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123456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运用课本剧,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课本剧,是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改写成剧本,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它可以让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二次深入学习,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深切感受文本主题,实现对文本理解的升华,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利用课本剧,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文本,演绎语文课堂之美呢?
  一、细读剧本,掌握要领
  我们知道,所谓“课本剧”其实就是剧本,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课文改编成剧本,以供学生表演学习之用。因此,要想利用课本剧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首先要对剧本的写作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剧本,让学生在细读中发现剧本的写作要领,在表演中感受剧本的神奇魅力。
  例如,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是一篇非常感人的课文,写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组织学生逃生,在危急时刻,用身体护住学生,用生命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虽然语言描写不多,但故事非常感人,很适合改写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再现当时的情景,感受谭老师的大爱。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改编,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组学习并研读了刚学过的《负荆请罪》,探寻剧本的写法:剧本主要由“舞台说明”和“台词”两部分组成。“舞台说明”主要包括介绍时间、地点、剧情,剧中的人物以及人物的形象特点、动作和内心活动等。而“台词”则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包括独白、旁白、对白等。另外,剧本可以根据内容的多少进行分幕等。通过对剧本的研读,学生基本掌握了写作要领,对于后面剧本的创编做了储备。
  向学生提供剧本范例,带领学生研读,从中发现剧本的结构特点和写作要领,可以为后面的创编课本剧提供写作方法上的支持。而通过对剧本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创编课本剧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研读课文,采集要素
  课本剧,是对课文中的叙事性内容进行改编。它以剧本的形式通过人物的语言展示文本内容,表达文本主题。因此,在把课文创编成剧本之前,我们必须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人物特点,深刻领悟文本主题,还要了解文本的叙事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等。只有通过研读课文,全面采集剧本写作所需的要素,才能顺利地进行剧本的创编。
  还是以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为例。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故事的情节紧凑,情况危急,非常适合创编成剧本。可是,我们需要通过课本剧展示些什么内容?让课本剧表达什么主题呢?这是在创编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创编之前,教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反复研读。发现文本主要是通过谭老师用生命保护学生的事迹,来赞扬他恪尽职守、全心为学生的品格。围绕这个主题,课文重点写了他如何指挥学生逃生,怎样用身体保护学生生命两个内容。此外,课文还写了他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写了其他教师对他的评价,简略写了他对孩子的照顾。课本剧需要采集哪些写作要素呢?通过热烈的讨论,大家明确了这些内容:通过谭老师上课的情形,表现他对学生成人的殷切期望;通过地震发生时,他组织学生逃生,表现他以学生为重、丝毫没有顾及自己安危的品格;通过他在危急时刻用生命保护学生,赞扬他一心为学生的大爱……
  由于剧本的结构形式和写作方法同我们平时所学的记叙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之前,一定要带领学生用心研读课文,从中采集创编剧本所需要的写作要素。这是我们能够对课文进行顺利改写的重要保障。
  三、创编剧本,促进理解
  课文同课本剧不仅在结构和写法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内容呈现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想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我们一定要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然后围绕课文核心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编,去掉不必要的叙述,增补人物语言,不过增补的内容一定要符合文本的原意。
  还是以《最后的姿势》为例。课文虽然非常感人,可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并不多,离剧本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在创编前,教师让学生进入文本,用心琢磨:除了文中的几句语言描写,我们还需要增补哪些语言才能顺利地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才能充分表现出谭千秋老师的无私大爱?于是,学生在创编剧本时,根据不同场景,加入了生动而精彩的语言描写,让谭老师的大爱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如,合理设计了谭老师同女儿的对话,其中不仅包含了谭老师对女儿深深的爱,更巧妙地表现了他对学生的牵挂;特别是谭老师课堂上对学生教育的增补,为他后面舍身救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最好的诠释;而在地震刚刚发生时,通过增补他和学生的语言,更加充分地展示了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学生的创编过程,成为学生对人物深入理解、走进人物内心的过程。他们不只是在表现谭老师对学生的大爱,更是在用自己的创编表达着对谭老师的敬爱。学生正是在创编过程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把课文创编成课本剧,需要我们依据文本的核心意思,增补人物的语言,以便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立体起来。这是建立在对文本内涵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属于表达层面,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化。
  四、表演剧本,升华认知
  朗读,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剧内容,但效果却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读之乏味,演之则趣味盎然”是课本剧的一个突出特点。准确地说,课本剧是用来表演的,是通过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生动形象地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对文本理解的一种升华。不过,要想演好课本剧,前提是要对课本剧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文本主题有准确的把握。
