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辅助成为束缚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j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束缚”语文教学的现状
  
  1.买椟还珠
  多媒体课件有其独特的优势,它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但不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没有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的目的,为用而用,盲目乱用,不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有时甚至成为语文学习的束缚,这无异于买椟还珠。
  一位老师在执教《山城云雾》(人教版的一篇选学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重庆山城云雾的“神秘”,录制了山城云雾的录像。教学开始时,教师就让学生们观看录像,说说云雾带给自己的感觉;之后,让学生打开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不是这样的情景。本来很美很朦胧的一首诗,被老师用多媒体一展示,美感荡然无存。
  这种为使用而使用、不顾目的和效果的“多媒体辅助”,使用越多“束缚”越多。
  2.“机灌”代替“人灌”
  当前,有不少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习惯于先做课件,再根据课件设计教学环节。更有甚者,甚至将课件做得是否精美当作教师备课是否认真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些小学教师赶时髦或为提高所谓的课堂效率,把知识点讲解转化成多媒体演示,整堂课亦步亦趋地跟着课件走,“人灌”变成了“机灌”。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如果不适度、不恰当地选择课件,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关键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正确设计和得当运用的能力。
  
  让多媒体真正发挥“辅助”功能
  
  1.还“辅助”以本来面目
  多媒体辅助教学之所以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就是因为没有摆正位置。“辅助”者,永远都是配角,而不是主角。主角永远是学习主体,因此,提高多媒体辅助的效率,必须从认识上还“辅助”的本来面目。
  一定要提高教师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首先,多媒体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帮助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切忌生搬硬套。
  2.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经验从直接经验、代替经验到抽象经验,依次排成一个“经验之塔”。教学活动应从具体到抽象,而真实的经验属于直接经验,不进行实践活动而直接播放录像或课件,违背了“经验之塔”所蕴含的教学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等等。因为不了解这些,教师就不知晓学生的“经验之塔”,多媒体教学也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3.重视环境与人的和谐共振
  学习具有“场效应”,当学习环境和学习主体和谐相融时,学习主体呈开放状态,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有些教师过分看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忽视了自我。殊不知,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多媒体”,它能讲解、能演示、能思维,且有情感、有理智、有创意……这样一个“活的”多媒体化的人,如果不能正视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就不可能科学地调配和使用那些“死的”多媒体设备。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定要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要求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双向交流互动,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4.处理好“已在”、“潜在”、“泛在”媒体关系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大媒体”的意识,也就是说媒体不仅仅是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媒体,黑板、粉笔是媒体,挂图标本是媒体,网络影视也是媒体。这些媒体或“已在”、或“潜在”、或“泛在”,我们要依需而用。
  教师首先要珍视“已在媒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在多媒体制作上,不少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像教学挂图、投影片、录音(像)带、实物标本等。其实,信息技术并不等于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也不是唯一和最好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如果教师不作适当的引导,网络上的一些垃圾信息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教学革新必然是一种扬弃,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也不能为“立”而求新求异。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变革提速的信息时代,面对多媒体,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和善于利用这一先进技术,同时也不能成为多媒体的“套中人”,使辅助成为一种束缚。
其他文献
要构建DICOM下的PACS和HIS系统,少不了CT、MR、CR/DR等医学成像设备。这些设备采购之后,还需要将它们连接到网络中,并实现正常通信。  在采购和增加设备时,要考虑到相应的PACS系统,并对其技术方面有所了解,将医学影像信息化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处理。影像设备作为PACS系统的数据采集前端,必须符合DICOM标准,能够纳入PACS系统管理中,并能实现与其他设备间的连接和数据通信。  
摘要:国际医疗市场的发展,为涉外护理人才走出国门创建了有利条件,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仍处于低谷状态。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分析了“整合”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台式”演练。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整合;涉外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9-0083-0
摘要:本文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浅谈课堂中的导入技巧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导入技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入的技巧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何将学生的目光都吸引到计算机
2012年8月17日,正在和家人一起在外地休假的刘老师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请于8月19日上午9点登录我省的远程研修网参加集中研修,登录账号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和去年的一样哈。”  每年暑假,都有相当一大批中小学教师,带着或兴奋期待,或疑惑不满,或热情参与,或观望无奈的复杂心情上路,在这个让其他行业羡慕的假期里,按照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制引导,开始一段或长或短的“远程研修”路。  镜头一:我的研
引言  自课改开展以来,“分层教学”、“因势利导”的理念已逐步渗透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所导致群体内部产生的“分层”现象,使得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实际情况,分析不同层面的需求,制定不同层面的目标,执行不同层面的教学,给予不同层面的指导,确保各个“分层”的学生群体都能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发现本学科的学生个体化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 参赛经历    2009年10月23~25日,在苏州市举行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竞赛项目决赛,由本人、仇丽雅、曹勇三人组成的团队获得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学组一等奖,并获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我们三人分别属于“60后”、“70后”、“80后”,在同一所学校共事多年。我们三人各有特长,我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仇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课堂教学有激情,曹老师精于课件制
技术融入教学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口述”的授课方式。这使得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内容,还要解决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问题。教育技术学者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基础表述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教师TPACK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难题是TPACK知识的内隐特性,即通常教师的TPACK知识技术是散乱的,并“潜伏”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且只能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展现。 
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发展,课程的本体价值、核心要素等越来越受关注。近年来,小学信息课程开始引入机器人项目和简单的程序设计内容。趣味编程和机器人项目开始从单纯的竞赛项目走向社团活动、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也开始陆续跟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机器人的奥秘,走进程序设计,体验信息技术课的别样风景。  ● S W式
流程图是指以特定的图形符号加上说明将某个过程步骤表示出来的一种图示技术。它以简单直观的形式提供了一种结构,各种数据操作一目了然,使人不会产生歧义。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借助流程图,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建构知识。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学习使用流程图是计算思维的一种具体实现,是学习者应该掌握的一种高级技能。笔者在小学高段信息技术学习中渗透了初步的流程图知识
摘 要: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的整体协调。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有机融合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