直接呈现的,其实只是真实完整故事的冰山一角,那些点到即止的话,那些一闪而过的眼神,那些没有被展开故事的配角,都是留给有心的观众按图索骥的线索,期待他们在八分之一的冰山之外,能看懂那八分之七的悲喜交缠。
然后这种融合,恰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一样,听上去好像很亮眼,但倘若但凡多一点追求,不满足于只是元素的拼贴,而是希望展现更深刻的连接,在实践上便会有诸多细节和具体的困难。就像《逝》这部电影最后的成果一样,因为想表达的东西太丰富,而不得不采取以点概面的手法,展示生活的一个横截面,而观众对于人物更多的好奇心,便只能靠已有的影像来进行推断了。
关于拍摄:戴着镣铐起舞导演这个位置,需要有非常良好的沟通能力。很多电影行业以外的人,会不太知道导演具体是干吗的,他不写、不摄像、不演、不做后期,他是不是只负责领导别人?导演本人自然要有过硬的电影素养与审美品位,这会决定整部电影的格调与格局。而除了形而上层次的要求之外,导演具体做的事就是与各路人马沟通。用文晔的话说就是,从开工说到收工,嘴皮子就停不下来。一部电影在未出成品之前,其实是极抽象的存在,有非常丰富的可能走向,而导演需要通过沟通,准确地传达出这部电影的每个细节在自己的脑海中的样子,推动着电影朝着唯一可能的路去发展。
文晔所拍摄的这三部短片,拍摄团队的人员虽有重合之处,但也涵盖了非常不同的来历。比如拍《在水一方》时,虽然里面都是华裔演员,但大家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美国背景,而主演卢燕女士则是经历非常丰富、资历很深的名演员。可是拍《别浦》时,就是相对比较中国的团队,里面的演员则大多是素人演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而到了《逝》,团队则既有美国的华裔演员,也有非常著名的中国演员刘佩琦;既有专业的演员,也有没受过表演训练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