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急救护理,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急救护理,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对照组为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 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效果分析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失语、癫痫发作,对患者生命有严重威胁[1]。本文将对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的对象是2013年9月~2014年9月来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患者45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3±3.5)岁,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8±3.8)岁,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 。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类型等),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
1.2.1院前急救
以维持呼吸循环、控制出血与安全转运为原则,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严格掌握适应症,当患者因低血容量产生休克时,临床医生可以采取限制性扩容策略,并实施四边原则。四边原则为:边检查、边急救、边询问、边快速运转。
1.2.2院内急救
医生应采用先进的车载GPS可视移动终端系统,第一时间做好抢救准备,建立静脉通路,用药维持循环,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伤情进行评估,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
1.2.3院内转送无缝衔接
院前急救时,护理人员必须填好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记录单,全程参与院内急救护理,减少科间转诊,并与病房内护理人员进程交接工作。
1.3评定标准
疗效判定:按照我院相关标准,疗效评为显效、有效、无效。有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有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有所恢复,为有效;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发生恶化,为无效[2]。
满意度调查:针对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院内转送无缝衔接、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护患关系进行评定,每项20分,总分100,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 分以上为满意、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X2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显效29例,比对照组多3例;观察组有效15例,比对照组多1例;观察组无效仅1例,比对照组少4例。2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为97.78%,比对照组约高8%。比较2组疗效统计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6.3947,P<0.05)。详见表1。
2组满意度情况对比,观察组非常满意23例,比对照组多2例;观察组满意22例,比对照组多2例;观察组不满意0例,比对照组少4例;2组总满意度相比,观察组为100%,比对照组约高9%。比较2组数据,差距显著(X2=17.2896,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为了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医院部门应该设立各种急救护理小组,加强各个科室部门之间的协作,充分保障急救医患安全,优化急救管理流程,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为急救护理学科提供一个前景广阔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中,分别给予2组患者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比结果发现,对照组总效率为88.89%,明显低于观察组9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947,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1.11%,明显低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896,P<0.05)。
综上所述,在 重型颅脑损伤中辅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临床有效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诸小华,覃海森,吴月英.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3:54-57.
[2]黄淑华,陈倩怡,莫希玲,黄秀云.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20:83-85.
关键词: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 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效果分析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失语、癫痫发作,对患者生命有严重威胁[1]。本文将对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的对象是2013年9月~2014年9月来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患者45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3±3.5)岁,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8±3.8)岁,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 。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类型等),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
1.2.1院前急救
以维持呼吸循环、控制出血与安全转运为原则,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严格掌握适应症,当患者因低血容量产生休克时,临床医生可以采取限制性扩容策略,并实施四边原则。四边原则为:边检查、边急救、边询问、边快速运转。
1.2.2院内急救
医生应采用先进的车载GPS可视移动终端系统,第一时间做好抢救准备,建立静脉通路,用药维持循环,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伤情进行评估,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
1.2.3院内转送无缝衔接
院前急救时,护理人员必须填好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记录单,全程参与院内急救护理,减少科间转诊,并与病房内护理人员进程交接工作。
1.3评定标准
疗效判定:按照我院相关标准,疗效评为显效、有效、无效。有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有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有所恢复,为有效;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发生恶化,为无效[2]。
满意度调查:针对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院内转送无缝衔接、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护患关系进行评定,每项20分,总分100,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 分以上为满意、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X2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显效29例,比对照组多3例;观察组有效15例,比对照组多1例;观察组无效仅1例,比对照组少4例。2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为97.78%,比对照组约高8%。比较2组疗效统计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6.3947,P<0.05)。详见表1。
2组满意度情况对比,观察组非常满意23例,比对照组多2例;观察组满意22例,比对照组多2例;观察组不满意0例,比对照组少4例;2组总满意度相比,观察组为100%,比对照组约高9%。比较2组数据,差距显著(X2=17.2896,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为了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医院部门应该设立各种急救护理小组,加强各个科室部门之间的协作,充分保障急救医患安全,优化急救管理流程,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为急救护理学科提供一个前景广阔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中,分别给予2组患者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比结果发现,对照组总效率为88.89%,明显低于观察组9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947,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1.11%,明显低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896,P<0.05)。
综上所述,在 重型颅脑损伤中辅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临床有效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诸小华,覃海森,吴月英.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3:54-57.
[2]黄淑华,陈倩怡,莫希玲,黄秀云.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2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