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数学教学初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数学难学也是众多小学生的心声,一些数学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常常觉得无从下手。而如果数学教学从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生活实践等出发,则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时,如果教师给出某一个地区的三个月的平均气温统计图,让学生从图中看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的气温情况,看图表,分析气温,显然,枯燥之感会油然而生。而如果此时教师以一个小调查的活动开展,如调查班级学生对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如调查喜欢看少儿节目、体育赛事、影视节目、综艺娱乐等节目的人数,然后,制作一个班级50名学生的最喜欢观看的电视节目的统计图,那么,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感到亲切、有兴趣。
  再给出班级第一小组的身高和体重的统计表:
  教师给出表格后,让学生观察表格,从表格中得到哪些信息,再给出关于这组学生的身高的统计图,再让学生仿照身高的统计图,画出关于这组学生的体重的统计图。这样,学生感到简单统计趣味横生,会乐在其中。
  二、将“生活经验”融入数学学习,提高数学的亲近性
  小学生对数学有种畏惧感,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常说“我语文好、数学差”,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逐渐两极分化,和英语并称为两大令人头疼的学科。数学成绩差,在排除智力因素的前提下,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是主要的问题。诸如教师“灌输式”的讲、学生“仓储式”的练,教学的偏、难、重等原因,不一而足,如小学二年级的“简单图形的认识”中的“角的认识”的教学时,教材要求学生辨识锐角、直角和钝角,能够做出这些角。而在练习时,经常会出现下面图形中的角有几个?
  这个图形如果不给一个顶点引几条射线而形成的角与射线条数的关系,让二年级的小学生都找出来所有的角,无疑难度可想而知,学生答对也不可思议。
  与其让学生攻克一个个难题,不如依据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以免使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如呈现小鸭、小鸡的简笔画贝贝和奇奇,然后屏蔽多媒体屏幕,教师画出动物的嘴巴的一部分,如:
  再让学生猜猜老师想画什么?为什么?学生会说出小鸡的嘴巴是尖尖的,于是教师给出角的概念。在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大门所形成的角;教师的墙壁与地面所形成的角;打开的课本,页面之间的夹角等,从生活中的这些熟悉的物品、设施等中,找到各种各样的角,从而使角的认识情境化、简单化、明了化,不再枯燥和乏味。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有意无意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铅笔6角钱一枝,2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枝?的问题,学生会回道:20÷6=3(枝)……2(角);而紧接着给出80吨的水泥,用最大载重量为9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幾辆这样的车一次送完?学生也会思考并列出算式:80÷9=8(辆)……8(吨)于是,毫不思索说出要8辆车,也有的学生说,剩下的8吨,也得要一辆车,要不就没送完。这样,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就迎刃而解。
  三、增加实践活动,突出数学的实践性
  数学虽然思维性强、逻辑严密,但突出特点还在于其实践性。因此,数学教学中,不妨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做”而学习和掌握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方法。
  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教师给出问题:一张长方形的纸张,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亲自画一画、剪一剪或者折一折,那么,这个问题,学生会凭空想象,也就是常说的“蒙”,而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各不相同。再让学生亲自剪、画、折,学生不难得出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如果学生不动手实践,教师不通过“实物”展示,学生想得到完美的答案也是不可能的。
  再如小学二年级有一个15m长的绳子,每3m剪成一段,那么,15m能剪成几段?要剪几次?这个问题,如果学生初次拿到,也不会感到有问题,不用思考,提笔就做15÷3=5,所以能剪5段,要剪5次。
  此时,教师也没有必要说出对与否,也没有必要先说出来次数是要得到的商减一,即5-1=4(下),最好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亲自剪一下,看看到底是剪几下,再上升为数学思想,这样,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在“用”中感悟数学。
  四、引进生活化数学素材,彰显生活化教学
  报纸、电视、广告语等中,都有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而合理选用这些唾手可得的素材,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我们的课堂散发生活味,彰显生活的气息。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插播“多美滋”奶粉广告:滔滔过生日,来了三个小朋友,于是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又来了4个同学,只好又平均分成8份,刚分好,又来一个,无奈之下,只好将自己的一分为二…..
  且不说这个广告的艺术性如何,单就广告所体现的数学来说,值得在《分数的意义》的学习时渗透,教师提出:你从这个广告中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们会积极思考,并且讨论、争论,欲罢不能。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课改的核心。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策略——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兴趣;融入“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的亲近性;增加实践环节,突出数学的实践性;引进生活化素材,提升数学的生活化,以期打造生活味浓、实践性强的有效课堂。
  新课改注重教学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更应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增加实践环节,使数学课堂节节精彩,堂堂绽放生活的魅力。
  【作者单位: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在生态教学活动的过程里有一对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决定性组成部分就是读与写。本文指出读写共生对语文综合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读写共生的实现途径、“读写共生”理念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如果学生的朗读能力高,写作水平自然也会随之提高。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总结出的实际教育经验。一线语文教师逐渐重视学生的读写技能,尝试将读与写关联匹配,通过模仿名家经典中的写作手法,锻炼语文写作能力。当今社会中许多
学讲计划是一种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其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将形成直接的影响。为确保“学讲计划”顺利实施,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小学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从而保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立足以学定教,培养探究能力,为“学”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学讲计划”,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全
语文课是所有课程的基础,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在交流中促进了人类语言的文明发展。即使社会不断地变化,合作依然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小组合作也在各方面被广泛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而易见,合作学习是一种多形式的互助学习,不能简单地描述为小组学习,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桌的交流,或者大集体的讨论,但是其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不管是在人数上还是交流效果上比较受欢迎。  语文课堂教学应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全国十强县(市)之一的太仓市新城区。学院现占地500亩,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景色怡人。
错字和别字的共同体,便是错别字,这是两种根本不相同概念。所说的错字,是指字的笔画结构、偏旁等有错误。《辞海》中说:“错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字。”即本来没有这个字,而把这个字写错了,形成了一个错字,既不为人知,也无任何意义,完全是写字的人自己编造出来的。所说的别字,是指把甲字当作乙字来写,张冠李戴,俗称“白字”。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别字”条说:“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
德国的克林伯格(K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审视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很多教师在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已经不同程度地重视课堂对话,尝试对话教学。但从笔者最近的一份调查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对话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
教学本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通过不同方法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音乐的环境,充满趣味的教学,让孩子主动学习音乐,这样的方式值得在音乐教学中运用。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放松人的心情,孩子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以趣味教学的方式,来激起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如何趣味教学,需要老师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一、趣味教学的必要性  什么是趣味教学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而其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李玉玺、陈锐在《学会创造性思维》中指出,发散性思维就是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充分发挥想象力,经不同途径,以不同角度去探索,重组眼前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等。“以学定教”要求教师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来实施教学。  一、以学定教,正确处理“快”与“慢”的矛盾  规范办学以来,集中教学时间大幅度减少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多边化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互动有效性以及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却总是流于形式。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注意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