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数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数感,才能准确地用数来表达信息,才能从繁杂的描述中快速地确定数量关系,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对发展其计算能力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对数的意義理解能力与运算的灵敏度,让他们能对所面对的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就要结合其对数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亲历实践过程,使之对数产生深刻领悟和直观体验,进而提高数学水平。
良好的数感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及关键性条件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主要是增强其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数,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快速地厘清数学关系并计算结果。当前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学生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数字和符号的感知力较弱,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果。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与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师,需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从实际出发,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形象化的情境
部分数学描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他们难以结合已有的认知形成直观的概念,无法直接厘清描述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教师若是一味地使用讲解的方式,会让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更加无法获得良好的数感。而形象化的情境则可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构建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这样既符合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又能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使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借助情境来增强数字感知能力。以《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为例。选举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高年级学生也亲历过投票选举班干部的过程,教师可将真实的投票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并画出统计图,引导学生从百分数应用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各自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会选择一个数据来提问:某个学生的得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之几?有效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之几?另有部分学生则选择多组数据来提问:两个学生的得票数之差占总票数的百分之几?这样就让课堂进入了自主开放的良性氛围中,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他们经历探索过程,不仅可锻炼其数学思维,也可增长智慧,让他们懂得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进行质疑,有效地培养数感。
二、应用探究式的教学
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推测、判断和总结能力,在培养他们数感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其独立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完成探索任务。他们一旦对探索结果产生了期待,就能主动地学习和应用知识,并且能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的指导方式,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促进他们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还能让他们对知识获得更深的理解,进一步增强数感。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表面积的定义自主寻找答案,提示他们可以采用多重方式得出结论。在这种模式下,探索过程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学生都会认为自己定能找到与教材、与其他人不一样且方便快速的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愉悦且带有竞争性质的氛围。有些学生通过拆分长方体物品的方式,测量各个图形的面积,最后将数据进行相加;有些学生则只测量三个数据,就快速地列出了算式。他们都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的过程,沉浸在极度认真的状态中。而总结对比环节,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探索中的问题,从而对表面积公式的理解更加深入,熟练地掌握了这一课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这种形式,降低了对教师的依赖感,提升了自信,也找到了学习技巧,懂得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促进了他们数感的提升。
三、组织实践活动
数学是实践性强的科目,只学不用,很难获得良好效果,学生数感的提升更需要借助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可以将理论讲解转化为实践探究与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本质规律。例如在“负数”的学习中,课后巩固环节以实践调查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某个地区冬季的温度统计表,让学生对数据中的“-15,-7,-26”等数字进行思考,结合教材内容厘清这些数字及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在现实生活中负数有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这种调查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从生活入手了解负数的概念,扩大认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解决数的问题的同时,也深入地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特别意义,产生了深入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数感。实践化数学教学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数学的应用过程,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力也随之提高。■
良好的数感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及关键性条件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主要是增强其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数,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快速地厘清数学关系并计算结果。当前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学生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数字和符号的感知力较弱,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果。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与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师,需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从实际出发,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形象化的情境
部分数学描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他们难以结合已有的认知形成直观的概念,无法直接厘清描述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教师若是一味地使用讲解的方式,会让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更加无法获得良好的数感。而形象化的情境则可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构建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这样既符合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又能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使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借助情境来增强数字感知能力。以《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为例。选举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高年级学生也亲历过投票选举班干部的过程,教师可将真实的投票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并画出统计图,引导学生从百分数应用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各自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会选择一个数据来提问:某个学生的得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之几?有效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之几?另有部分学生则选择多组数据来提问:两个学生的得票数之差占总票数的百分之几?这样就让课堂进入了自主开放的良性氛围中,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他们经历探索过程,不仅可锻炼其数学思维,也可增长智慧,让他们懂得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进行质疑,有效地培养数感。
二、应用探究式的教学
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推测、判断和总结能力,在培养他们数感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其独立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完成探索任务。他们一旦对探索结果产生了期待,就能主动地学习和应用知识,并且能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的指导方式,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促进他们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还能让他们对知识获得更深的理解,进一步增强数感。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表面积的定义自主寻找答案,提示他们可以采用多重方式得出结论。在这种模式下,探索过程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学生都会认为自己定能找到与教材、与其他人不一样且方便快速的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愉悦且带有竞争性质的氛围。有些学生通过拆分长方体物品的方式,测量各个图形的面积,最后将数据进行相加;有些学生则只测量三个数据,就快速地列出了算式。他们都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的过程,沉浸在极度认真的状态中。而总结对比环节,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探索中的问题,从而对表面积公式的理解更加深入,熟练地掌握了这一课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这种形式,降低了对教师的依赖感,提升了自信,也找到了学习技巧,懂得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促进了他们数感的提升。
三、组织实践活动
数学是实践性强的科目,只学不用,很难获得良好效果,学生数感的提升更需要借助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可以将理论讲解转化为实践探究与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本质规律。例如在“负数”的学习中,课后巩固环节以实践调查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某个地区冬季的温度统计表,让学生对数据中的“-15,-7,-26”等数字进行思考,结合教材内容厘清这些数字及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在现实生活中负数有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这种调查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从生活入手了解负数的概念,扩大认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解决数的问题的同时,也深入地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特别意义,产生了深入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数感。实践化数学教学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数学的应用过程,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力也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