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由言到意”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36425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言”是指对文字的感悟与解读,“意”是指对文本含义的深刻体会,二者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把握从“言”到“意”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含义,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言到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由言到意”的语言解析
  (一)“由言到意”的含义
  “由言到意”是理解和倾听的过程,“由意到言”是解读和表达的过程。有时候,一些文本虽然语言表达清晰,但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意”时会无从下手,存在似懂非懂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对文本“言”的理解上。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有多种途径,可以先从文字的形式开始,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由言到意”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主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刻板模式。从“内容”到“形式”的分析,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探索文字的奥秘。
  (二)語言文字的特殊现象
  通感是一种修辞,也称为转移感,它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使用语言传递一种特殊的感觉,从而使读者通过意象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表达的多层含义。这种修辞手法立足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文本中抽象的词语变得形象,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例如,在《槐乡五月》中,作者对槐花的描述用了一个“浸”字,“浸”的本义是浸泡东西,而结合文本,这个词能将嗅觉迁移至视觉,从而更好地描述槐花的香气,使文字描述的事物更加具体化。通感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对文学有更好的体悟,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的文学气息更加浓厚,学习氛围更加浓郁。
  (三)另类搭配
  一段文字不仅是词语的简单组合,词语之间既有相对固定的搭配方式,也有比较特殊的搭配方式。特殊的搭配方式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
  (四)标点的含义
  标点不仅在划分句子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表达文本含义时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标点符号通常传达了作者特殊的“意”,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作者就运用了很多顿号来描写茶,扩大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融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一杯热茶袅袅生烟的场景。标点符号的合理使用能增强文字的画面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章的形式
  (一)语言形式
  任何一段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选自名家名篇,文本从句子的排列到语言的节奏都散发出独特的美,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分析文本中的“言”和“意”。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声音、色彩和呼吸的详细描述是学生学习语言、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素材,值得学生细心品味。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奥秘,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字的内涵,从而实现言语和意义的双重学习。
  (二)文章的架构方式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明确的布局。教材文本中贯穿文本内容的线索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晰,上下文关系紧密。例如,在《匆匆》一文中,作者利用时间线索,将全文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中的句子和文章结构,挖掘出丰富的“言”和“意”,更好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由言到意”的教学提升
  学生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学过的语言知识,那么这些语言知识就不能发挥价值。将语言知识内化并在实践中合理应用,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碰到适合学生发挥的主题时,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这样一来,语言就能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语言中展示自我。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言”与“意”的转换是常用的手法,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文章的结构。文本中的各种“意”都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最终转变为“言”传递出来。“由言到意”的教学也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体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形式,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学科的发展史中,物理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和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提问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对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要
期刊
摘要:低年级语文教学通常以识字、学词、学句为主,据此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而探寻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路径,就需要教师抓住文本的相关特点,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追寻文化的兴趣,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提问路径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对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问持怀疑态度:低年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都包括些什么?提问的路
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小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命运。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小学思政教育可以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两大要求:一是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二是让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课堂教学小练笔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它的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或仿写、或拓展、或补白、或评议、或概括
童话因为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受小学生的欢迎.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童话文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一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在阅读和感知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体会童话的想象魅力呢?下面笔者以该篇童话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达到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必然丰富,师生关系必然融洽,教学模式必然灵活。教师不应是教材的搬运工,而应是引领者,不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这样方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本质,让学生在科学的教育观念下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重视教师的指导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的教育使命,思维的发展、审美的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收录了一些精读课文,其阅读目标和能力指向与普通的课文相比,学习主题更突出,带有明确的习作指导价值。如何充分发挥习作单元课文的价值,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麻雀》一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瞄准靶心,聚焦重点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便根据学段目标,将习作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细化,这就让教材的习作单元有了明确而具体的教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理解或认知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学生某些方面的认知缺陷。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并且透过错误的表象挖掘学生深层次的认知缺陷,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认知,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及时补救,完善认知  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往往会局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的认知存在缺陷。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
期刊
写话,顾名思义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对于刚刚接触书面语言表达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尝试将自己平时的口头语言转化成无声的文字符号,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孩子都浸润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就把意思表达完毕的简单交流中,突然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或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进行详细的表述,无论是从语言习惯还是词汇积累上,对他们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摘要:因材施教是孔子倡导的教育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学力等的不同,采用差异性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解比例”教学案例,对如何利用差异性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进行简单论述,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差异性教学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在习惯、兴趣、能力、基础、思维等方面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