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提出了“人生艺术化”这一观点。这是针对日渐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和西方金钱至上观念入侵这一背景,而呼吁人们要艺术的生活去追求精神的完满。这种追求,是对对生活形式,生活技巧与社会关系,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本文将就人生艺术化追求产生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探讨人生艺术化在中国的可能性,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索。
关键词:工具本体与情感本体 审美与艺术
“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倡导主体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提升个体的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从而建构诗意的人格和美的人生,实现并享受生命、人生的意义与韵味。简单地说,“人生艺术化”就是追求艺术的人格和审美地生活。
旨在提醒人们容易被忽视的情感、理想、诗意,在工具本体和实用理性占据主导的今天,要如何实现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情感、物质与精神、尚实与超越和谐共生的期待。朱在《谈美》中指出,人生的艺术化要以“情趣”作为艺术的核心,强调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统一,要求人生也应该像艺术活动一样秉持“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实现创造与欣赏、入与出、动与静的和谐。
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人生艺术化的原因——工具本体向情感本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具本体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核心,解决“人活着”的问题;情感本体以精神世界引领人类前进,解决“人活得怎样”的问题。李泽厚先生提出要从工具本体发展到情感本体——在工具本体中,人是进行理性操作的工具;在情感本体中,人是情感丰富的、内在自然充分人化的个体。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对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思,对工具理性和机械人性的反思,正在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课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逐渐使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事实上,西方强势文化的商业原则、大众口味、科技指征等正随着现代商业运作模式和资本机制迅速扩散,人的生命情趣和格调、人的生存方式和姿态正在大幅度地被改造。产生所谓“工具理性”,人的生活活动变成单纯的工具操作,人成为“理性的动物”。世界被程序化、符号化,成为某种功利意义的符号,失去了审美的意义。
有人曾提出信仰的世界也就是价值和意义的世界。“为世界除魅”,使世界失去神性、诗意和艺术魅力。价值和意义世界失落了,丰富浓郁的世界只剩下一个单调的、赤裸裸的理性世界,就像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一个干枯的生物标本。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失衡,感性和理性、情和思相分裂。人置身于不断丰富的世界中,只会感到“活得累”。恢复信仰,重新感知情感本体是我们需要也是必要的进程。
对于工具本体,首先,我们需要工业文明、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极大发展。理性只是一种工具,它还不能代表终极关怀,然而没有这种工具,人类就不能进人现代社会。其次,对工业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极大发展进行调节、补救和纠正,使人从工具理性的极端控制中解放出来,不再成为机器的奴隶。
情感本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境界。李泽厚先生把情感本体同新感性、美感的本质、人生的境界、华夏美学的精髓等问题联系起来。新感性,就是人类通过世代的文化承袭而不断丰富、巩固和發展起来的情感本体。情感本体和美感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内在自然的人化。与外在自然的人化即工具本体的建立相区别。
天人合一是华夏美学的最高审美理想。即外在的自然山水与人内在的自然情感都渗透、交融和积淀了社会的人际的内容,社会和社会成员与自然的发展处在和谐统一中。这正是华夏美学的精髓,也是在工具本体上生长出情感本体。情感本体要求停留、执著、眷恋在情感中,品味和珍惜自己的情感存在。对情感的体味就是对人生意义、宇宙奥秘的体味。在这种体味中,人的存在成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存在。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就是从功利的人生进到艺术的人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向人生艺术化的道路呢?美学在诞生时的原初意义就是“感性学”,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就是把感性理性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使感性和理性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以新的感觉方式知觉世界。而能够发挥这种功能、形成和建立新感性的,正是艺术和审美。
国外很多学者提出要“诗意的栖居”这个观点首先来自18-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荷尔德林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重要代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通过人生艺术化、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的危险。
人生艺术化是一条化人生而为艺术的诗性之路。这体现在对于人生之美的内在品格与精神旨趣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和谐生成及其诗意建构与自由超越的追寻。只有以美的艺术精神与理想作为自己的审美尺度;以对生命与人生的诗意建构与诗性超越作为自己的理想之境,以实现现世的诗意超越。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而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俗滥则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一种虚伪的表现。
人生的情趣来自宇宙的人情化和生命价值的张扬,来自对生命意蕴的解读。中国常以人身以喻天地就是对宇宙中的生命意蕴的解读;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把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和个体内心的和谐统一起来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生命意蕴解读……天人关系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核心问题,《易经》把天人合一视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和最高的审美理想——君子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是对生命意蕴的本质理解。一个善于体味生命意蕴的人,必定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生活也更有情趣。
艺术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都应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估定事物的价值也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的严肃主义。和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的豁达。
本色的生活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它就是艺术化的生活。俗语说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因此,艺术化生活是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审美与艺术结合的生命体味。那么,就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世界和人生,艺术化的去生活吧!
参考文献:
[1]金雅.“人生艺术化”与人的和谐生成[N].光明日报,2009,06(12).
