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给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守正创新”为脉络,在阐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三重困境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逻辑,从而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三维选择。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守正创新; 教学改革; 教学困境
二、如何理解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逻辑?
守正与创新是一对有机统一的关系范畴:守正,意味着坚守航向,回归初心;创新意味着与时俱进,避免僵化。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则是对守正的弘扬。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来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这对范畴的辩证关系。一要明确“教什么”,坚持“内容为王”,守理论根本内涵之正,创理论与时俱进之新;二要明确“怎么教”,坚持“学生为本”,守学生学习之正,创教师讲授之新;三要明确“为什么这么教”,坚持“协调并进”,守教学宗旨之正,创教学教法之新。从而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三维选择
1. 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内容为王,手段制胜”的课程理念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预先开展学情分析,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动性。其次秉持“内容为王”理念: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5]。高校思政课应着力引导大学生站在理论高度思考问题。最后以“手段制胜”的方法论原则,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教学方法手段与新型媒介手段,考察新旧方式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机结合。
2、教学内容: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化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讲好思政课,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理论思想是思政课教学的应“守”之“正”,因而必须坚持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避免为了吸引学生喜欢而流于鸡汤化和庸俗化。同时也不能过度追求政治化和学术化,而被学生贴上“晦涩枯燥”的标签。
此外,思政课教学内容还应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传统教学内容与最新理论发展、当代价值引领的融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创新成果的学理性阐释。要构建聚焦时代问题的思政课“素材库”,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教学内容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化。根据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发现时代问题、分析时代问题、培养解决时代问题的责任意识[8]。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思政课教材和课程教学目标,以核心问题为顶层问题,层层细化,构建课程的完整问题体系。以问题推导逻辑为主线展开解析式教学,不仅能够将大难题化解为多个具有逻辑性的小的问题进行分层解答,更能够把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联系,通过问题反馈不断为学生答疑解惑,既回答了问题,又讲清了道理,还能深入引发共鸣,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推动教学内容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化,一要充分彰显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和价值性;二要赋予教学内容以时代性;三要以问题链形式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3、教学方法: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包括传统课堂教师讲授+学生讨论,辅以案例教学;专题式教学;学生自主授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细分之各有利弊,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学与现代化技术如何有效衔接、适度互补的融合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国内混合式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既有风险,又有机遇。例如,针对慕课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持“风险说”学者认为慕课本身隐含意识形态风险,推行慕课有导致思政课同质化和流于形式的风险。持“机遇说”学者则认为慕课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机遇,具有宝贵价值。更多学者持“理性说”,认为在采用慕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对“慕课热”进行“冷思考”[9]。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必须克服“新技术恐惧论”和“新技术万能论”两种倾向,要在高度融合上下功夫[10].。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就是在当前网络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坚持线下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能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集中性、权威性、综合性、深度解读、面对面、可控性等育人优势鲜明,仍有未来[11]。第一,充分运用网络平台预先完成思政课基础知识性学习,构建翻转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和资源有效拓展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发挥网络平台优势,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引导。第二,通过课堂教学的面对面系统、深度讲授,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前期网络学习使学生已完成基本知识层面的自我学习,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简单的教材内容讲解转变为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度解析,以及实现课堂的充分互动和深度启发。
参考文献:
[5]陈金龙.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向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06):91-9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佘远富,许思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21,{4}(07):32-38.
[9][11]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10):46-49.
[10]顧钰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09):75-78.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守正创新; 教学改革; 教学困境
二、如何理解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逻辑?
守正与创新是一对有机统一的关系范畴:守正,意味着坚守航向,回归初心;创新意味着与时俱进,避免僵化。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则是对守正的弘扬。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来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这对范畴的辩证关系。一要明确“教什么”,坚持“内容为王”,守理论根本内涵之正,创理论与时俱进之新;二要明确“怎么教”,坚持“学生为本”,守学生学习之正,创教师讲授之新;三要明确“为什么这么教”,坚持“协调并进”,守教学宗旨之正,创教学教法之新。从而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三维选择
1. 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内容为王,手段制胜”的课程理念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预先开展学情分析,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动性。其次秉持“内容为王”理念: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5]。高校思政课应着力引导大学生站在理论高度思考问题。最后以“手段制胜”的方法论原则,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教学方法手段与新型媒介手段,考察新旧方式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机结合。
2、教学内容: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化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讲好思政课,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理论思想是思政课教学的应“守”之“正”,因而必须坚持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避免为了吸引学生喜欢而流于鸡汤化和庸俗化。同时也不能过度追求政治化和学术化,而被学生贴上“晦涩枯燥”的标签。
此外,思政课教学内容还应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传统教学内容与最新理论发展、当代价值引领的融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创新成果的学理性阐释。要构建聚焦时代问题的思政课“素材库”,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教学内容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化。根据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发现时代问题、分析时代问题、培养解决时代问题的责任意识[8]。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思政课教材和课程教学目标,以核心问题为顶层问题,层层细化,构建课程的完整问题体系。以问题推导逻辑为主线展开解析式教学,不仅能够将大难题化解为多个具有逻辑性的小的问题进行分层解答,更能够把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联系,通过问题反馈不断为学生答疑解惑,既回答了问题,又讲清了道理,还能深入引发共鸣,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推动教学内容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化,一要充分彰显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和价值性;二要赋予教学内容以时代性;三要以问题链形式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3、教学方法: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包括传统课堂教师讲授+学生讨论,辅以案例教学;专题式教学;学生自主授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细分之各有利弊,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学与现代化技术如何有效衔接、适度互补的融合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国内混合式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既有风险,又有机遇。例如,针对慕课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持“风险说”学者认为慕课本身隐含意识形态风险,推行慕课有导致思政课同质化和流于形式的风险。持“机遇说”学者则认为慕课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机遇,具有宝贵价值。更多学者持“理性说”,认为在采用慕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对“慕课热”进行“冷思考”[9]。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必须克服“新技术恐惧论”和“新技术万能论”两种倾向,要在高度融合上下功夫[10].。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就是在当前网络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坚持线下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能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集中性、权威性、综合性、深度解读、面对面、可控性等育人优势鲜明,仍有未来[11]。第一,充分运用网络平台预先完成思政课基础知识性学习,构建翻转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和资源有效拓展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发挥网络平台优势,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引导。第二,通过课堂教学的面对面系统、深度讲授,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前期网络学习使学生已完成基本知识层面的自我学习,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简单的教材内容讲解转变为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度解析,以及实现课堂的充分互动和深度启发。
参考文献:
[5]陈金龙.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向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06):91-9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佘远富,许思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21,{4}(07):32-38.
[9][11]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10):46-49.
[10]顧钰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09):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