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下的意象性叙事散文,往往缺乏意境,采用结构法进行分析,其结果自然是美感的缺失。意象性叙事散文追求心物相通的语文教学,以此发展学生的意象思维。在意象性叙事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进行意象建构、文化建构和精神建构。
关键词:意以境会;意象叙事;叙事散文;课程之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意象叙事”是叙事散文独特的一个范畴。曾几何时,我们误解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导致意象散文叙事意境的消解。诸如文本意蕴品味不足,文本解读方式笨拙,等等。对于意象叙事散文,往往由于教师过早地复制、切割,理性地概括、提升,致使学生内心只留下了干瘪的符号,而没有形成应有的鲜活的意象。学生的文本感受、体验之苍白、空洞也就在所难免了。意以境会,对于意象性叙事文本的教学,教师应当从学生审美心理出发,引导学生在文本语境中去捕捉、揣摩意象所蕴含的本义、真义,从而叩开意象叙事散文的教学之门。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雪儿》教学为例,探寻意象在叙事散文中的作用,对意象叙事的内涵、价值、方法与策略进行研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散文之殇:意境缺失的语文教学
“意境”是意象叙事文学作品的一个美学范畴,也是意象叙事散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一直以来,教师的散文教学往往流于表面热闹,加上一些作秀式催泪功夫,让意象叙事散文教学显得肤浅、单薄。由于缺失意境,导致学生不能领悟意象意蕴,更不能领略意象所承载的文本精神。
教学《雪儿》,一位教师对文本采用结构分析方式,设置了任务链,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诸如“雪儿”是在我处于怎样的生活境遇中来到我身边的?“雪儿”是一只怎样的鸽子?我是怎样精心照顾“雪儿”的?我对“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送别“雪儿”时我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为什么我喜欢“雪儿”却将雪儿放飞?文本线索是什么?等等。
上述教学固然有可取之处,如助推学生细读文本、分析语句等。但这种教学,丢失了文本灵魂,整体性、富有美感的意象叙事散文在只言片语分析中消失了。语文及其语文教学成了零碎的文化拼盘,通识取代个性、分析取代感悟、理性取代观照。如此,文本内在情韵丢失了,而丢失情韵的意象性叙事散文只能沦落为干瘪、枯燥的概念“木乃伊”。
意象性叙事散文中的意象携带着文化基因,是一种具有文化精神意义的审美载体。“雪儿”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雪儿”具有怎样的审美化意蕴乃至于文化与精神意蕴?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直面、必须引导学生作出感悟的内容。没有这样的内容观照和人生精神感悟,意象性叙事散文教学就是不到位的。
二、意象叙事:心物相通的语文教学
基于学生“文化-心理”机制生成的视角,意象性叙事散文要培育学生的意象思维、审美方式。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进行审美观象、取象,通过对物象、具象和形象的把握,达到“意象俱足”状态。意象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同时又能引领、启发学生的意象实践,而意象实践又能反过来强化意象性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性散文意象和学生意象性思维是相互促进、启发和生成的。
1.意象思维:心物相通的审美考察。
所谓“意象”,就是“意念”和“物象”的审美契合。所谓“意象思维”是一种借助于具体形象符号来把握事物抽象意义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就是“观物取象”、“以象表意”、“立象尽意”。换言之,就是让“象”的感性形象与人的心“意”状态融合,形成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雪儿》文本中,“雪儿”外形美,它雪白雪白的,我便给它取名“雪儿”;“雪儿”通人性,“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等。“雪儿”作为鸽子,还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与精神意象,象征着自由、象征着和平,象征着阳光,象征着青春、朝气、奋斗,有时还象征着爱情,等等。在本文中,“雪儿”应该象征着自由。“意象性思维”能够让学生形成心物相通的自由境界。
2.意象审美:心物相通的取境机制。
从审美视角看,作家就是要将自己对于自然物象、人造物象和人物形象的审美感受、主观情志传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作者思想、情感得以表现的有效的载体。因此,审美意象既是外在的物象、事象,又是内在的视象。“意象审美”是心物相通的取境机制。因为,人与物的真正融合相通,不是以对象的方式,而是以审美的方式发生的。意象审美最为突出的功能,就在于由眼耳相接的些微之物,引入进入玄想之境,与万化冥合。也就是说,“审美意象”就是“象”的感性形象与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庄子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与“雪儿”的相遇、相通是自然发生的。“我”对“雪儿”是关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领悟文本中“我”的感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审美想象:翱翔在蓝天的雪儿的心情如何?这样一种移情、投射,更能让学生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我”与“雪儿”的深厚感情。
三、意以境会: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
从意象性叙事散文的课程表现主体看,意象性散文的题材基本上都是言意兼美的文本,文质兼美是意象性散文的原生价值;从意象性叙事散文的教学功能看,意象性散文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素养。即意象性散文不仅要关注文本言说了什么,更要关注文本是如何言说的,文本为什么这样言说,这就是意象性散文的教学价值。言意共生是意象性叙事散文的教学追求。
1.对话成境,在意象建构中打通。
汉语言意象的密集和丰赡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唐宋诗词研究专家陆志平先生在《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一书中举了《红楼梦》为什么取名为“红”的例子,耐人尋味。在他看来,“红”是一个意象,这个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不可翻译的。比如“红花”、“红色”、“美丽的少女”等等。因此,对于意象性叙事散文的教学来说,师生、生生主体之间要展开高质量的对话,以便让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打通,形成“心物相通”的文本解读状态。 [片断1]:
师:我的腿跌伤了,不能自由活动;雪儿的翅膀也受伤了,不能自由飞翔。我和雪儿之间有相通的生活遭遇,我和雪儿形成了心灵的共鸣、共振,产生了共情。雪儿因此沐浴着我对它的爱,我对雪儿有着怎样的爱护?