  仍以《最后的姿势》为例。在把这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后,地震时学生的慌乱与教师的镇定和奋不顾身的言行便成了剧本的重点。当然,这也是改编时让学生进行重点补充的环节,是最能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地方。改编后的剧本正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等细节,来再现当时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的。如果只是单纯地朗读,很难突出当时的危急和谭老师为了学生的安危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于是,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揣摩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感悟人物当时的感受,让自己进入到人物角色,置身在当时的情境之中。在表演中把自己心中的理解表达出来,而通过动情的表演,又能够反过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感悟。
  表演课本剧,一定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剧本、深入理解剧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通过表演前对人物的琢磨,表演中深入角色尽情發挥,让学生的学习实现由“理解”到“表达”的飞越,不断激发文学创作潜能。
  总之,利用课本剧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新颖、形象而又生动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用心表达,在学习与表达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略语文学习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责任编辑 张妤)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之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单一、过程机械,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学效率难以提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留充分自学时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叶圣陶认为想要真正学有所成,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坐在课堂里聆听教师的教诲。这充分阐释了自学对知识积累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只是授之以鱼,忽
期刊
小学语文是人文性最为深厚的学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确保语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因此,教师需要抛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勇于改革,转变教学理念以及形式,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一、设置情境导入,自主阅读文本  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阅读,而阅读也是学生和作者以及编者进行深入交流的唯一途径。由于阅读需要长时间投入,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何为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根植于文本,从文本中汲取营养,才能构建魅力十足的语文课堂。  一、根植文本,体验朗读的魅力  我们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是一篇课文,出声读和默读有着非常不同的效果。默读,多用于对文字的理解,而朗读则更多地用于对文本的感受、内容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手段,而美读就是其中的最高境界。美读要求用语言传递文本,同时也要求感受作者的心,带入情感诠释文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营造氛围,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兴趣,受到美的熏陶,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上流淌。本文探究的就是落实美读,提升学生感悟的有效策略。  一、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发现美  美来自自然,实现于实践中。生活中缺少的更多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教师就是学生的引导者
期刊
阅读和写作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来说,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外显。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世界的向往。  一、归纳总结,撰写读后感受  阅读是一项思维活动,不论阅读的内容质量如何,读者都会产生一定的感受。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阅读了多少,更应该
期刊
问题是课堂的脉络,是推动学生探究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质量和呈现方式,用问题推动学生的探究,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去学习,去展开多元的、深入的探索,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定情境,推动学生抽象出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情境,并经过观察、思考等过程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沿着这样的问题展开多样的探索,以获取知识,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
期刊
深度教学主要是相对于肤浅教学提出的新式教育理念,关键在于做到知识表层含义与内在价值的有机融合。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而又重要的科目,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只有两者相互融合才可实现深度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还要带领他们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深刻内涵。  一、深刻解读语文知识,做好深度教学准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深度教学,
期刊
在数学学习中,除了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之外,学生要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伴随着经验的累积而提升。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一、为生活打上数学的标签,孕育学生的数学化思维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数学问题
期刊
操作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活动,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操作实践,将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化为观察和想象,虽然这样的做法可以节约时间,但是对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来说,这样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數学学习不能单纯依靠接受和模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尝试,将数学学习推向深入。  一、在操作中
期刊
在数学学习中,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既要突出个体又要兼顾群体。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提供适切的材料,以适当的形式组织好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增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完善思维品质,为他们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寻求合适的材料,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总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然后才能提升思维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