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少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怎样让干巴巴的作文鲜活灵动起来呢?我在作文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进行了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取素材,在生活中挖素材,在记忆中追素材,在阅读中借素材,在鼓励中激素材。实践证明这样的策略行之有效,收到了较好的结果。
策略方法一:活动中取素材
一是开展校内活动。在班队活动、体育锻炼、学校传统活动等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艺、体育、实践活动。我曾在班上组织学生进行趣味体育竞赛,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乒乓板、筷子、弹珠、跳绳。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分别进行拍乒乓球拍、夹弹珠、投篮、集体跳绳比赛。每人三次看别人比赛,自己亲自参加一项比赛。比赛结束后,学生作文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在让学生写一篇《我有一双灵巧的小手》的作文之前,我在主题班会上进行了“钉扣子”、“缝补丁”、“织毛线”等比赛,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和写作素材,待到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而不会成“无米之炊”。如《第一次放纸飞机》、《拔草》这类作文,假如不让学生亲自实践,他们理不出头绪,也谈不出感受。
二是组织校外活动。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有意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源泉。如,利用双休日和结合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欣赏公园美景,调查瓯江水质,调查石雕文化……通过系列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
以上所述的各类写作实践活动,从参与活动的主体来看,可分指导型和自能型:指导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调查访问、旅游观光、劳动体验等;自能型则主要是指学生亲自参与且较随意地参与活动,它所体现的是个人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活动过程。从活动组织的形式来看,作文活动课又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集中型指以学校、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参观、竞赛、劳动等,分散型指以小组或个人形式搞的采集、摄影、办小报、做家务、自理劳动等。开学初,我曾采取分散型的写作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形式集体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拍照片,了解家乡近年来在交通设施、城市建设、街道面貌、家庭生活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完成了一篇习作。而在寒假期间,我也要求个人结合学校大队部在寒假的社会实践要求,至少参加一项社会实践,可以是参观访问,也可以是劳动体验,以日记、作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写出一篇自己觉得最为满意的习作。
策略方法二:生活中挖素材
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的荒地建成了幢幢洋房,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枚硬币、一场游戏,甚至是一场矛盾,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得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在近半年的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课间注意留心新学期学校里、班级里、同学中的新气象,新变化。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时,我就布置学生写写感受,结果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教室变亮了,操场变大了,饭菜更香了,校园更美了,同学关系更融洽了……学生由于平时的细心观察,写出了新的学期校园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策略方法三:记忆中追素材
小学生初学写作,也只有对粗糙散乱的生活材料经过自己大脑不断地储存、加工、筛选、整理,锤炼自己的思维,才能使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其实,我们成人也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要将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行之于文,得有个从感受到理解的过程。一种感受在短时间内是很难使人意识到是珍贵的写作材料,经过一段时间,认识逐渐深化,才会如获至宝。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敞开记忆,像过电影似的从过去的岁月里追寻素材,把握素材,也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一次,我指导学生写《记一次家务活动》的作文,我想到班里有不少同学都应该多多少少干过家务劳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家务劳动时,你感觉怎样?想到了什么?你又学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干这个家务活?父母的反应是怎样的?在重点指导后,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回忆阅读教学中的例文、课外材料,敞开记忆来提取素材,写出各类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文。通过让学生追忆脑中贮存的生活场景后,再指导学生来写文章,这样就较为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动起笔来娓娓道来,游刃有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方法四:阅读中借素材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因此,我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读好书。我在班级里设置了“小小图书室”,每位学生至少捐出一本课外书,有由专人保管、记录,供全班传阅,共享资源宝库。另教室有“课外阅读专栏”,并及时更换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在课堂上尽量挤出时间,专门开设一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扩大阅读。
策略方法五:鼓励中激素材
俗话说,自信使人美丽,自信使人快乐,自信使人走向成功。如何让学生信心满怀地去攀登作文的高峰呢?一是注意创设民主,用宽松的习作氛围消除畏难心理。其次是多让学生展读自己的习作,引导他们学会互相欣赏,互相评改,及时鼓励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成功,进步的乐趣,不断树立起自信心,这样才可以真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习作的殿堂。