生1: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生2:蓝天飘着多多白云,我和雪儿一起欣赏。
生3:雪儿,这儿是你的家,你要好好养伤啊!
生4:我和雪儿是形影不离的朋友。
生5:我和雪儿是难兄难弟,同病相怜。
生6:我和雪儿有着共同的梦想,雪儿想飞向蓝天,梦想自由,我也梦想着自由。
……。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慢慢走,欣赏啊!》意象性叙事散文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阅读是一种“慢速度的精彩”,正是在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文本中的“象”生发出“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努力促发学生意象建构。
2.境由心生,在文化建构中融合。
人的大脑不是机械地接受感官输入的所有刺激,而是会进行主动过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客观的“象”只有遭遇主观的“意”后,才能有效地生成“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不只是在情境、情景中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在“心境”中产生,正所谓“境由心生”。有时候,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一片月色是一个精神、情绪和感觉的生命个体。意象性叙事散文必须将文本中的“象”和主体的“意”联通起来,才能体物得神,进入意象的文化空间。
[片断2]:
师: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雪儿会怎么想呢?
生1:我要赶紧把伤养好,把信送掉。
生2:我的伤口啊,你快快好起来吧,我还要送信呢!我的主人还等着我捎回消息呢!
生3:我的梦想是蓝天,困在这个小屋里可不行,我要振作起来。
……。
师:当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时,雪儿又会怎样想呢?
生4:兰兰(我给女孩起的名字)心地真善良,待我真好。可是,我的梦想在蓝天,我向往自由,我还要天天送信呢!
生5:我还年轻,我还要继续奋斗。
……。
由于加入了学生基于主观生活经验的想象,让叙事性散文教学变得更加自然,“鸽子意象”的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学生换位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学生的一个个丰富的心灵世界。
3.言意共生,在精神建构中共生。
刘勰在文论著作《文心雕龙》中讲:“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语文教学应该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言意共生)。“言意共生”,不仅要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共性,更应将落点定位于“言意互动”、“言意交融”。
[片断3]:
在音乐声中,我让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想象“我”与“雪儿”分别的场景,将意象性叙事散文教学推向新境界。
(小组1)
我(深情地凝望):雪儿,你飞吧!我知道,你的梦想在蓝天!
雪儿(在空中回旋):小主人,你的腿伤也要尽快好起来,我还会回来看你的。
(小组2)
我(抚摸着雪儿的头):雪儿,你在飞翔中要好好保护好自己,要学会坚强!
雪儿(深情地回望):小主人,你的伤也要快点好起来,心中有阳光,生活中就有阳光!
……。
“意”是语言的触发器,能够创新学生的表达。当学生对“鸽子意象”的文化与精神认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的表演就能投入、表达就能出彩。主题意象就能得到升华,学生的主观情思、诗思、意味就能获得生长,这是意象性叙事散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在诗论专著《原诗》中说,“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在意象性叙事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沟通“意”“象”,让学生“思而咀之,感而契之”,从而领悟文本中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抵达“心物相通”、“意以境会”的散文教学至境!
参考文獻
[1]宋飞. 心物相通:打开“意以境会”的散文之门[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6(1).
[2]祝禧.意象建构:读出文学的真美[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3]杨芳芳.略论白先勇小说的意象叙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2)﹒
[4]紫雨.雪儿讲《雪儿》——关于角色转换的改写[J].七彩语文(习作)﹒2014(3).
