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差异性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zhou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材施教是孔子倡导的教育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学力等的不同,采用差异性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解比例”教学案例,对如何利用差异性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进行简单论述,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差异性教学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在习惯、兴趣、能力、基础、思维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层次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解比例”教学案例为例,对如何利用差异性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前测”了解差异,实现“以学定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差异性教学法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育人观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容易“固定化”“模式化”,因此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容易出现偏差。鉴于此,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理念,用新理念、新方法优化课堂,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进行教学。通过“前测”的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例如,在“解比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解比例”的基础就是理解比例的意义,以及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教学时,教师既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也可以设计一些测试题,来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如此,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概念性的问题:“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用比例的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在6∶10和15∶20,20∶5和4∶1,5∶1和6∶2中,哪些可以组成比例?”教师也可以给出几个解比例的练习,了解哪些同学对于比例的性质还不够了解,哪些同学已经初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技巧。如此,在教学中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二、依托课堂找准“交点 ”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基础差异大,兴趣和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差异性教学法的实施并不容易。教师需要立足课堂教学,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细节处下功夫,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同时,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既体现教学的统一性,也彰显教学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找准课堂内容的“交点”,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从重难点出发,发现不同类型学生的共同点,再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既彰显教学的整体性,又兼顾学生的个性。
  仍然以“解比例”教学为例,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解比例,以及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在落实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共性,如不能熟练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造成学习中的障碍,这就是不同类型学生的“交点”。教师需要从这个“交点”出发,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实现整体教学和差异教学的有机融合。例如,教师可以用幻灯片呈现两张大小不同的照片,提出“如果照片的长放大到a厘米,那么放大后的宽应是多少?”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温故知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差异性教学。
  三、更换课堂视角,促进立体化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学习缺乏自主性。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更换课堂视角,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学习,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勤于思考,并且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让课堂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方式的手段,是因材施教的主要策略。
  例如,在“解比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创设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放大一张图片的长,那么宽会有什么变化?设放大后的图片的宽是x,那么你能得到怎样的等式?”教师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当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得出的方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进而给出“解比例”的意义。如此,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乐于合作,差异性教学顺利进行,解决了教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难题,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实现了“平面教学”向“立体教学”的转化。
  四、合理设计作业,满足作业的差异性
  优质的课堂离不开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应试教育下的作业设计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因此教师应转换课堂作业设计思路,力求作业的设计科学、合理、层次性突出,让学生可以选择相应层次的练习提高自己,收获解题的乐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是因材施教的主要手段。以“解比例”的教學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避免“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基础题、能力提升题、拓展延伸题。首先,基础题为填空题和解比例题。填空题以填写比例的前项、后项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填空考查学生对比例的性质的理解;解比例练习重在考查学生对比例性质的掌握和运用。其次,能力提升题包括两个大题:第一个大题是任意写出一个数,使它与给出的三个数字成比例;第二个是应用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比例的性质的理解程度。最后,拓展延伸题是根据图形求未知数,其具有挑战性,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解比例问题上更上一层楼的途径。该课堂作业的设计特点在于层次性特别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关注了不同层次的问题之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克服了传统课堂作业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之间的差异永远存在,课堂模式的优化永无止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以正确的态度直面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差异性教学方式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因材施教,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闸口小学)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识字教学中,低年级学生缺乏对识字重要性的认识,往往活泼好动且有意注意时间短,自制力也较弱,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进行识字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智力发育尚不完全,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较弱,更是加重了识字教学的负担。在这一背景下,改进教学形式,丰富授课内容,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引发其渴望识字、主动识字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形式,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学科的发展史中,物理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和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提问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对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要
期刊
摘要:低年级语文教学通常以识字、学词、学句为主,据此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而探寻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路径,就需要教师抓住文本的相关特点,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追寻文化的兴趣,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提问路径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对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问持怀疑态度:低年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都包括些什么?提问的路
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小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命运。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小学思政教育可以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两大要求:一是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二是让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课堂教学小练笔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它的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或仿写、或拓展、或补白、或评议、或概括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达到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必然丰富,师生关系必然融洽,教学模式必然灵活。教师不应是教材的搬运工,而应是引领者,不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这样方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本质,让学生在科学的教育观念下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重视教师的指导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的教育使命,思维的发展、审美的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收录了一些精读课文,其阅读目标和能力指向与普通的课文相比,学习主题更突出,带有明确的习作指导价值。如何充分发挥习作单元课文的价值,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麻雀》一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瞄准靶心,聚焦重点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便根据学段目标,将习作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细化,这就让教材的习作单元有了明确而具体的教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理解或认知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学生某些方面的认知缺陷。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并且透过错误的表象挖掘学生深层次的认知缺陷,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认知,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及时补救,完善认知  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往往会局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的认知存在缺陷。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
期刊
写话,顾名思义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对于刚刚接触书面语言表达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尝试将自己平时的口头语言转化成无声的文字符号,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孩子都浸润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就把意思表达完毕的简单交流中,突然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或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进行详细的表述,无论是从语言习惯还是词汇积累上,对他们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