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囊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实践核心素养。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深远。所以,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之一。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在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排在首位。
1.积淀人文底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文主要承担传授汉语最基础的知识的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在学习字词和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如,《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让他们懂得劳动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提问:“课文写了槐乡孩子什么样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槐乡认识这些槐乡的孩子。”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全文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接着问:“通过课文的学习,对于槐乡的孩子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了解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领略到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初中阶段,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在感知后要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情感审美。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通过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可以问学生:“大家认为作者所描述的冬天美吗?你身边有哪些迷人的景色?”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对作者描述的济南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大自然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教师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在当时的感受,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勇于批判和探究。理性思维指的是人们能够客观地运用自身知识来概括事物的逻辑能力。在语文课程设置中,有很多课程都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问题自己答,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养成独立思考及动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能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主动认识和发现自我的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独自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科学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盘古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盘古开天辟地”的动画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接下来的教学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教师让学生提前进行新课文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让学生提前阅读,把生字用笔画出,然后概括课文内容等。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2.加强自我管理,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管理是指个体为实现自我价值对自己的目标、思想、行为等进行的自我约束。简而言之,自我管理就是管理自己的“三观”。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来引导。如,教学《我不能失信》一文时,学生需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宋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得到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理解失信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宋庆龄守信的地方,提出问题:“宋庆龄本来很想去伯伯家,但她为什么选择留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中学习宋庆龄守信的优秀品质。初中课文《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此外,在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下,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权力,学校可以自主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编撰教材时可以适当地加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与”是指对某一事物有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是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所以,社会参与是学生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1.勇于担当,热爱祖国。担当是个人成长进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社会来说,学生将要承担对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所以,国家对教育往往倾注了很大的投入。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勇于承担,但爱国主义观念相对较弱,所以,在课程设置中需要有与个人品质、爱国主义有关的课文,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国家的安定和团结对整个社会、家庭甚至于对我们个人的重要影响。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外所知道的一些爱国故事带到课堂,二者结合,通过对故事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深刻领会周恩来当时立志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品质。比如,在学习《地下森林断想》《迷人的张家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同时通过展示一些环境破坏的材料以及亲身经历的事实,如雾霾等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污染现象,让学生知道现在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甚至生存产生的威胁,让学生承担起保护国家、保护环境的这份责任。
2.迎接挑战,勇于创新。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迎接挑战。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被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想别人没想到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等文章,都是开发学生智力、换个角度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文章。此外,写作文、写日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对周围事物敏锐观察,让学生把所观察到的事物记下来,写成一篇小作文。比如,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物体进行直观的描述,讓每一位学生都踊跃回答,教师进行引导,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得写一篇小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与我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反映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对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让学生从童年开始就立志高远,追求卓越,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水平的多元型人才。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在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排在首位。
1.积淀人文底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文主要承担传授汉语最基础的知识的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在学习字词和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如,《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让他们懂得劳动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提问:“课文写了槐乡孩子什么样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槐乡认识这些槐乡的孩子。”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全文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接着问:“通过课文的学习,对于槐乡的孩子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了解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领略到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初中阶段,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在感知后要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情感审美。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通过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可以问学生:“大家认为作者所描述的冬天美吗?你身边有哪些迷人的景色?”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对作者描述的济南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大自然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教师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在当时的感受,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勇于批判和探究。理性思维指的是人们能够客观地运用自身知识来概括事物的逻辑能力。在语文课程设置中,有很多课程都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问题自己答,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养成独立思考及动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二、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能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主动认识和发现自我的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独自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科学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盘古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盘古开天辟地”的动画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接下来的教学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教师让学生提前进行新课文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让学生提前阅读,把生字用笔画出,然后概括课文内容等。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2.加强自我管理,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管理是指个体为实现自我价值对自己的目标、思想、行为等进行的自我约束。简而言之,自我管理就是管理自己的“三观”。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来引导。如,教学《我不能失信》一文时,学生需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宋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得到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理解失信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宋庆龄守信的地方,提出问题:“宋庆龄本来很想去伯伯家,但她为什么选择留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中学习宋庆龄守信的优秀品质。初中课文《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此外,在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下,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权力,学校可以自主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编撰教材时可以适当地加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社会参与
“参与”是指对某一事物有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是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所以,社会参与是学生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1.勇于担当,热爱祖国。担当是个人成长进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社会来说,学生将要承担对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所以,国家对教育往往倾注了很大的投入。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勇于承担,但爱国主义观念相对较弱,所以,在课程设置中需要有与个人品质、爱国主义有关的课文,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国家的安定和团结对整个社会、家庭甚至于对我们个人的重要影响。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外所知道的一些爱国故事带到课堂,二者结合,通过对故事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深刻领会周恩来当时立志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品质。比如,在学习《地下森林断想》《迷人的张家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同时通过展示一些环境破坏的材料以及亲身经历的事实,如雾霾等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污染现象,让学生知道现在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甚至生存产生的威胁,让学生承担起保护国家、保护环境的这份责任。
2.迎接挑战,勇于创新。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迎接挑战。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被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想别人没想到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等文章,都是开发学生智力、换个角度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文章。此外,写作文、写日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对周围事物敏锐观察,让学生把所观察到的事物记下来,写成一篇小作文。比如,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物体进行直观的描述,讓每一位学生都踊跃回答,教师进行引导,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得写一篇小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与我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反映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对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让学生从童年开始就立志高远,追求卓越,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水平的多元型人才。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