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参赛经历
2009年10月23~25日,在苏州市举行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竞赛项目决赛,由本人、仇丽雅、曹勇三人组成的团队获得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学组一等奖,并获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我们三人分别属于“60后”、“70后”、“80后”,在同一所学校共事多年。我们三人各有特长,我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仇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课堂教学有激情,曹老师精于课件制作,这样的三人团队是学校公认的最佳组合。回想三天三夜的参赛经历,我的心情还是很激动,它已成为我们三人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第一天上午八点半,坐在机房里,开始比赛的第一项:三人独自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拿到课题的一瞬间,我的思维有点“短路”,课题是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六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对于苏教版八年级教材,我们都很不熟悉,而且竟然是我们平时忽略的概率与统计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小时,关闭所有网络,熟悉教材。一个小时后,网络开通,我们赶忙下载网站上的一些资料,边整理思路,边把教案一步步输入计算机,搜肠刮肚,马不停蹄,从9点钟一直忙到12点半,终于完成任务。自己看看,还行,只是比较规矩,没有什么亮点,时间实在紧张!
下午,比赛的第二项:三人合作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为了整合团队的教学设计,我们发挥各自特长,我负责设计教学思路,整合教学内容;仇老师负责打字修改,间或作些补充,确保思路清晰、严密;曹老师负责制作课件。其间,有分工有合作,有讨论有争辩,智慧的火花时而迸发。算算时间,我们整整忙碌了8个多小时。看看清新优雅、颇有创意的课件和教学设计,三人的内心有点自豪。
回到宾馆,已经是晚上8点。我们三人继续修改教案和课件,想方设法创造新的亮点。换习题,换每个环节的串联词,相当于给教学设计进行包装和完善,变化最大的是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二天上午,比赛的第三个环节:团队之间相互评价。我们是初中数学01团队,评价02团队,依次循环下去,最后一个团队评价我们团队。
02团队的教学设计细节考虑周到、严密,我们认真研读,罗列了亮点和建议,洋洋洒洒2000字,并逐字逐句地修改,从8点半到12点半,阅读并欣赏着自己的“大作”,得意后醒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下午,比赛的第四个环节:完善教学设计和辅助课件。整合11团队给我们的意见,又从02团队的设计中得到启发,跳出原有的思路,站在更高的层次,多角度地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真的又找到了一些遗漏和不足,修改、完善每个细节,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们的设计臻于完美!
最艰苦的时刻,是晚上回到宾馆,准备最后一天的陈述与答辩。三个人一起商量,合作完成初稿,随后进行了三次修改,突出五大教学亮点,然后曹老师负责制作陈述课件,仇老师负责陈述稿,我准备答辩内容。
第三天,陈述答辩。仇老师声情并茂、有感而发,用优美的动作和温和的语言演绎陈述内容,曹老师配合着播放陈述课件。十分钟,短暂的十分钟!凝聚着我们多少汗水和智慧。陈述后,曹老师对教学设计中的一道习题作了补充说明,我回答了评委的提问,一共15分钟。
很多人都说,参加网络教研团队的比赛是“痛并快乐着”。我觉得,应该不止“痛苦”和“快乐”这两种情绪,身体和精神上的所有感受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能力的提升。
● 团队合作,优化教学设计
回想团队的参赛过程,在赛前我们做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但是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加强合作,发挥团队的优势,团队的成功关键是合作的程度。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助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加强交流和合作,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精彩的教学设计。
1.求同存异
由于团队三成员的教学风格和对教材解读的差异,必然导致各人独立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情境的创设、流程的安排、例题的选择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对教材中的第二个讨论内容,教材直接给出了30名男同学的衬衫尺码,曹老师提出讨论题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增加情境:“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决定举行男生大合唱,需要了解班级中男同学衬衫的尺码。”我提出为了提高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建议调整为由学生自报衬衫尺码,全班统计获取第一手资料;仇老师认为我们两人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不易控制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为此,我们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一是增加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二是在班级中开展调查是否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完成。三是如何操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展开辩论,吸收三人各自的教学思考,最后设计为:“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决定举行男生大合唱。需要调查班级中男同学衬衫的尺码,请各小组组长统计各组男同学的衬衫尺码,再将数据填写在表格中。”应当说融合了三人的思考精髓,既通过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汲取经验
满意的教学设计总是在听取他人意见,汲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得来的。我们团队认真研读其他团队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评价和中肯意见,并加以选择采纳,同时,从点评的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中得到启发,跳出原有思维,站在更高的层次,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自己设计的作品,找出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缺漏和不足。
例如,对中位数概念的探索。