[5]戴春慧.《雪儿》教学片段品评[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5)﹒
[6]姜树华.“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本质[J].语文世界(教师版)﹒2012(6)﹒
[7]宋飞.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原点和归宿[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3)﹒
关键词:意以境会;意象叙事;叙事散文;课程之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意象叙事”是叙事散文独特的一个范畴。曾几何时,我们误解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导致意象散文叙事意境的消解。诸如文本意蕴品味不足,文本解读方式笨拙,等等。对于意象叙事散文,往往由于教师过早地复制、切割,理性地概括、提升,致使学生内心只留下了干瘪的符号,而没有形成应有的鲜活的意象。学生的文本感受、体验之苍白、空洞也就在所难免了。意以境会,对于意象性叙事文本的教学,教师应当从学生审美心理出发,引导学生在文本语境中去捕捉、揣摩意象所蕴含的本义、真义,从而叩开意象叙事散文的教学之门。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雪儿》教学为例,探寻意象在叙事散文中的作用,对意象叙事的内涵、价值、方法与策略进行研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散文之殇:意境缺失的语文教学
“意境”是意象叙事文学作品的一个美学范畴,也是意象叙事散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一直以来,教师的散文教学往往流于表面热闹,加上一些作秀式催泪功夫,让意象叙事散文教学显得肤浅、单薄。由于缺失意境,导致学生不能领悟意象意蕴,更不能领略意象所承载的文本精神。
教学《雪儿》,一位教师对文本采用结构分析方式,设置了任务链,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诸如“雪儿”是在我处于怎样的生活境遇中来到我身边的?“雪儿”是一只怎样的鸽子?我是怎样精心照顾“雪儿”的?我对“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送别“雪儿”时我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为什么我喜欢“雪儿”却将雪儿放飞?文本线索是什么?等等。
上述教学固然有可取之处,如助推学生细读文本、分析语句等。但这种教学,丢失了文本灵魂,整体性、富有美感的意象叙事散文在只言片语分析中消失了。语文及其语文教学成了零碎的文化拼盘,通识取代个性、分析取代感悟、理性取代观照。如此,文本内在情韵丢失了,而丢失情韵的意象性叙事散文只能沦落为干瘪、枯燥的概念“木乃伊”。
意象性叙事散文中的意象携带着文化基因,是一种具有文化精神意义的审美载体。“雪儿”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雪儿”具有怎样的审美化意蕴乃至于文化与精神意蕴?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直面、必须引导学生作出感悟的内容。没有这样的内容观照和人生精神感悟,意象性叙事散文教学就是不到位的。
二、意象叙事:心物相通的语文教学
基于学生“文化-心理”机制生成的视角,意象性叙事散文要培育学生的意象思维、审美方式。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进行审美观象、取象,通过对物象、具象和形象的把握,达到“意象俱足”状态。意象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同时又能引领、启发学生的意象实践,而意象实践又能反过来强化意象性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性散文意象和学生意象性思维是相互促进、启发和生成的。
1.意象思维:心物相通的审美考察。
所谓“意象”,就是“意念”和“物象”的审美契合。所谓“意象思维”是一种借助于具体形象符号来把握事物抽象意义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就是“观物取象”、“以象表意”、“立象尽意”。换言之,就是让“象”的感性形象与人的心“意”状态融合,形成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雪儿》文本中,“雪儿”外形美,它雪白雪白的,我便给它取名“雪儿”;“雪儿”通人性,“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等。“雪儿”作为鸽子,还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与精神意象,象征着自由、象征着和平,象征着阳光,象征着青春、朝气、奋斗,有时还象征着爱情,等等。在本文中,“雪儿”应该象征着自由。“意象性思维”能够让学生形成心物相通的自由境界。
2.意象审美:心物相通的取境机制。
从审美视角看,作家就是要将自己对于自然物象、人造物象和人物形象的审美感受、主观情志传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作者思想、情感得以表现的有效的载体。因此,审美意象既是外在的物象、事象,又是内在的视象。“意象审美”是心物相通的取境机制。因为,人与物的真正融合相通,不是以对象的方式,而是以审美的方式发生的。意象审美最为突出的功能,就在于由眼耳相接的些微之物,引入进入玄想之境,与万化冥合。也就是说,“审美意象”就是“象”的感性形象与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庄子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与“雪儿”的相遇、相通是自然发生的。“我”对“雪儿”是关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领悟文本中“我”的感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审美想象:翱翔在蓝天的雪儿的心情如何?这样一种移情、投射,更能让学生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我”与“雪儿”的深厚感情。
三、意以境会: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
从意象性叙事散文的课程表现主体看,意象性散文的题材基本上都是言意兼美的文本,文质兼美是意象性散文的原生价值;从意象性叙事散文的教学功能看,意象性散文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素养。即意象性散文不仅要关注文本言说了什么,更要关注文本是如何言说的,文本为什么这样言说,这就是意象性散文的教学价值。言意共生是意象性叙事散文的教学追求。
1.对话成境,在意象建构中打通。
汉语言意象的密集和丰赡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唐宋诗词研究专家陆志平先生在《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一书中举了《红楼梦》为什么取名为“红”的例子,耐人尋味。在他看来,“红”是一个意象,这个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不可翻译的。比如“红花”、“红色”、“美丽的少女”等等。因此,对于意象性叙事散文的教学来说,师生、生生主体之间要展开高质量的对话,以便让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打通,形成“心物相通”的文本解读状态。 [片断1]:
师:我的腿跌伤了,不能自由活动;雪儿的翅膀也受伤了,不能自由飞翔。我和雪儿之间有相通的生活遭遇,我和雪儿形成了心灵的共鸣、共振,产生了共情。雪儿因此沐浴着我对它的爱,我对雪儿有着怎样的爱护?