[2]朱光潜.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美学文集》[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32.
[3]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玉婷(1994—),女,湖南长沙人,汉族,学士,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2级本科生。
关键词:工具本体与情感本体 审美与艺术
“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倡导主体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提升个体的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从而建构诗意的人格和美的人生,实现并享受生命、人生的意义与韵味。简单地说,“人生艺术化”就是追求艺术的人格和审美地生活。
旨在提醒人们容易被忽视的情感、理想、诗意,在工具本体和实用理性占据主导的今天,要如何实现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情感、物质与精神、尚实与超越和谐共生的期待。朱在《谈美》中指出,人生的艺术化要以“情趣”作为艺术的核心,强调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统一,要求人生也应该像艺术活动一样秉持“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实现创造与欣赏、入与出、动与静的和谐。
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人生艺术化的原因——工具本体向情感本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具本体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核心,解决“人活着”的问题;情感本体以精神世界引领人类前进,解决“人活得怎样”的问题。李泽厚先生提出要从工具本体发展到情感本体——在工具本体中,人是进行理性操作的工具;在情感本体中,人是情感丰富的、内在自然充分人化的个体。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对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思,对工具理性和机械人性的反思,正在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课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逐渐使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事实上,西方强势文化的商业原则、大众口味、科技指征等正随着现代商业运作模式和资本机制迅速扩散,人的生命情趣和格调、人的生存方式和姿态正在大幅度地被改造。产生所谓“工具理性”,人的生活活动变成单纯的工具操作,人成为“理性的动物”。世界被程序化、符号化,成为某种功利意义的符号,失去了审美的意义。
有人曾提出信仰的世界也就是价值和意义的世界。“为世界除魅”,使世界失去神性、诗意和艺术魅力。价值和意义世界失落了,丰富浓郁的世界只剩下一个单调的、赤裸裸的理性世界,就像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一个干枯的生物标本。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失衡,感性和理性、情和思相分裂。人置身于不断丰富的世界中,只会感到“活得累”。恢复信仰,重新感知情感本体是我们需要也是必要的进程。
对于工具本体,首先,我们需要工业文明、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极大发展。理性只是一种工具,它还不能代表终极关怀,然而没有这种工具,人类就不能进人现代社会。其次,对工业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极大发展进行调节、补救和纠正,使人从工具理性的极端控制中解放出来,不再成为机器的奴隶。
情感本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境界。李泽厚先生把情感本体同新感性、美感的本质、人生的境界、华夏美学的精髓等问题联系起来。新感性,就是人类通过世代的文化承袭而不断丰富、巩固和發展起来的情感本体。情感本体和美感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内在自然的人化。与外在自然的人化即工具本体的建立相区别。
天人合一是华夏美学的最高审美理想。即外在的自然山水与人内在的自然情感都渗透、交融和积淀了社会的人际的内容,社会和社会成员与自然的发展处在和谐统一中。这正是华夏美学的精髓,也是在工具本体上生长出情感本体。情感本体要求停留、执著、眷恋在情感中,品味和珍惜自己的情感存在。对情感的体味就是对人生意义、宇宙奥秘的体味。在这种体味中,人的存在成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存在。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就是从功利的人生进到艺术的人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向人生艺术化的道路呢?美学在诞生时的原初意义就是“感性学”,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就是把感性理性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使感性和理性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以新的感觉方式知觉世界。而能够发挥这种功能、形成和建立新感性的,正是艺术和审美。
国外很多学者提出要“诗意的栖居”这个观点首先来自18-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荷尔德林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重要代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通过人生艺术化、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的危险。
人生艺术化是一条化人生而为艺术的诗性之路。这体现在对于人生之美的内在品格与精神旨趣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和谐生成及其诗意建构与自由超越的追寻。只有以美的艺术精神与理想作为自己的审美尺度;以对生命与人生的诗意建构与诗性超越作为自己的理想之境,以实现现世的诗意超越。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而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俗滥则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一种虚伪的表现。
人生的情趣来自宇宙的人情化和生命价值的张扬,来自对生命意蕴的解读。中国常以人身以喻天地就是对宇宙中的生命意蕴的解读;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把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和个体内心的和谐统一起来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生命意蕴解读……天人关系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核心问题,《易经》把天人合一视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和最高的审美理想——君子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是对生命意蕴的本质理解。一个善于体味生命意蕴的人,必定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生活也更有情趣。
艺术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都应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估定事物的价值也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的严肃主义。和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的豁达。
本色的生活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它就是艺术化的生活。俗语说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因此,艺术化生活是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审美与艺术结合的生命体味。那么,就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世界和人生,艺术化的去生活吧!
参考文献:
[1]金雅.“人生艺术化”与人的和谐生成[N].光明日报,2009,06(12).
[2]朱光潜.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美学文集》[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32.
[3]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玉婷(1994—),女,湖南长沙人,汉族,学士,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