让我们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大自然,走向五彩缤纷的社会,广泛阅读,丰富知识,积累素材,寻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习作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
责任编辑 王波
策略方法一:活动中取素材
一是开展校内活动。在班队活动、体育锻炼、学校传统活动等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艺、体育、实践活动。我曾在班上组织学生进行趣味体育竞赛,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乒乓板、筷子、弹珠、跳绳。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分别进行拍乒乓球拍、夹弹珠、投篮、集体跳绳比赛。每人三次看别人比赛,自己亲自参加一项比赛。比赛结束后,学生作文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在让学生写一篇《我有一双灵巧的小手》的作文之前,我在主题班会上进行了“钉扣子”、“缝补丁”、“织毛线”等比赛,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和写作素材,待到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而不会成“无米之炊”。如《第一次放纸飞机》、《拔草》这类作文,假如不让学生亲自实践,他们理不出头绪,也谈不出感受。
二是组织校外活动。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有意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源泉。如,利用双休日和结合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欣赏公园美景,调查瓯江水质,调查石雕文化……通过系列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
以上所述的各类写作实践活动,从参与活动的主体来看,可分指导型和自能型:指导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调查访问、旅游观光、劳动体验等;自能型则主要是指学生亲自参与且较随意地参与活动,它所体现的是个人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活动过程。从活动组织的形式来看,作文活动课又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集中型指以学校、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参观、竞赛、劳动等,分散型指以小组或个人形式搞的采集、摄影、办小报、做家务、自理劳动等。开学初,我曾采取分散型的写作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形式集体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拍照片,了解家乡近年来在交通设施、城市建设、街道面貌、家庭生活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完成了一篇习作。而在寒假期间,我也要求个人结合学校大队部在寒假的社会实践要求,至少参加一项社会实践,可以是参观访问,也可以是劳动体验,以日记、作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写出一篇自己觉得最为满意的习作。
策略方法二:生活中挖素材
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的荒地建成了幢幢洋房,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枚硬币、一场游戏,甚至是一场矛盾,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得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在近半年的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课间注意留心新学期学校里、班级里、同学中的新气象,新变化。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时,我就布置学生写写感受,结果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教室变亮了,操场变大了,饭菜更香了,校园更美了,同学关系更融洽了……学生由于平时的细心观察,写出了新的学期校园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策略方法三:记忆中追素材
小学生初学写作,也只有对粗糙散乱的生活材料经过自己大脑不断地储存、加工、筛选、整理,锤炼自己的思维,才能使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其实,我们成人也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要将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行之于文,得有个从感受到理解的过程。一种感受在短时间内是很难使人意识到是珍贵的写作材料,经过一段时间,认识逐渐深化,才会如获至宝。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敞开记忆,像过电影似的从过去的岁月里追寻素材,把握素材,也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一次,我指导学生写《记一次家务活动》的作文,我想到班里有不少同学都应该多多少少干过家务劳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家务劳动时,你感觉怎样?想到了什么?你又学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干这个家务活?父母的反应是怎样的?在重点指导后,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回忆阅读教学中的例文、课外材料,敞开记忆来提取素材,写出各类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文。通过让学生追忆脑中贮存的生活场景后,再指导学生来写文章,这样就较为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动起笔来娓娓道来,游刃有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方法四:阅读中借素材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因此,我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读好书。我在班级里设置了“小小图书室”,每位学生至少捐出一本课外书,有由专人保管、记录,供全班传阅,共享资源宝库。另教室有“课外阅读专栏”,并及时更换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在课堂上尽量挤出时间,专门开设一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扩大阅读。
策略方法五:鼓励中激素材
俗话说,自信使人美丽,自信使人快乐,自信使人走向成功。如何让学生信心满怀地去攀登作文的高峰呢?一是注意创设民主,用宽松的习作氛围消除畏难心理。其次是多让学生展读自己的习作,引导他们学会互相欣赏,互相评改,及时鼓励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成功,进步的乐趣,不断树立起自信心,这样才可以真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习作的殿堂。
让我们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大自然,走向五彩缤纷的社会,广泛阅读,丰富知识,积累素材,寻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习作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