生1: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生2:蓝天飘着多多白云,我和雪儿一起欣赏。
生3:雪儿,这儿是你的家,你要好好养伤啊!
生4:我和雪儿是形影不离的朋友。
生5:我和雪儿是难兄难弟,同病相怜。
生6:我和雪儿有着共同的梦想,雪儿想飞向蓝天,梦想自由,我也梦想着自由。
……。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慢慢走,欣赏啊!》意象性叙事散文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阅读是一种“慢速度的精彩”,正是在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文本中的“象”生发出“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努力促发学生意象建构。
2.境由心生,在文化建构中融合。
人的大脑不是机械地接受感官输入的所有刺激,而是会进行主动过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客观的“象”只有遭遇主观的“意”后,才能有效地生成“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不只是在情境、情景中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在“心境”中产生,正所谓“境由心生”。有时候,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一片月色是一个精神、情绪和感觉的生命个体。意象性叙事散文必须将文本中的“象”和主体的“意”联通起来,才能体物得神,进入意象的文化空间。
[片断2]:
师: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雪儿会怎么想呢?
生1:我要赶紧把伤养好,把信送掉。
生2:我的伤口啊,你快快好起来吧,我还要送信呢!我的主人还等着我捎回消息呢!
生3:我的梦想是蓝天,困在这个小屋里可不行,我要振作起来。
……。
师:当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时,雪儿又会怎样想呢?
生4:兰兰(我给女孩起的名字)心地真善良,待我真好。可是,我的梦想在蓝天,我向往自由,我还要天天送信呢!
生5:我还年轻,我还要继续奋斗。
……。
由于加入了学生基于主观生活经验的想象,让叙事性散文教学变得更加自然,“鸽子意象”的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学生换位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学生的一个个丰富的心灵世界。
3.言意共生,在精神建构中共生。
刘勰在文论著作《文心雕龙》中讲:“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语文教学应该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言意共生)。“言意共生”,不仅要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共性,更应将落点定位于“言意互动”、“言意交融”。
[片断3]:
在音乐声中,我让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想象“我”与“雪儿”分别的场景,将意象性叙事散文教学推向新境界。
(小组1)
我(深情地凝望):雪儿,你飞吧!我知道,你的梦想在蓝天!
雪儿(在空中回旋):小主人,你的腿伤也要尽快好起来,我还会回来看你的。
(小组2)
我(抚摸着雪儿的头):雪儿,你在飞翔中要好好保护好自己,要学会坚强!
雪儿(深情地回望):小主人,你的伤也要快点好起来,心中有阳光,生活中就有阳光!
……。
“意”是语言的触发器,能够创新学生的表达。当学生对“鸽子意象”的文化与精神认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的表演就能投入、表达就能出彩。主题意象就能得到升华,学生的主观情思、诗思、意味就能获得生长,这是意象性叙事散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在诗论专著《原诗》中说,“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在意象性叙事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沟通“意”“象”,让学生“思而咀之,感而契之”,从而领悟文本中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抵达“心物相通”、“意以境会”的散文教学至境!
参考文獻
[1]宋飞. 心物相通:打开“意以境会”的散文之门[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6(1).
[2]祝禧.意象建构:读出文学的真美[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3]杨芳芳.略论白先勇小说的意象叙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2)﹒
[4]紫雨.雪儿讲《雪儿》——关于角色转换的改写[J].七彩语文(习作)﹒2014(3).
[5]戴春慧.《雪儿》教学片段品评[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5)﹒
[6]姜树华.“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本质[J].语文世界(教师版)﹒2012(6)﹒
[7]宋飞.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原点和归宿[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