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营造活力语文课堂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写作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来说,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外显。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世界的向往。
  一、归纳总结,撰写读后感受
  阅读是一项思维活动,不论阅读的内容质量如何,读者都会产生一定的感受。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阅读了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文本阅读后有着怎样的感受。读后感一方面能够反馈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后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读后感的写作,指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例如,学习《穷人》这篇课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分析桑娜的人物形象,重点呈现桑娜面对是否抚养西蒙的孩子时内心深处的纠结。如桑娜的处境,丈夫捕鱼的艰辛、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因素,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桑娜这一人物形象。此外,对于文本中的重点语句也需要进行细致分析,如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来体现桑娜一家的穷困潦倒的?当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假设你是桑娜,你的丈夫需要照顾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面对西蒙的孩子,你会选择抚养吗?”这样的问题直击心灵,尽管大部分学生给出肯定答案,但是依然有学生给出否定的答案,原因很简单:养不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写。比如可以写一下自己对桑娜行为的看法,也可以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穷人的感觉。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学生在进行读后感写作时感觉自然顺畅,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二、增强实践,提升写作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语文知识,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对于某些情节性强、趣味性浓厚的课文,教师就需要采取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展开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阅读能力,进而产生写作欲望。课堂活动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因为形式忽略内容。
  例如,学习《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将全文进行划分。划分以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每一部分的内容,尝试写一写剧本。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自由组合为大家表演《牛郎织女》。有个学生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小组。他们选择的是文章第一幕,也就是展现牛郎童年生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集中刻画了牛郎的身世孤苦,哥哥嫂嫂的刻薄无情。在表演过程中,扮演牛郎的学生故意将衣服弄得很乱,头发也乱糟糟的,而扮演牛郎哥哥嫂子的则是光鲜亮丽、派头十足,他们表现的是牛郎和哥哥嫂子吃饭的片段。哥哥将牛郎推倒在地,嫂子则出言讥讽,表现出了极强的戏剧张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深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改写《牛郎织女》,让学生自由创作《牛郎织女》。有的学生将结局改变了,牛郎和织女快乐地在一起生活,麻雀变成了他们的样子守在银河两端;还有的学生写织女婚后发现日子太苦了,后来又回到天庭了;还有的学生说牛郎和织女虽然在银河两端,但是他们发明了类似电话一样的东西,每天都可以沟通,等等。
  三、扩写训练,鼓励审美创造
  与仿写相比,扩写无疑是一项对想象力要求更为细致的写作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的读写结合策略中,扩写无疑是其中最为有效的训练形式。扩写既是对原文的补充,也是对原文的升华。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享受完全的创作自由,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换言之,学生的扩写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和原文一脉相承。
  例如,古诗《望天门山》,整首诗集中呈现了天门山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乐观豪迈的感情。学习以后针对古诗进行扩写时,首先需要确定学生是否掌握诗意。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比如,针对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以风声徐徐、江水滔滔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诗人此时面对着天门山,他看到了什么呢?又听到了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诗人看到了长江犹如巨斧一般劈开了天门山,他听到了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一去不复返。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那么天门山是怎样的景象呢?天气如何?有云雾吗?长江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再次发言:“天门山非常雄浑壮丽,高耸入云。根据诗意可知是一个晴天,所以没有云雾,看得很清楚。山上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和碧绿的长江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结合诗句进行扩写,为大家介绍天门山的景象。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诗句非常熟稔,扩写时也显得驾轻就熟。
  四、续写文本,深化文本理解
  除了读后感、仿写、改写以外,续写也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策略。所谓“续”,指的是根据原有的文本进行合理的延伸创作。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作品,这些作品最大的共性是没有结局。尽管这是一种写作技巧,但是為了训练小学生的文笔,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没有结局的作品进行续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作者的话,会如何展开情节,故事的走向又是如何的。
  例如,学习《桥》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针对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续写。当山洪降临村庄,恐惧笼罩了村里的每一个人。老支书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其他的村民,却和儿子排在了队伍的后面,最终被洪水吞噬。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却没有一个结局,故事最后一段写的是:“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课文没有写老太太的心情,故事戛然而止。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续写:“面对丈夫和儿子的不幸离世,请发挥你的想象,看看老太太祭奠时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老太太肯定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为了村民能够获救而丧命,她的内心一定非常痛苦,但也会为自己的亲人骄傲。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可能死的人更多。”还有的学生表示:“老太太此时已经悲痛欲绝,完全说不出话来。我想她肯定很恨那些获救的人,如果他们走得快一点,她的丈夫和儿子就不会死。”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续写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续写无疑是非常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续写要求学生熟悉文本,展开合理想象,将原文中作者没有交代的内容补充说明,为故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案例中教师启发学生深入角色内心,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这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既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注重夯实学生的写作功底。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深入语文世界一探究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其他文献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童蒙养正的根基,古诗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孕育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它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如何让“新时期”的古诗课堂再次成为唤醒师生智慧的生命磁场呢?哲学范畴中的“视域融合”对我们调和古诗教学观念,开启了新的视角。  一、从“视角新颖”到“视域融合”,追溯古诗教学的本真意义  古诗,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常上常新的新思潮固然令人喜悦,但若只是新瓶装旧
期刊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美到极致。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画面写意,用色淡雅;如“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动作表现,情绪感染,服装造型,皆有美感;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中生有,浪漫神秘,叫有中生有的如何能比?细品这些诗,韵味无穷,值得反复涵泳。那么,该怎样诵读诗词呢?  一、声文相触读出诗韵  1.节奏,诵读浅尝  拿到一首诗词
期刊
初中数学课程主要由代数和几何两个部分的知识构成。从几何知识的教学实践来看,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困难,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解决问题容易出错。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然后通过合理的对策优化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提升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初中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应的优化教学的策略,希
期刊
课本剧指的是将语文教材中具有一定叙事性质的课文以戏剧化的方式进行编演,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置身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创编和表演,学习由被动聆听教师的指导,变成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过程。课本剧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质量。课本剧的编演应当根据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一、先演后讲,活跃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
期刊
小学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时期,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与关注的热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是不少一线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
期刊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整合课程,它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它立足文本,在活动中展现语文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和体验,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期待,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愿意参与实践活动。怎样将语文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呢?  一、立足教材文本,利用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期刊
新课程改革之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单一、过程机械,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学效率难以提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留充分自学时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叶圣陶认为想要真正学有所成,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坐在课堂里聆听教师的教诲。这充分阐释了自学对知识积累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只是授之以鱼,忽
期刊
小学语文是人文性最为深厚的学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确保语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因此,教师需要抛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勇于改革,转变教学理念以及形式,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一、设置情境导入,自主阅读文本  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阅读,而阅读也是学生和作者以及编者进行深入交流的唯一途径。由于阅读需要长时间投入,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何为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根植于文本,从文本中汲取营养,才能构建魅力十足的语文课堂。  一、根植文本,体验朗读的魅力  我们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是一篇课文,出声读和默读有着非常不同的效果。默读,多用于对文字的理解,而朗读则更多地用于对文本的感受、内容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手段,而美读就是其中的最高境界。美读要求用语言传递文本,同时也要求感受作者的心,带入情感诠释文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营造氛围,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兴趣,受到美的熏陶,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上流淌。本文探究的就是落实美读,提升学生感悟的有效策略。  一、 诗意流淌,引导学生发现美  美来自自然,实现于实践中。生活中缺少的更多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教师就是学生的引导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