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言”是指对文字的感悟与解读,“意”是指对文本含义的深刻体会,二者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把握从“言”到“意”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含义,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言到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由言到意”的语言解析
(一)“由言到意”的含义
“由言到意”是理解和倾听的过程,“由意到言”是解读和表达的过程。有时候,一些文本虽然语言表达清晰,但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意”时会无从下手,存在似懂非懂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对文本“言”的理解上。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有多种途径,可以先从文字的形式开始,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由言到意”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主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刻板模式。从“内容”到“形式”的分析,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探索文字的奥秘。
(二)語言文字的特殊现象
通感是一种修辞,也称为转移感,它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使用语言传递一种特殊的感觉,从而使读者通过意象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表达的多层含义。这种修辞手法立足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文本中抽象的词语变得形象,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例如,在《槐乡五月》中,作者对槐花的描述用了一个“浸”字,“浸”的本义是浸泡东西,而结合文本,这个词能将嗅觉迁移至视觉,从而更好地描述槐花的香气,使文字描述的事物更加具体化。通感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对文学有更好的体悟,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的文学气息更加浓厚,学习氛围更加浓郁。
(三)另类搭配
一段文字不仅是词语的简单组合,词语之间既有相对固定的搭配方式,也有比较特殊的搭配方式。特殊的搭配方式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
(四)标点的含义
标点不仅在划分句子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表达文本含义时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标点符号通常传达了作者特殊的“意”,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作者就运用了很多顿号来描写茶,扩大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融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一杯热茶袅袅生烟的场景。标点符号的合理使用能增强文字的画面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章的形式
(一)语言形式
任何一段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选自名家名篇,文本从句子的排列到语言的节奏都散发出独特的美,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分析文本中的“言”和“意”。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声音、色彩和呼吸的详细描述是学生学习语言、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素材,值得学生细心品味。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奥秘,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字的内涵,从而实现言语和意义的双重学习。
(二)文章的架构方式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明确的布局。教材文本中贯穿文本内容的线索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晰,上下文关系紧密。例如,在《匆匆》一文中,作者利用时间线索,将全文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中的句子和文章结构,挖掘出丰富的“言”和“意”,更好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由言到意”的教学提升
学生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学过的语言知识,那么这些语言知识就不能发挥价值。将语言知识内化并在实践中合理应用,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碰到适合学生发挥的主题时,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这样一来,语言就能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语言中展示自我。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言”与“意”的转换是常用的手法,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文章的结构。文本中的各种“意”都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最终转变为“言”传递出来。“由言到意”的教学也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体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二小学)
一、“由言到意”的语言解析
(一)“由言到意”的含义
“由言到意”是理解和倾听的过程,“由意到言”是解读和表达的过程。有时候,一些文本虽然语言表达清晰,但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意”时会无从下手,存在似懂非懂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对文本“言”的理解上。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有多种途径,可以先从文字的形式开始,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由言到意”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主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刻板模式。从“内容”到“形式”的分析,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探索文字的奥秘。
(二)語言文字的特殊现象
通感是一种修辞,也称为转移感,它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使用语言传递一种特殊的感觉,从而使读者通过意象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表达的多层含义。这种修辞手法立足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文本中抽象的词语变得形象,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例如,在《槐乡五月》中,作者对槐花的描述用了一个“浸”字,“浸”的本义是浸泡东西,而结合文本,这个词能将嗅觉迁移至视觉,从而更好地描述槐花的香气,使文字描述的事物更加具体化。通感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对文学有更好的体悟,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的文学气息更加浓厚,学习氛围更加浓郁。
(三)另类搭配
一段文字不仅是词语的简单组合,词语之间既有相对固定的搭配方式,也有比较特殊的搭配方式。特殊的搭配方式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
(四)标点的含义
标点不仅在划分句子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表达文本含义时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标点符号通常传达了作者特殊的“意”,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作者就运用了很多顿号来描写茶,扩大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融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一杯热茶袅袅生烟的场景。标点符号的合理使用能增强文字的画面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章的形式
(一)语言形式
任何一段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选自名家名篇,文本从句子的排列到语言的节奏都散发出独特的美,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分析文本中的“言”和“意”。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声音、色彩和呼吸的详细描述是学生学习语言、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素材,值得学生细心品味。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奥秘,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字的内涵,从而实现言语和意义的双重学习。
(二)文章的架构方式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明确的布局。教材文本中贯穿文本内容的线索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晰,上下文关系紧密。例如,在《匆匆》一文中,作者利用时间线索,将全文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中的句子和文章结构,挖掘出丰富的“言”和“意”,更好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由言到意”的教学提升
学生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学过的语言知识,那么这些语言知识就不能发挥价值。将语言知识内化并在实践中合理应用,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碰到适合学生发挥的主题时,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这样一来,语言就能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语言中展示自我。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言”与“意”的转换是常用的手法,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文章的结构。文本中的各种“意”都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最终转变为“言”传递出来。“由言到意”的教学也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体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