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手段,而美读就是其中的最高境界。美读要求用语言传递文本,同时也要求感受作者的心,带入情感诠释文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营造氛围,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兴趣,受到美的熏陶,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上流淌。本文探究的就是落实美读,提升学生感悟的有效策略。
一、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发现美
美来自自然,实现于实践中。生活中缺少的更多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教师就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践认真观察,专注倾听,在深入探究和细细体会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美,由此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美以及背后传递的作者情感,做到情感助力诵读,诵读助力理解。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作者描寫的是关于钱塘江潮来之前、潮来时以及潮走后的景象,着重描绘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以及壮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倾听以及探究和体会,运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发现美。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整个钱塘江大潮潮前、潮中以及潮后的壮观景象,切实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全文的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分段落引导,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找出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学习第2自然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到能体会到观潮人山人海壮观景象的词句,细细品味;学习3、4自然段的时候,又可以让学生从段落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具体感受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实践能加深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引导,推着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倾听以及探究和体会感受语文语言的美,同时感悟作者传递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在诵读课文的同时熟知课文。
二、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品尝美
在语文教学中有几个重点环节,其中一个就是好好地读,只有读得好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领会其中蕴含的课文的美。朗读课文就是体验文本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做好朗读环节,不论是范读、自读、引读还是议读,都要让朗读取得成效,使学生的情感在抒发之中走向高潮。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这篇课文是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相连接,完整地描绘了将相彼此间从失和到和好的全过程。本文需要学生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主要内容,充分感受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读感悟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我先用议读的形式让小组围绕着“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哪些行为或语言打动了你?为什么?你会怎样读好这些地方?”展开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自读,与此同时也让组员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这样自读和议读相结合的形式,三个主要内容会被学生体会得淋漓尽致。这样能实现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让各个小组成员相互感染,共同进入朗读和学习状态之中。如此能让学生充分地沉浸在故事中,透过朗读将情感抒发到极致。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教师不局限于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实现情感的交流和交互的感染,有助于情感流淌于朗读和学习中,助力学生品尝文本的美,品尝到朗读的美,进而增加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提升。
三、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需要一个标准,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判断和评价美丑。语文教学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多接触美的事物,利用多媒体出示视频或图片,为学生树立起优秀的审美典型,如此让审美标准更为确切,助力学生养成正向的审美观,并且运用审美展开文本诵读,这样才能够实现美读的目的,让文本阅读充满诗意。
例如,在教学《桥》一课时,本文按照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的叙述顺序加以介绍,可以通过文本朗读帮助学生感悟到老支书遇到危难之时表现出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以及人格魅力。为了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特色,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布局谋篇、人物刻画以及环境描写等特点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展开教学。本文的标题是桥,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可以为学生展示搜集的各个地区的洪灾文字、图片或者是音像资料,而后带领学生思考标题的桥指的是什么?通过描述导入,孕育和埋伏情感:一个村庄之中,有过一座窄窄的桥,它以前曾和村中的一百多人经历过一场极为可怕的洪灾,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让学生放声读课文,读通句子,而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分析,进而让他们了解到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由此教师能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崇高品质的准则,让学生知晓审美标准,也能培养学生正向的审美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其审美,使得整个文本诵读充满诗意,达到美读的目的。
想要实现文本美读,除了教导学生诵读的有效方式之外,还应教导学生正确的审美,通过诵读提升审美,利用审美鉴赏美,如此才能让美读在课堂上如诗一般尽情流淌。
四、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创造美
美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创造力。而学生正处于富有创造力的年龄,教师应积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助力学生展开神奇的想象,创造出自己喜爱的美好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表演这种形式适应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性,让学生在顺应情感活动和认知规律的情况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学《花的学校》一课时,本文是著名作家泰戈尔所写,以儿童散文诗的形式浪漫地描写出了花儿的美好。这篇文章中作者借用学生的眼叙述了花儿的可爱、美丽以及活泼、向上,含有奇妙的想象。教师为了顺应学生的个性结合文本特点,采取诵读表演的形式展开教学。这是一首儿童散文诗,学生划分为小组,各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诵读表演,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通过创造自己的动作理解散文诗的美好。尽管学生没有真正朗诵者的老练和得心应手,但是通过自己稚嫩的动作加强了对美的理解,并且实现了升华,创造了美,足以见得,美属于语文教学之中无法缺少的元素。实际上就和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的诗教永驻课堂一样,语文教学就应当让课堂成为美的天地,真切地实现美的诗意在课堂之中静静流淌,各花各草都显示了其美的一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创造美,展开文本想象,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进行文本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创造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美读属于情感和智慧齐聚的活动,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以生为本基础上构建情感的桥梁,增进学生的体验感受,在引发他们共鸣的基础上,以美递美、以情唤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 吴磊)
