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新的发展理念展示了中国这五年来的伟大成就。出现在纪录片中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物,集中体现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磅礴力量。文章通过梳理纪录片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和实例,重点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在展示国家形象中的灵魂作用以及基于新时代语境下影视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结合十九大精神,以纪录片的形式将国家的发展和成就呈现在银幕上,全面、充分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将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普通人物的平凡故事联系起来,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中国新形象。
对“和谐世界”的追求是中国人的天性使然, 并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对改善和提高国家形象起到的积极作用。 《厉害了,我的国》从帮助贫困户做好异地搬迁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到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的乡村教师,再到保卫国家、英勇无畏的中国军队等等,纪录片通过集中展示这些奋斗者为了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而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故事,体现了这些奋斗者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描绘出了“让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的国家形象。
一、中国路与中国桥:呈现追梦新起点
国家形象展现的是一个坚固的靠山和归宿形象,只有这样,人民才能被凝聚。学者管文虎将国家形象定位为“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凝聚力,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而纪录片由于其自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等特点,正是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最重要的载体。
《厉害了,我的国》以著名的港珠澳大桥为开端,第一个镜头展现的就是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和他的团队用了十二年时间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和最终接头的安装。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却真实地道出了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的难度以及这些建设者们这十二年坚守“阵地”的辛苦。这十二年间,林鸣和他的团队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我国各项技术跨越式的发展,而片中这些真实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正是这部片子的核心。这些尖端、前沿的技术,也正是塑造国家正面、积极形象的最好媒介。
对于国家形象来说,纪录片就如同展示在世界面前的一本相册,而片中的人物则是这本相册的灵魂所在。林鸣的镜头从3分52秒开始,“参与这个工程的时候,我四十八岁,今天进行最终接头的安装,我已经满六十岁了。”这是林鸣出现在画面中的同期声,背景画面是他的团队建设的情景。平白的叙述、普通的画面,将他的贡献和付出一并道出,也将国家在科技创新路上的决心和困难及成就一起呈现。就如同林鸣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你过去看工程看的是有什么装备,设计什么样方案,现在看港珠澳大橋要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要你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国家现在都有能力制造一些专门的工具,都能干成。”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道路交通建设,我国幅员辽阔,公路、铁路成为出行最重要的方式。百年之前,“孙中山先生曾在其《建国方略》中构建了关于未来中国的基本蓝图——十六万公里的铁路,三个世界级的大港……”如今,中国在道路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超出他预想的成就。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穿越四季轮回的鹤大高速、川藏高速等一大批可以载入史册的高速公路,总长度达十三万一千公里。铁路运输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复兴号”动车组电信系统工程师付善强在纪录片第十分钟出现,面对镜头,他充满自信地谈到,中国在2013年就明确提出小到零部件,大到关键系统,都要实现自主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独立完成。采访过程中,通过付善强的亲历和讲述,使得该片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国家的正面形象不仅仅是他说出来的,更是像付善强这样的工作者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就如同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曾经说的,“好的国家形象是做与说共同塑造出来,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些道路交通网如同血管一样,将中国从东到西、由南向北连接了起来,缩短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同时,也勾画出中国经济运行效率的新版图,描绘出中国发展的新形象。
二、中国机与中国“锅”:彰显筑梦新领域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艾瓦特·博尔丁在谈到“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时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参与者对它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投入和产出的结果。”
