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必须随着环境变化主动调整自身发展战略。自主选择发展路径以达最优发挥其社会作用目的。同时,要实现组织目標的自我创新与突破,员工培训工作显得日益重要。
近代图书馆始于西方,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藏书为中心,是以文献为标志的行业,职能是采编阅藏。19世纪末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强调大学就是围绕图书馆的一群建筑。第二代图书馆是以开放为特征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直接接触到图书,获取(Access)是最有代表性的词汇,图书馆的功能和工作流程是以书为本位的。信息经济产生了信息服务。随着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又有了知识服务的定位。今天的知识服务进入了利用智能技术、将智能服务与管理贯穿的以智慧服务为核心的后知识服务时代。这个时代,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虽有局部实践,但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智慧服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资源的质量日益重要。
一、图书馆的职能与使命
我国学者宓浩、黄纯元等立足图书馆职业实践,创立的“知识交流论”认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社会需要。”因此,把图书馆职业的最终使命定位于“通过参与社会交流而促进社会认识的高级化。”不断走向高级化的社会认识就如同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一样,将永不停息地产生出新的需要和新的突破。这就要求图书馆职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主动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图书馆的职业行为只有对接变化中的需要,才会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才会永葆青春和活力。
大学图书馆是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重要机构,是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二、我国图书馆人才培养与需求现状
2017年中国研究生招生网信息显示,我国已开设40个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点。2017年招收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人数1109人(非全日制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约400人),每年毕业的图书馆学本科生和硕士约2200人。因为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认同不足,服务于图书馆的毕业生不足毕业人数的50%。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就有2600多个,图书馆学高端人才(尤其是图书情报类专业)培养严重滞后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图书馆人员年龄结构也明显不合理。
三、我校图书馆员工能力培训图示
我馆业务培训主要采取图书馆会议视频播放、学术论文与成果交流、员工各类参会汇报、图书馆业务专题讲座、专家报告等形式,能力培训如下图所示。
四、我校图书馆馆员提供的服务
(一)基于用户信息掌握度及馆员服务参与度的用户分类服务示意图。
说明:图中蓝色代表信息掌握度较低用户数;绿色代表信息掌握度较高用户数;黄色代表馆员服务参与度对应用户数。
(二)我校图书馆现阶段已提供服务一览表。
五、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员工培训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起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最初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之后由科尔伯格、斯滕博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多位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发展。与传统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和协作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种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相结合的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由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
因此,培训工作一定要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把员工的个人实际需求、岗位环境、岗位职责、组织发展目标等主动结合起来,要注重培训内容和工作情境的具体结合与主动建构。
六、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培训相结合
要倡导馆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模糊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倡导和鼓励馆员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立足于图书馆专业知识学习,发展于岗位实际工作,提升于科学研究之中。
七、我校图书馆馆员工培训工作瓶颈
(一)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需完善:员工能力的提升是渐进的,培训效果评价中精确的量化指标较难设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员工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读者、同行、领导、员工本人);各主体评价权重有待在培训工作中确定和优化。
(二)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制定、完善有待细化与深入。
(三)培训方式的创新:目前,培训多是单一主题式讲解,员工论文、著述交流、科研成果展现较少;员工主动参与不足;应该探寻与员工各自能力相符的、更结合工作实际的分层次培训;同时,要请来本专业知名学者讲座。
(四)高端科研团队的建设及引领作用越发重要。
结语:著名作家巴金寄语图书馆“散布知识,散布生命。”让我们热爱读书,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学生发展为己任,切实为文化传承、知识发展、科技创新服务。
近代图书馆始于西方,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藏书为中心,是以文献为标志的行业,职能是采编阅藏。19世纪末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强调大学就是围绕图书馆的一群建筑。第二代图书馆是以开放为特征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直接接触到图书,获取(Access)是最有代表性的词汇,图书馆的功能和工作流程是以书为本位的。信息经济产生了信息服务。随着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又有了知识服务的定位。今天的知识服务进入了利用智能技术、将智能服务与管理贯穿的以智慧服务为核心的后知识服务时代。这个时代,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虽有局部实践,但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智慧服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资源的质量日益重要。
一、图书馆的职能与使命
我国学者宓浩、黄纯元等立足图书馆职业实践,创立的“知识交流论”认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社会需要。”因此,把图书馆职业的最终使命定位于“通过参与社会交流而促进社会认识的高级化。”不断走向高级化的社会认识就如同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一样,将永不停息地产生出新的需要和新的突破。这就要求图书馆职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主动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图书馆的职业行为只有对接变化中的需要,才会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才会永葆青春和活力。
大学图书馆是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重要机构,是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二、我国图书馆人才培养与需求现状
2017年中国研究生招生网信息显示,我国已开设40个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点。2017年招收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人数1109人(非全日制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约400人),每年毕业的图书馆学本科生和硕士约2200人。因为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认同不足,服务于图书馆的毕业生不足毕业人数的50%。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就有2600多个,图书馆学高端人才(尤其是图书情报类专业)培养严重滞后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图书馆人员年龄结构也明显不合理。
三、我校图书馆员工能力培训图示
我馆业务培训主要采取图书馆会议视频播放、学术论文与成果交流、员工各类参会汇报、图书馆业务专题讲座、专家报告等形式,能力培训如下图所示。
四、我校图书馆馆员提供的服务
(一)基于用户信息掌握度及馆员服务参与度的用户分类服务示意图。
说明:图中蓝色代表信息掌握度较低用户数;绿色代表信息掌握度较高用户数;黄色代表馆员服务参与度对应用户数。
(二)我校图书馆现阶段已提供服务一览表。
五、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员工培训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起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最初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之后由科尔伯格、斯滕博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多位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发展。与传统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和协作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种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相结合的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由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
因此,培训工作一定要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把员工的个人实际需求、岗位环境、岗位职责、组织发展目标等主动结合起来,要注重培训内容和工作情境的具体结合与主动建构。
六、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培训相结合
要倡导馆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模糊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倡导和鼓励馆员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立足于图书馆专业知识学习,发展于岗位实际工作,提升于科学研究之中。
七、我校图书馆馆员工培训工作瓶颈
(一)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需完善:员工能力的提升是渐进的,培训效果评价中精确的量化指标较难设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员工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读者、同行、领导、员工本人);各主体评价权重有待在培训工作中确定和优化。
(二)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制定、完善有待细化与深入。
(三)培训方式的创新:目前,培训多是单一主题式讲解,员工论文、著述交流、科研成果展现较少;员工主动参与不足;应该探寻与员工各自能力相符的、更结合工作实际的分层次培训;同时,要请来本专业知名学者讲座。
(四)高端科研团队的建设及引领作用越发重要。
结语:著名作家巴金寄语图书馆“散布知识,散布生命。”让我们热爱读书,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学生发展为己任,切实为文化传承、知识发展、科技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