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一年一度人代会》为课例
第一步,猜想与假设
1.关于人民代表的产生
猜想:⑴人民选举产生,是人民信赖的人。
⑵事先定好的,只是走走过场。
2.关于国家机关领导人的地位
猜想:⑴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⑵人民的主人,对人民发号施令。
3.关于人民的主人形象问题
猜想:⑴精明的主人,熟悉事务。
⑵糊涂的主人,不闻不问。
4.不合格的人民代表,国家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如何处理?
猜想:⑴换个地方,一切照旧。
⑵人民批评,撤换他们。
第二步,搜集资料,验证假设。
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选择确定研究主题,自由组合合作伙伴。通过查阅 图书、走访相关人员、网上查询资料或征询家长等方法,尽可能多地占有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步,处理信息资料,论证假设。
将所搜集的庞杂资料分类整理,经过个人思维加工,印证猜想或推翻假设,感悟并得出初步结论。
第四步,分析论证,总结结论。
召开专题研讨会,相互交流、切磋,在讨论中充分展示个人观点,开启思维,启迪智慧,探究真知,达成共识。
按照这一实验流程走下来,学生会发现课本所学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生活,是众多原因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如:当选人民代表的人更多地感受到无尚光荣,把人民代表视为一种社会荣誉,部分代表没有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理直气壮代表人民说话、办事;有些政府官员虽然知道权力是人民给的,但人民监督不力,公仆便小瞧了主人,放纵了自己……在热烈的讨论中,最终大家一致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一项好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某些环节和具体制度还有待完善,青少年在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负有艰巨的社会责任。通过活动设计,谈经历、感受,在活动中平等对话,生生合作、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易于接受,有认同感;学生便于参与,有体验感。有利于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利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将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法引入政治课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有以下好处:
⑴课堂气氛活跃、民主,有利于解决文科学习的沉闷现象。学生敢于大胆思维、想象,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养成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时代所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
⑵生生合作、师生协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教师的指导与协作,父母的参与,被调查对象的介入,扩大了学生人际交往的圈子,尝试到与他人交往、合作的乐趣,锻炼并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⑶将课内探究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进行创造性学习。课外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受为重点,把整个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也许学生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学生通过实践研究、亲身经历,获得了对社会的直接感受,熟悉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⑷政治课学习中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讨、调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中国发展的意识,做一个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现代公民。
⑸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搞调查、走访相关人员等多种途径获取各种信息,尝试处理各种庞杂的信息为我所用。在知识迅速更新,需要人民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培养学生搜集、出来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
这种基于以往所有知识、生活经验的学习,能让学生拥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可以对学习过程、内容、时间进行自我控制。在探究实践中充分体验学习、创造、成功的愉悦,而周围人的肯定、欣赏、赞誉给学生不间断的支持,还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允许多种观点的存在,并接受其变化,也会让学生心智变得宽容、平和、个性和谐,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因此,这类活动只适用于学生集体关注、非常敏感、存疑人群较多的问题。同时由于调查研究活动耗时耗力,对其他学科学习干扰较大,也不宜过多进行,更不能因此淡化了课内的探究。(作者单位 高陵县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
第一步,猜想与假设
1.关于人民代表的产生
猜想:⑴人民选举产生,是人民信赖的人。
⑵事先定好的,只是走走过场。
2.关于国家机关领导人的地位
猜想:⑴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⑵人民的主人,对人民发号施令。
3.关于人民的主人形象问题
猜想:⑴精明的主人,熟悉事务。
⑵糊涂的主人,不闻不问。
4.不合格的人民代表,国家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如何处理?
猜想:⑴换个地方,一切照旧。
⑵人民批评,撤换他们。
第二步,搜集资料,验证假设。
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选择确定研究主题,自由组合合作伙伴。通过查阅 图书、走访相关人员、网上查询资料或征询家长等方法,尽可能多地占有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步,处理信息资料,论证假设。
将所搜集的庞杂资料分类整理,经过个人思维加工,印证猜想或推翻假设,感悟并得出初步结论。
第四步,分析论证,总结结论。
召开专题研讨会,相互交流、切磋,在讨论中充分展示个人观点,开启思维,启迪智慧,探究真知,达成共识。
按照这一实验流程走下来,学生会发现课本所学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生活,是众多原因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如:当选人民代表的人更多地感受到无尚光荣,把人民代表视为一种社会荣誉,部分代表没有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理直气壮代表人民说话、办事;有些政府官员虽然知道权力是人民给的,但人民监督不力,公仆便小瞧了主人,放纵了自己……在热烈的讨论中,最终大家一致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一项好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某些环节和具体制度还有待完善,青少年在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负有艰巨的社会责任。通过活动设计,谈经历、感受,在活动中平等对话,生生合作、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易于接受,有认同感;学生便于参与,有体验感。有利于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利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将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法引入政治课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有以下好处:
⑴课堂气氛活跃、民主,有利于解决文科学习的沉闷现象。学生敢于大胆思维、想象,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养成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时代所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
⑵生生合作、师生协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教师的指导与协作,父母的参与,被调查对象的介入,扩大了学生人际交往的圈子,尝试到与他人交往、合作的乐趣,锻炼并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⑶将课内探究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进行创造性学习。课外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受为重点,把整个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也许学生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学生通过实践研究、亲身经历,获得了对社会的直接感受,熟悉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⑷政治课学习中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讨、调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中国发展的意识,做一个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现代公民。
⑸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搞调查、走访相关人员等多种途径获取各种信息,尝试处理各种庞杂的信息为我所用。在知识迅速更新,需要人民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培养学生搜集、出来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
这种基于以往所有知识、生活经验的学习,能让学生拥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可以对学习过程、内容、时间进行自我控制。在探究实践中充分体验学习、创造、成功的愉悦,而周围人的肯定、欣赏、赞誉给学生不间断的支持,还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允许多种观点的存在,并接受其变化,也会让学生心智变得宽容、平和、个性和谐,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因此,这类活动只适用于学生集体关注、非常敏感、存疑人群较多的问题。同时由于调查研究活动耗时耗力,对其他学科学习干扰较大,也不宜过多进行,更不能因此淡化了课内的探究。(作者单位 高陵县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