纪录片的上半部分用宏大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及真实的数据和事实,详细介绍了近5年中国的技术和建设情况,特别是重大国家项目——“一带一路”建设、桥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高铁建设、海港码头、航空航天等场景,不但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不断增强的国家实力,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做大事的制度优势。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升天,中国人百年的“大飞机”梦终于实现。”这是该片在第二十分钟时的镜头,随着同期声的解说,“大飞机“顺利起飞,与此同时,人们期盼的眼神、工作人员的手势指令、科研人员的兴奋相拥一一呈现,片子用不同人物的表现完美地诠释了梦想成真的喜悦,也正是因为这些相关和不相关人物的不同神情、动作、语言、形态等,让C919大型客机的成功变得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C919大型客机时,道出了我国过去面对新技术的模式——“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然而,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因此,他强调了“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有鉴于此,“大飞机”副总工程师周贵荣满怀信心地说道,“我们这个本身研制成功的突破,不仅仅是研制一个产品,而是把这个研发的体系建立起来了。”这些话又让整个片子更有了底气和自信。不管是国家领导人的期待,还是科研人员的信心满怀,都直接亮出了国家不断创新、积极奋进的光辉形象。 “我们的FAST台址是我们从300多个候选洼地里边挑选出来的。”这是南仁东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的画面,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该项目总工程师南仁东教授是中国人最应该铭记的科学家。
FAST从设想提出,到项目立项、勘察选址,再到建设及至落成用了整整22年,历经了三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一生,中国天眼的发明,意味着人类在观测太空时已经可以做到360°无死角。遗憾的是,南仁东教授于2017年9月因肺癌离世,但从他的身上能深深地感受到一位科技工作者对国家的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这些,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他对国家的爱也更加真实。
南仁东教授的才华、学识全部致力于国家的科技进步,为国家做奉献也是他最大的心愿,因此,他最后在片中讲了这样一句话:“FAST下一步最艰巨的任务就是用这个科学利器回馈国家、回馈公众。”这一段朴实无华的话语却引起了受众的共鸣,因为他将个人的命运与科技的进步、个人的成绩与祖国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富强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而个人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成为该片在表现国家形象中较为核心的任务。
正是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普通人,推动着中国不断前进,也正是这些人,让国家的形象更加高大、饱满。
三、中国人与中国事:实现圆梦新发展
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人文特征内涵要包含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与道德意义,也要唤起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部纪录片运用了大量的纪实片段、新闻报道和现场采访等画面,以增强片子的吸引力和艺术性。在展示了国家重大成就和前沿项目之后,该片又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线索,突出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环境保护、科教文化、医疗保障体系等多个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新发展。
“纪实作品不应该只是记录生活表象,而是应记录人的心态,因为人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给每一个人创造了“讲述自己幸福美好故事”的机会。不仅仅是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工程师的故事被称为“中国故事”,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才是中国最真实、最美好的故事。
据相关数据统计,《厉害了,我的国》这一纪录片用三个多月的时间,行程近30万公里,走遍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3200个小时的高清视频素材。更有网友感叹“片子每一帧都是电脑桌面”。这些素材当中,将镜头深入人民群众,无论是筑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经常去玛旁雍错湿地监测藏羚羊数量的才旺丹加,还是在大山里教了三十八年书的丁保花,他们都是存在于观众身边的普通人。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奋斗者用镜头一一展示出来,并利用真实和自然的场景拉近了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它讲述的不仅仅是高端的尖端前沿技术,也是发生在普通人生活中“接地气”的微不足道的事情。
古语说“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疾苦。”这句话可以成为自藏达孜县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扎根基层、帮助村民们脱贫的故事的脉络,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中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及决心。“生活补贴对我很有帮助,感谢共产党,共产党万岁。”这是该片中贫困户听到洛措说补助从200元增加到600元后的表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句“共产党万岁”足以看出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正是这些普通群众在片中对国家、对党的评价,足以呈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形象。
洛措只是中国十九万五千名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她的工作也是全国七十七万五千名帮扶干部的缩影。生活除了“高大上”的尖端技术之外,更多的还是柴米油盐,这也正是纪录片这一部分能打动人的原因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该片第三十八分钟出现,“抓扶贫工作不能喊大口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的出现,让这一段的纪录片更具立体感,他的指示让精准扶贫在片中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也让这一项伟大的民心工程更具说服力。同期声的画面中是群众信任的目光和期待的表情,群众的表现折射出对国家的信赖,这也成为国家美好形象中温暖的一页。
在大山里教了三十八年书的丁保花是三百多万乡村教师中的一员,也是乡村教师队伍支持计划的受益者,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得这些长期奉献在乡村教育一线的教师更有尊严、更加体面,也更有信心扎根在最偏远、最需要教育滋润的乡村。教师留下了,知识便留下了,乡村的孩子们就有希望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赛车手”“我想当一名画家”,一句句稚嫩的话语背后是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片子通过孩子们吃饭、上课、学习、谈理想等最为普通的生活场景将社会的大事件一一展现,以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与对生命的真切感悟奏出了这一部慷慨激昂的叙事交响乐,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关注祖国教育、关爱祖国希望的中国形象。
