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恨长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生殿》的主题与开始
  洪昇创作于清早期的《长生殿》,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因安史之乱而终结的恋情。因为当时明亡清兴朝代更迭的时代背景,使这部剧作超越了很多昆曲中着重的男女情怀,而成为具有家国兴亡的历史剧。《长生殿》的成功,又影响了随后诞生的《桃花扇》,进一步通过微观的男女之情,放大出历史变革产生的阵痛与思索。所以,《长生殿》的主题虽然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为了与众不同,作者还精心重塑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这一对盛世宫廷的传奇忘年恋,但是《长生殿》的独特性并不在于此。
  《长生殿》的最早依据来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情节也大体如此:唐玄宗与杨玉环本是宫闱富贵中的恩爱眷侣,孰料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只得携朝政集团到蜀地避难。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要求除掉杨国忠、杨玉环家族的政治势力,方肯继续为玄宗效命。万般无奈下,玄宗赐死心爱的杨玉环,后得以平乱还朝。但失去了权力和爱情的玄宗,悲恸欲绝、悔不当初,在强烈的思念下,借助道士作法通幽,见到了死后的玉环,人神相会,再次定情。
  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即使再充满神秘宫廷高高在上的猎奇感、再被描摹为六宫失色宠冠后宫的传奇性,其实也还不够深刻。作为帝王,唐明皇对杨贵妃怎样“拱手山河讨你欢”也不难,他们的爱并不存在如杜丽娘与柳梦梅、崔莺莺与张生、陈妙常与潘必正之间那般的巨大阻碍,所以《长生殿》前半部彰显的情爱,除了体现出杨贵妃作为臣妾却敢与唐明皇争锋的平等爱情地位外,便尽是纸醉金迷的香艳而已,并不构成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在家国性命与情爱自由中做了无法回头的抉择,永远遗失了他的爱人和大权在握、踌躇满志的生活,《长生殿》的力道才真正绵长悠远地漫溢出来。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七十岁,这是得意帝王和大唐王朝共同遭遇的一个命运转折点,于此告别繁华,只剩无穷无尽的离愁别恨、家国痛悔。所以,这个皇帝在年老时遗恨和忏悔的开始,才是《长生殿》这个故事真正深情的开启。
  因为这份深,不仅是面对情,也是对历史的思考,更是对生命的思考。就如同《牡丹亭》的真正故事开始在一个梦之后,《桃花扇》的真正故事开始在国破家亡之后,而《长生殿》真正的故事,开始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别离之后。从《冥追》起,整本故事可以看作是唐明皇倒叙体的自述追忆。
  ◎《长生殿》的主角与长恨
  唐明皇在《哭像》这齣戏中,对着杨贵妃的像追悔:“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搪,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得永成双。”错用奸臣、骄奢懈怠导致朝纲生变,这是他的第一层悔恨;然而既然是放纵不羁误了河山,就索性不羁到底,马嵬坡下何苦逆着意愿逼一个女子来承担后果?无尽的思念与愧疚是他第二层悔恨。而在逃亡路上面临将士逼迫时,他应当毅然付出作为一个君王的义无反顾,那么纵然失势也铁骨铮铮,而不是牺牲帝王的主动权步步后退。妥协的代价,是他再也换不回丧失掉的尊严。《哭像》中,已被架空在太上皇位置上的他,丧失的岂止是权力、爱情、辉煌、骄傲,更是他的尊严,这是他最深的恨。所以余生八年的苟且偷生都变得滑稽荒唐起来,他无论是哭是怒,在臣子们眼里都不过是丧失威仪的笑话,他的忍辱偷生换不来任何意义,这个江山不再需要他,甚至不愿给他一席之地。所以他哭杨贵妃,更是在恨自己:人生有些东西是不可逆的,暂时的放弃,就是永远的寻不回。比如,一个君主的尊严和责任。
  大多言情戏曲的真正主角都是女性,比如《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执着而不顾一切、《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矛盾又大胆、《桃花扇》里李香君的刚毅和香艳……相比之下,都使她们身边的男主角略显软弱黯淡。而《长生殿》的主角是这个多情而不同常态的皇帝。在恋爱过程中,他是主导,在情节推动上,他是主导,所以《长生殿》的真正主角只有一位,就是唐明皇。杨贵妃的形象比较简单,能让人记住的性格特征就是天真率直热情,而唐明皇有作为丈夫的痴情与背叛、有作为帝王的强权与失误、有作为老人的绝望与向往……他的复杂性和可分析性,才使之成为剧目真正的主角。
  其实无论是否由唐明皇下令,杨贵妃的死和虞姬的死性质一样,当她唯一依靠的男人倒下,她的自愿死去是一种成全,成全自己一生的完整。相比生者,死者的临行是一种平静。平静缘于接纳,而苟且者却终身难安,因为他会不平。不平于命运,不平于失误,不平于选择——任何选择都会令他不平,家国社稷与感情知音,选择哪一个,都会耿耿于怀另一个。失败者,最恨的丧失,在于失去的尊严不可逆,恨失去了自主命运的权力却无可迁怒。
  因此,《长生殿》的主旨其实就在“恨”字上,这真正是一首“长恨歌”。无论是昆曲的名字“长生殿”还是唐诗的名字“长恨歌”,本就都是以唐明皇为主体的,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故事,作者为他演绎,就是在为他赎罪,围绕着这个失意君王的孤独与悔恨,展开他一生的相思。