一、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发现美
美来自自然,实现于实践中。生活中缺少的更多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教师就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践认真观察,专注倾听,在深入探究和细细体会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美,由此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美以及背后传递的作者情感,做到情感助力诵读,诵读助力理解。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作者描寫的是关于钱塘江潮来之前、潮来时以及潮走后的景象,着重描绘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以及壮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倾听以及探究和体会,运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发现美。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整个钱塘江大潮潮前、潮中以及潮后的壮观景象,切实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全文的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分段落引导,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找出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学习第2自然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到能体会到观潮人山人海壮观景象的词句,细细品味;学习3、4自然段的时候,又可以让学生从段落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具体感受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实践能加深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引导,推着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倾听以及探究和体会感受语文语言的美,同时感悟作者传递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在诵读课文的同时熟知课文。
二、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品尝美
在语文教学中有几个重点环节,其中一个就是好好地读,只有读得好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领会其中蕴含的课文的美。朗读课文就是体验文本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做好朗读环节,不论是范读、自读、引读还是议读,都要让朗读取得成效,使学生的情感在抒发之中走向高潮。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这篇课文是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相连接,完整地描绘了将相彼此间从失和到和好的全过程。本文需要学生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主要内容,充分感受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读感悟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我先用议读的形式让小组围绕着“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哪些行为或语言打动了你?为什么?你会怎样读好这些地方?”展开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自读,与此同时也让组员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这样自读和议读相结合的形式,三个主要内容会被学生体会得淋漓尽致。这样能实现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让各个小组成员相互感染,共同进入朗读和学习状态之中。如此能让学生充分地沉浸在故事中,透过朗读将情感抒发到极致。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教师不局限于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实现情感的交流和交互的感染,有助于情感流淌于朗读和学习中,助力学生品尝文本的美,品尝到朗读的美,进而增加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提升。
三、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需要一个标准,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判断和评价美丑。语文教学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多接触美的事物,利用多媒体出示视频或图片,为学生树立起优秀的审美典型,如此让审美标准更为确切,助力学生养成正向的审美观,并且运用审美展开文本诵读,这样才能够实现美读的目的,让文本阅读充满诗意。
例如,在教学《桥》一课时,本文按照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的叙述顺序加以介绍,可以通过文本朗读帮助学生感悟到老支书遇到危难之时表现出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以及人格魅力。为了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特色,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布局谋篇、人物刻画以及环境描写等特点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展开教学。本文的标题是桥,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可以为学生展示搜集的各个地区的洪灾文字、图片或者是音像资料,而后带领学生思考标题的桥指的是什么?通过描述导入,孕育和埋伏情感:一个村庄之中,有过一座窄窄的桥,它以前曾和村中的一百多人经历过一场极为可怕的洪灾,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让学生放声读课文,读通句子,而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分析,进而让他们了解到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由此教师能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崇高品质的准则,让学生知晓审美标准,也能培养学生正向的审美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其审美,使得整个文本诵读充满诗意,达到美读的目的。
想要实现文本美读,除了教导学生诵读的有效方式之外,还应教导学生正确的审美,通过诵读提升审美,利用审美鉴赏美,如此才能让美读在课堂上如诗一般尽情流淌。
四、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创造美
美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创造力。而学生正处于富有创造力的年龄,教师应积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助力学生展开神奇的想象,创造出自己喜爱的美好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表演这种形式适应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性,让学生在顺应情感活动和认知规律的情况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学《花的学校》一课时,本文是著名作家泰戈尔所写,以儿童散文诗的形式浪漫地描写出了花儿的美好。这篇文章中作者借用学生的眼叙述了花儿的可爱、美丽以及活泼、向上,含有奇妙的想象。教师为了顺应学生的个性结合文本特点,采取诵读表演的形式展开教学。这是一首儿童散文诗,学生划分为小组,各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诵读表演,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通过创造自己的动作理解散文诗的美好。尽管学生没有真正朗诵者的老练和得心应手,但是通过自己稚嫩的动作加强了对美的理解,并且实现了升华,创造了美,足以见得,美属于语文教学之中无法缺少的元素。实际上就和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的诗教永驻课堂一样,语文教学就应当让课堂成为美的天地,真切地实现美的诗意在课堂之中静静流淌,各花各草都显示了其美的一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创造美,展开文本想象,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进行文本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创造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美读属于情感和智慧齐聚的活动,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以生为本基础上构建情感的桥梁,增进学生的体验感受,在引发他们共鸣的基础上,以美递美、以情唤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