总体而言,《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捕获了各行各业更具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语、动作以及对这些人物的采访等,将我国面对各种挑战所应有的顽强的拼搏意识和创新精神传递给观众,它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四、结语
这部纪录片的吸引力来自人民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准确把握,它集新闻性、文献性、政论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上半部分重点关注 “国计”,下半部分着重叙述“民生”,利用国民经济和民生的发展呈现,阐述中国正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主题,既大气磅礴又娓娓道来。在纪录片中,事实、数字、影像、人物共同完成了中华复兴的主题,描绘了大国崛起的宏伟蓝图。
白岩松曾说过:“在采访每一位东方之子的时候,我常常会告诫自己,官位、名气、财富、地位不过是我们寻找一位东方之子的路标,当我在路标的指引下敲开被采访者家门的时候,路标便失去了意义,这个时候我面对的只是一个人,一个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的人生。”纪录片从圆梦工程到创新科技、从绿色中国到共享小康,每一个段落里都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做支撑,在分享令人惊叹的影像画面的同时,纪录片也讲述了这些画面背后的故事;在展示国家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国人们不畏艰险、埋头苦干、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的哲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1版).
[2]尹鸿.“强起来”的新时代主旋律——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N].《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5日 17 版)
[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3-25.
[4]陶霞.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评纪录片《辉煌中国》. [J]《电影评介》 2018年02期
[5]转引自:胡海莎. 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以纪录片《辉煌中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年01.
[6]刘朋.国家形象的概念:构成、分歧与区隔[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29.
[7]严冰、雷龚鸣、何 成.中国大飞机“三剑客”全面亮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8月02日09 版)
[8]高国栋.寻找人的共性[J].《现代传播》,1996年01期
[9]胡海莎.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以纪录片《辉煌中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年01期
[10]白岩松.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试论主持人的生存背景[J].《现代传播》1998年05期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结合十九大精神,以纪录片的形式将国家的发展和成就呈现在银幕上,全面、充分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将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普通人物的平凡故事联系起来,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中国新形象。
对“和谐世界”的追求是中国人的天性使然, 并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对改善和提高国家形象起到的积极作用。 《厉害了,我的国》从帮助贫困户做好异地搬迁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到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的乡村教师,再到保卫国家、英勇无畏的中国军队等等,纪录片通过集中展示这些奋斗者为了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而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故事,体现了这些奋斗者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描绘出了“让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的国家形象。
一、中国路与中国桥:呈现追梦新起点
国家形象展现的是一个坚固的靠山和归宿形象,只有这样,人民才能被凝聚。学者管文虎将国家形象定位为“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凝聚力,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而纪录片由于其自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等特点,正是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最重要的载体。
《厉害了,我的国》以著名的港珠澳大桥为开端,第一个镜头展现的就是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和他的团队用了十二年时间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和最终接头的安装。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却真实地道出了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的难度以及这些建设者们这十二年坚守“阵地”的辛苦。这十二年间,林鸣和他的团队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我国各项技术跨越式的发展,而片中这些真实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正是这部片子的核心。这些尖端、前沿的技术,也正是塑造国家正面、积极形象的最好媒介。