其他文献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其热议话题涵盖了儒学伦理的当代境遇、对中国传统和儒家思想伦理观念的新解、经典诠释学等范围。  ◎走出“博物馆”发掘儒学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西方现代文化的全幅冲击,以至于某些西方汉学家甚至认定,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只能收藏于博物馆的“古玩”。北京大学李翔海教授认为,儒学的当代发展应走出博物馆,认真思考三个问题:能否显现出和而不
期刊
汉初,曾产生过一股十分强劲的“过秦”思潮,即批判秦之暴政,这对当时西汉王朝的现实发展及走向影响深远。在这股思潮中,《淮南子》推波助澜,作用独特,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与陆贾、贾谊等人一样,《淮南子》也从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着眼,深刻省思秦政,认为其“不知治乱之本”,严厉批判其内在的根本弊端。但《淮南子》并未单纯局限于政治事件,而是秉持“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的政治理性,立足黄老思想,从“治道”与“
期刊
编者按:身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术副编审,鹿耀世老师在设计领域声名显赫。老师虽以设计而知名,却是为诗、为文、为画、为书,四处涉足,乐此不疲。鹿老师家学渊源,他深知,为书之道,除了苦学之外,贵在用心感悟。上追秦汉碑刻、法帖,下觅明清以及今人墨迹,可谓博览精研。他的作品,多见真、隶、行,并自成一格,可约略见其苦习礼器碑、史晨碑、华山庙碑的影子,但结构益见严整,却也不拘泥于“八分”的“蚕头雁尾”,该放则
期刊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流传。于是,人们便认为“唐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名著中的“唐僧”原型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公元627年,玄奘法师西行天竺(今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东方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并不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获此殊荣者是东晋的法显大师。  法显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法显兄弟四人,三个哥哥幼年夭亡,父母
期刊
昆曲那种优雅的品格与它原生地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更加得益于它的文学底蕴特别深厚。曲牌达到两千多种,十分丰富、富于变化,唱词则主要来自当时文人的创作,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抒发情感,在昆腔音乐中的那种温软寄托,那种典雅情怀,多么让人心动。
期刊
昆曲的美学是“抽象、写意、抒情、诗化”。  明代大作家汤显祖说:“人世总关情”,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昆曲的迤逦悠扬里,我们究竟期待怎样一个世界?我们到底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  ◎昆曲是明清时中国的“礼乐风景”  从她的诞生到发展已近六百年,至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方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委婉
期刊
江南的风情,江南的财富,江南的雅致,催生了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六百多年前,昆曲就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并因此而得名。  ◎问世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以“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由此问世。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
期刊
◎晚明文化  晚明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变迁上是个大转折的时代,也是了解全球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欧洲的关键时刻。  十九世纪的时候,中国落后了,西方强盛了。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接触的时候,突然,中国传统文化处于劣势,变成一个弱势文化,而西方强势文化处处都比中国文化传统优越。这怎么发生的?我们若是把时间往前推,推到十六世纪,也就是从晚明时期,当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初次有了相当规模的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元好问十六岁写下这首诗,他去考试时碰到一个捕雁的人,得知那人抓了一只大雁把它杀了,另一只雁一直悲鸣不肯走,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买了这雁,为它做了一个大雁丘,初初被这故事打动亦是年少时,凭空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石破天惊。  一如当年汤显祖辞别官场回乡后,
期刊
昆曲究竟是什么?六百年的昆曲史又经历了怎样的百转千回?是什么赋予它穿越时空的力量?昆曲又沉淀着我们怎样的民族审美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