初始设计:我们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分析了11名同学的捐款数的“集中程度”后,得出中位数的概念,进而得到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接着类比得出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掩盖了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的探索过程,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其他团队点评:中位数的概念探索过程,概念的后半部分(即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怎么定义)没有经历探索过程,很生硬地直接给出,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全面把握。
最终设计:中位数的概念探索部分,在得出将最中间的数3定义为中位数后,增添了探索内容:“如果把老师捐的100元加入刚才的数据,那么这组新数据的中位数又如何计算?”并且在课件中加了个100元大钞的图片,动态地插入到原有的数据前、数据中和数据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这一组新数据中寻找中位数,引导学生思考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100元在不同的位置是否影响中位数的确立?数据个数是偶数怎么办?学生发现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100元应放在什么位置?把最中间的两个都当作中位数,抑或有更合理的办法?若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把原问题中的数据再增加一个,然后追问解决办法。
修改原因:增加探索这一内容,让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全面把握。
3.不断完善
团队交流、反思,思维不断碰撞,教学设计也不断改进,为了得到一份臻于完善的教学设计和辅助课件,我们甚至于就某个细节的处理展开简短而激烈的争鸣。
例如,对练习的处理。
初始设计:练习3:一次外语口语考试中,某题(满分4分)的得分情况如下表:
修改原因:初始教学设计中,在实践应用板块,安排了一系列配套练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巩固而练习,没有兼顾学生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最终设计中,在问题的解答之后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及时形成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安排的讨论题能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探索研究的空间和机会。另外,将统计表转化为扇形统计图,能较直观地反映该题得分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运用数形结合,克服本题的难点,同时获得便捷的解决办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 团队合作,收获成功和喜悦
经过团队反复的集体研讨,在相互交流中、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最终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设计在以下五方面比较成功。
1.模块设计,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
我们在修改、完善教学设计过程中,发现本课内容较多,视频播放、学生活动的设计较丰富,但教学流程不够清晰,因此,在最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整个教学设计分成四大模块: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交流探索,构建新知;实践应用,巩固提高;归纳小结,畅谈心得。每个模块内设立小标题,如在第二模块中的第一部分探索中位数中,设立了“审视生活,提出问题”、“合作探索,分析问题”、“归纳小结,解决问题”、“衔接生活,学以致用”四个小标题。各小标题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巧妙流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培养,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时有效把握教学过程。
2.媒体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教学内容的完成提供辅助作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们并没有处处运用动画,只是在几个必需的环节上让动画巧妙地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例如,创设情境中,播放奥运会射击决赛视频(如图2)和贫困助学献爱心视频,增强感染力;将教师100元捐款,加入到探索中位数的已有数据中,运用图片和动画演示,突出“中间两个数”,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些演示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作用,形象生动、有实效。
4.贴近生活,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突出的有:创设情境中,出现极端值,要求学生举出生活实例,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中位数概念得出后,让学生形象类比生活中的“中等身高”;在众数的探索中,由“男生大合唱”需要统计衬衫尺码引出研究的问题,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在练习1中,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广告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5.精选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概念得出之后,安排基础题训练,起到及时巩固作用,并能进行总结,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综合练习中,能兼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辨析,利于学生有效掌握概念;练习后有收获、有体会、更有反思;使学生及时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另外设计思考讨论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探索研究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作业布置也灵活多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图4)。
在网络教研团队比赛营造的良好氛围里,我们亲身实践,充分感受到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的教研模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前瞻的理念,网络教研团队比赛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带给教师无限的成长动力。
这次比赛,我们不仅收获了比赛的大奖,更收获了成长的经验。比赛已经过去,经验将长留。其实,不仅在比赛中,而且在平时的工作中,如果我们也能像参加比赛一样,充分调动团队(包括备课组、教研组)中的每一位成员积极参与到教研中来,群策群力,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还有什么做不好呢?