对于国家形象来说,纪录片就如同展示在世界面前的一本相册,而片中的人物则是这本相册的灵魂所在。林鸣的镜头从3分52秒开始,“参与这个工程的时候,我四十八岁,今天进行最终接头的安装,我已经满六十岁了。”这是林鸣出现在画面中的同期声,背景画面是他的团队建设的情景。平白的叙述、普通的画面,将他的贡献和付出一并道出,也将国家在科技创新路上的决心和困难及成就一起呈现。就如同林鸣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你过去看工程看的是有什么装备,设计什么样方案,现在看港珠澳大橋要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要你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国家现在都有能力制造一些专门的工具,都能干成。”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道路交通建设,我国幅员辽阔,公路、铁路成为出行最重要的方式。百年之前,“孙中山先生曾在其《建国方略》中构建了关于未来中国的基本蓝图——十六万公里的铁路,三个世界级的大港……”如今,中国在道路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超出他预想的成就。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穿越四季轮回的鹤大高速、川藏高速等一大批可以载入史册的高速公路,总长度达十三万一千公里。铁路运输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复兴号”动车组电信系统工程师付善强在纪录片第十分钟出现,面对镜头,他充满自信地谈到,中国在2013年就明确提出小到零部件,大到关键系统,都要实现自主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独立完成。采访过程中,通过付善强的亲历和讲述,使得该片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国家的正面形象不仅仅是他说出来的,更是像付善强这样的工作者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就如同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曾经说的,“好的国家形象是做与说共同塑造出来,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些道路交通网如同血管一样,将中国从东到西、由南向北连接了起来,缩短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同时,也勾画出中国经济运行效率的新版图,描绘出中国发展的新形象。
二、中国机与中国“锅”:彰显筑梦新领域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艾瓦特·博尔丁在谈到“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时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参与者对它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投入和产出的结果。”
纪录片的上半部分用宏大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及真实的数据和事实,详细介绍了近5年中国的技术和建设情况,特别是重大国家项目——“一带一路”建设、桥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高铁建设、海港码头、航空航天等场景,不但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不断增强的国家实力,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做大事的制度优势。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升天,中国人百年的“大飞机”梦终于实现。”这是该片在第二十分钟时的镜头,随着同期声的解说,“大飞机“顺利起飞,与此同时,人们期盼的眼神、工作人员的手势指令、科研人员的兴奋相拥一一呈现,片子用不同人物的表现完美地诠释了梦想成真的喜悦,也正是因为这些相关和不相关人物的不同神情、动作、语言、形态等,让C919大型客机的成功变得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C919大型客机时,道出了我国过去面对新技术的模式——“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然而,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因此,他强调了“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有鉴于此,“大飞机”副总工程师周贵荣满怀信心地说道,“我们这个本身研制成功的突破,不仅仅是研制一个产品,而是把这个研发的体系建立起来了。”这些话又让整个片子更有了底气和自信。不管是国家领导人的期待,还是科研人员的信心满怀,都直接亮出了国家不断创新、积极奋进的光辉形象。 “我们的FAST台址是我们从300多个候选洼地里边挑选出来的。”这是南仁东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的画面,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该项目总工程师南仁东教授是中国人最应该铭记的科学家。
FAST从设想提出,到项目立项、勘察选址,再到建设及至落成用了整整22年,历经了三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一生,中国天眼的发明,意味着人类在观测太空时已经可以做到360°无死角。遗憾的是,南仁东教授于2017年9月因肺癌离世,但从他的身上能深深地感受到一位科技工作者对国家的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这些,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他对国家的爱也更加真实。
南仁东教授的才华、学识全部致力于国家的科技进步,为国家做奉献也是他最大的心愿,因此,他最后在片中讲了这样一句话:“FAST下一步最艰巨的任务就是用这个科学利器回馈国家、回馈公众。”这一段朴实无华的话语却引起了受众的共鸣,因为他将个人的命运与科技的进步、个人的成绩与祖国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富强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而个人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成为该片在表现国家形象中较为核心的任务。
正是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普通人,推动着中国不断前进,也正是这些人,让国家的形象更加高大、饱满。
三、中国人与中国事:实现圆梦新发展
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人文特征内涵要包含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与道德意义,也要唤起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部纪录片运用了大量的纪实片段、新闻报道和现场采访等画面,以增强片子的吸引力和艺术性。在展示了国家重大成就和前沿项目之后,该片又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线索,突出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环境保护、科教文化、医疗保障体系等多个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新发展。
“纪实作品不应该只是记录生活表象,而是应记录人的心态,因为人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给每一个人创造了“讲述自己幸福美好故事”的机会。不仅仅是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工程师的故事被称为“中国故事”,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才是中国最真实、最美好的故事。
据相关数据统计,《厉害了,我的国》这一纪录片用三个多月的时间,行程近30万公里,走遍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3200个小时的高清视频素材。更有网友感叹“片子每一帧都是电脑桌面”。这些素材当中,将镜头深入人民群众,无论是筑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经常去玛旁雍错湿地监测藏羚羊数量的才旺丹加,还是在大山里教了三十八年书的丁保花,他们都是存在于观众身边的普通人。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奋斗者用镜头一一展示出来,并利用真实和自然的场景拉近了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它讲述的不仅仅是高端的尖端前沿技术,也是发生在普通人生活中“接地气”的微不足道的事情。
古语说“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疾苦。”这句话可以成为自藏达孜县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扎根基层、帮助村民们脱贫的故事的脉络,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中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及决心。“生活补贴对我很有帮助,感谢共产党,共产党万岁。”这是该片中贫困户听到洛措说补助从200元增加到600元后的表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句“共产党万岁”足以看出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正是这些普通群众在片中对国家、对党的评价,足以呈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形象。
洛措只是中国十九万五千名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她的工作也是全国七十七万五千名帮扶干部的缩影。生活除了“高大上”的尖端技术之外,更多的还是柴米油盐,这也正是纪录片这一部分能打动人的原因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该片第三十八分钟出现,“抓扶贫工作不能喊大口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的出现,让这一段的纪录片更具立体感,他的指示让精准扶贫在片中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也让这一项伟大的民心工程更具说服力。同期声的画面中是群众信任的目光和期待的表情,群众的表现折射出对国家的信赖,这也成为国家美好形象中温暖的一页。
在大山里教了三十八年书的丁保花是三百多万乡村教师中的一员,也是乡村教师队伍支持计划的受益者,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得这些长期奉献在乡村教育一线的教师更有尊严、更加体面,也更有信心扎根在最偏远、最需要教育滋润的乡村。教师留下了,知识便留下了,乡村的孩子们就有希望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赛车手”“我想当一名画家”,一句句稚嫩的话语背后是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片子通过孩子们吃饭、上课、学习、谈理想等最为普通的生活场景将社会的大事件一一展现,以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与对生命的真切感悟奏出了这一部慷慨激昂的叙事交响乐,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关注祖国教育、关爱祖国希望的中国形象。
总体而言,《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捕获了各行各业更具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语、动作以及对这些人物的采访等,将我国面对各种挑战所应有的顽强的拼搏意识和创新精神传递给观众,它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四、结语
这部纪录片的吸引力来自人民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准确把握,它集新闻性、文献性、政论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上半部分重点关注 “国计”,下半部分着重叙述“民生”,利用国民经济和民生的发展呈现,阐述中国正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主题,既大气磅礴又娓娓道来。在纪录片中,事实、数字、影像、人物共同完成了中华复兴的主题,描绘了大国崛起的宏伟蓝图。
白岩松曾说过:“在采访每一位东方之子的时候,我常常会告诫自己,官位、名气、财富、地位不过是我们寻找一位东方之子的路标,当我在路标的指引下敲开被采访者家门的时候,路标便失去了意义,这个时候我面对的只是一个人,一个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的人生。”纪录片从圆梦工程到创新科技、从绿色中国到共享小康,每一个段落里都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做支撑,在分享令人惊叹的影像画面的同时,纪录片也讲述了这些画面背后的故事;在展示国家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国人们不畏艰险、埋头苦干、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的哲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1版).
[2]尹鸿.“强起来”的新时代主旋律——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N].《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5日 17 版)
[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3-25.
[4]陶霞.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评纪录片《辉煌中国》. [J]《电影评介》 2018年02期
[5]转引自:胡海莎. 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以纪录片《辉煌中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年01.
[6]刘朋.国家形象的概念:构成、分歧与区隔[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29.
[7]严冰、雷龚鸣、何 成.中国大飞机“三剑客”全面亮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8月02日09 版)
[8]高国栋.寻找人的共性[J].《现代传播》,1996年01期
[9]胡海莎.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以纪录片《辉煌中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年01期
[10]白岩松.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试论主持人的生存背景[J].《现代传播》1998年05期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