2009年10月23~25日,在苏州市举行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竞赛项目决赛,由本人、仇丽雅、曹勇三人组成的团队获得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学组一等奖,并获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我们三人分别属于“60后”、“70后”、“80后”,在同一所学校共事多年。我们三人各有特长,我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仇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课堂教学有激情,曹老师精于课件制作,这样的三人团队是学校公认的最佳组合。回想三天三夜的参赛经历,我的心情还是很激动,它已成为我们三人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第一天上午八点半,坐在机房里,开始比赛的第一项:三人独自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拿到课题的一瞬间,我的思维有点“短路”,课题是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六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对于苏教版八年级教材,我们都很不熟悉,而且竟然是我们平时忽略的概率与统计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小时,关闭所有网络,熟悉教材。一个小时后,网络开通,我们赶忙下载网站上的一些资料,边整理思路,边把教案一步步输入计算机,搜肠刮肚,马不停蹄,从9点钟一直忙到12点半,终于完成任务。自己看看,还行,只是比较规矩,没有什么亮点,时间实在紧张!
下午,比赛的第二项:三人合作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为了整合团队的教学设计,我们发挥各自特长,我负责设计教学思路,整合教学内容;仇老师负责打字修改,间或作些补充,确保思路清晰、严密;曹老师负责制作课件。其间,有分工有合作,有讨论有争辩,智慧的火花时而迸发。算算时间,我们整整忙碌了8个多小时。看看清新优雅、颇有创意的课件和教学设计,三人的内心有点自豪。
回到宾馆,已经是晚上8点。我们三人继续修改教案和课件,想方设法创造新的亮点。换习题,换每个环节的串联词,相当于给教学设计进行包装和完善,变化最大的是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二天上午,比赛的第三个环节:团队之间相互评价。我们是初中数学01团队,评价02团队,依次循环下去,最后一个团队评价我们团队。
02团队的教学设计细节考虑周到、严密,我们认真研读,罗列了亮点和建议,洋洋洒洒2000字,并逐字逐句地修改,从8点半到12点半,阅读并欣赏着自己的“大作”,得意后醒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下午,比赛的第四个环节:完善教学设计和辅助课件。整合11团队给我们的意见,又从02团队的设计中得到启发,跳出原有的思路,站在更高的层次,多角度地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真的又找到了一些遗漏和不足,修改、完善每个细节,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们的设计臻于完美!
最艰苦的时刻,是晚上回到宾馆,准备最后一天的陈述与答辩。三个人一起商量,合作完成初稿,随后进行了三次修改,突出五大教学亮点,然后曹老师负责制作陈述课件,仇老师负责陈述稿,我准备答辩内容。
第三天,陈述答辩。仇老师声情并茂、有感而发,用优美的动作和温和的语言演绎陈述内容,曹老师配合着播放陈述课件。十分钟,短暂的十分钟!凝聚着我们多少汗水和智慧。陈述后,曹老师对教学设计中的一道习题作了补充说明,我回答了评委的提问,一共15分钟。
很多人都说,参加网络教研团队的比赛是“痛并快乐着”。我觉得,应该不止“痛苦”和“快乐”这两种情绪,身体和精神上的所有感受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能力的提升。
● 团队合作,优化教学设计
回想团队的参赛过程,在赛前我们做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但是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加强合作,发挥团队的优势,团队的成功关键是合作的程度。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助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加强交流和合作,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精彩的教学设计。
1.求同存异
由于团队三成员的教学风格和对教材解读的差异,必然导致各人独立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情境的创设、流程的安排、例题的选择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对教材中的第二个讨论内容,教材直接给出了30名男同学的衬衫尺码,曹老师提出讨论题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增加情境:“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决定举行男生大合唱,需要了解班级中男同学衬衫的尺码。”我提出为了提高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建议调整为由学生自报衬衫尺码,全班统计获取第一手资料;仇老师认为我们两人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不易控制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为此,我们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一是增加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二是在班级中开展调查是否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完成。三是如何操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展开辩论,吸收三人各自的教学思考,最后设计为:“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决定举行男生大合唱。需要调查班级中男同学衬衫的尺码,请各小组组长统计各组男同学的衬衫尺码,再将数据填写在表格中。”应当说融合了三人的思考精髓,既通过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汲取经验
满意的教学设计总是在听取他人意见,汲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得来的。我们团队认真研读其他团队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评价和中肯意见,并加以选择采纳,同时,从点评的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中得到启发,跳出原有思维,站在更高的层次,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自己设计的作品,找出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缺漏和不足。
例如,对中位数概念的探索。
初始设计:我们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分析了11名同学的捐款数的“集中程度”后,得出中位数的概念,进而得到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接着类比得出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掩盖了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的探索过程,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其他团队点评:中位数的概念探索过程,概念的后半部分(即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怎么定义)没有经历探索过程,很生硬地直接给出,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全面把握。
最终设计:中位数的概念探索部分,在得出将最中间的数3定义为中位数后,增添了探索内容:“如果把老师捐的100元加入刚才的数据,那么这组新数据的中位数又如何计算?”并且在课件中加了个100元大钞的图片,动态地插入到原有的数据前、数据中和数据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这一组新数据中寻找中位数,引导学生思考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100元在不同的位置是否影响中位数的确立?数据个数是偶数怎么办?学生发现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100元应放在什么位置?把最中间的两个都当作中位数,抑或有更合理的办法?若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把原问题中的数据再增加一个,然后追问解决办法。
修改原因:增加探索这一内容,让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全面把握。
3.不断完善
团队交流、反思,思维不断碰撞,教学设计也不断改进,为了得到一份臻于完善的教学设计和辅助课件,我们甚至于就某个细节的处理展开简短而激烈的争鸣。
例如,对练习的处理。
初始设计:练习3:一次外语口语考试中,某题(满分4分)的得分情况如下表:
修改原因:初始教学设计中,在实践应用板块,安排了一系列配套练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巩固而练习,没有兼顾学生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最终设计中,在问题的解答之后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及时形成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安排的讨论题能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探索研究的空间和机会。另外,将统计表转化为扇形统计图,能较直观地反映该题得分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运用数形结合,克服本题的难点,同时获得便捷的解决办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 团队合作,收获成功和喜悦
经过团队反复的集体研讨,在相互交流中、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最终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设计在以下五方面比较成功。
1.模块设计,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
我们在修改、完善教学设计过程中,发现本课内容较多,视频播放、学生活动的设计较丰富,但教学流程不够清晰,因此,在最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整个教学设计分成四大模块: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交流探索,构建新知;实践应用,巩固提高;归纳小结,畅谈心得。每个模块内设立小标题,如在第二模块中的第一部分探索中位数中,设立了“审视生活,提出问题”、“合作探索,分析问题”、“归纳小结,解决问题”、“衔接生活,学以致用”四个小标题。各小标题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巧妙流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培养,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时有效把握教学过程。
2.媒体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教学内容的完成提供辅助作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们并没有处处运用动画,只是在几个必需的环节上让动画巧妙地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例如,创设情境中,播放奥运会射击决赛视频(如图2)和贫困助学献爱心视频,增强感染力;将教师100元捐款,加入到探索中位数的已有数据中,运用图片和动画演示,突出“中间两个数”,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些演示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作用,形象生动、有实效。
4.贴近生活,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突出的有:创设情境中,出现极端值,要求学生举出生活实例,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中位数概念得出后,让学生形象类比生活中的“中等身高”;在众数的探索中,由“男生大合唱”需要统计衬衫尺码引出研究的问题,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在练习1中,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广告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5.精选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概念得出之后,安排基础题训练,起到及时巩固作用,并能进行总结,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综合练习中,能兼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辨析,利于学生有效掌握概念;练习后有收获、有体会、更有反思;使学生及时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另外设计思考讨论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探索研究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作业布置也灵活多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图4)。
在网络教研团队比赛营造的良好氛围里,我们亲身实践,充分感受到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的教研模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前瞻的理念,网络教研团队比赛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带给教师无限的成长动力。
这次比赛,我们不仅收获了比赛的大奖,更收获了成长的经验。比赛已经过去,经验将长留。其实,不仅在比赛中,而且在平时的工作中,如果我们也能像参加比赛一样,充分调动团队(包括备课组、教研组)中的每一位成员积极参与到教研中来,群策群力,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还有什么做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