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一直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门体裁。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就不能用传统的方式给作品下结论,要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视点,读出自己的理解,拥有自己的看法,避免千人一面,使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需注重有针对性的中考试题研究。
【关键词】散文教学;中考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散文一直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门体裁。据统计,在2016年全国百余套中考语文试卷中,以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考区竟达八十多个。系统地探究散文阅读的命题规律,掌握阅读方法及解题技巧,对备考2018年中考非常重要。
要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就不能用传统的方式给作品下结论,不能以单一的定向思维的方式把观点灌输给学生。要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视点,读出自己的理解,拥有自己的看法,避免千人一面,使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语文学习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有不同的见解又何妨?
一、朱自清的《春》教学案例分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素质教育中所指出的,在主渠道课堂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一)读
同学们对于朱自清《春》的感受真够深刻呀!我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因为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都争相回答:
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说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说是用语言来表达意思,语文课本中,课前预习有不同程度的问答题,课前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用笔写出有关问题的答案。上课时进行提问,既能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思考、分析问题和遣词造句等综合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就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 受和领悟,说说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学生都争相回答:
(1)喜欢娃娃。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2)喜欢春姑娘。喜欢春姑娘的美;
(3)喜欢健壮的青年。
春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美,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即美在哪里?
(1)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2)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
春的美不仅在于此,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着重突出感受和领悟的词、句有哪些?说说喜欢的原因。
(1)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2)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
通过“说”这个环节的练习,同学们的感受更深,想象力也更 强。读书、写作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 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
(三)创
创是心理的反映,是用笔在纸上表现人的思想的过程。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级的学生写作水平有限,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根据学生的多样性,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我采用写的方式,因为这篇散文写得很美,就让学生去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 材、语言、修辞、立意等,写出这篇文章的写法好在哪里,200字左右。
二、2016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分析
综观2016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从选材来源看,散文阅读语段的来源依然呈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态势:一是国内散文名家的作品强势回归,如刘成章的《三角梅》被天津卷、江苏徐州卷同时选用,梁衡的《沙枣》被吉林卷选用,肖复兴的《年灯》被湖南郴州卷选用,等等;二是国内新锐青年作家新作势不可挡,如彭家河的《捕风者》被江苏镇江卷选用,查一路的《心灵之痛》被甘肃天水卷选用,鲁先圣的《卖豆浆的孩子》被江苏无锡卷选 用,等等;三是海外华人散文家的作品仍占一席之地,如新加坡作家尤金的《火车上的故事》被福州卷选用,等等。
通过研究近年来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我们把中考散文阅读中考查的能力和考点归纳如下:
【技法讲解】
为了更系统地备战中考散文阅读,现以2016年全国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典型的散文阅读真题为例,对中考散文阅读的考点、试题设置、解题思路等展开讲解如下:
例1 (2016·湖南衡陽)阅读材料:史铁生的《老海棠树》 【题目】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解析】从最近几年对散文行文线索的考查情况来看,几乎很少就行文线索单独设题,而是通常会和文章标题的作用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等一起考查。就本文来看,全文用象征的手法,以一年四季为序来展开行文,作者表面上写的是一棵老海棠树,其实是借这棵老海棠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奶奶的思念之情。就文题的作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为文中所写的每件事都以它为背景;第二,它又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老海棠树和奶奶的形象几乎是融为一体的;第三,它对刻画奶奶的形象和抒发作者的情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答案】老海棠树是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它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例2 (2016·湖北襄阳)阅读材料:《世上最温暖的花》
【题目】理解词义: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有了着落”含义的理解。
【解析】棉花从春天播种到夏天生长,再到秋天吐蕊、采摘、晾晒,直到被母亲弹成棉絮,用来“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一家人终于有了抵抗严寒的衣物,母亲终于可以放下心来。所以,“有了着落”主要指母亲利用刚采摘的棉花,为家人做好了御寒的准备,她心里終于踏实了。
【答案】“有了着落”指母亲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棉被与棉衣,不再担心孩子受冻,心里踏实了。
例3 (2016·江苏镇江)阅读材料:彭家河的《捕风者》
【题目】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解析】《捕风者》一文通过对“风”这一意象的捕捉与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匆忙紧张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由、和谐淳朴的乡村生活的渴望。“行色匆匆”一词描绘出忙碌的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没有谁会停下来”是对城市人忙碌生活状态的强化,“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简洁有力地刻画出城市人为生活所累的状态,“偶尔”一词所引领的句子和前文形成对比,委婉地传达出作者的批评意味。
【答案】这句话描绘了城市人忙碌、为生活所累而忽略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人委婉的批评,也表现了作者对闲适、惬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例4 (2016·江苏徐州)阅读材料:刘成章的《三角梅》
【题目】请从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解析】既然题干要求我们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来赏析,那么我们就按照要求分别品味,切不可将两个角度糅合在一起。从视觉出发,作者先描写了花的颜色(“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和情态(“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从动静角度看,两个分句分别从静、动两个角度进行描写;从虚实的角度看,两个分句又属于实写和虚写(想象联想)相结合。再从修辞方面赏析,我们很容易发现这句话主要运用了比喻修辞。比喻修辞及其作用的答题模式: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或性格),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答案】描写的角度:花的颜色和形态,写出了三角梅花色的美丽和花朵形状的动态之美。修辞手法:比喻。将花朵比作张开翅膀扇动、奋争、翩飞的蝴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角梅的花形、动态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之情。
例5 (2016·湖北鄂州)阅读材料:李汉荣的《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题目】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解析】文章的第四段主要是作者针对上文小男孩、小女孩救助受伤的蝴蝶一事来阐发自己的所思所感,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中,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显然属于议论。这段议论性的文字一方面由衷地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纯真善良的童心,另一方面结合作者的反思,批评成人社会中“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流失,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也使整篇文章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答案】议论。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这一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从考点设置看,2016年中考散文阅读试题更加侧重整体阅读,考查整体感知能力的命题思路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情感领悟、语言表述等方面的考查也更加灵活。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中考散文阅读中,考生理解文本的能力,特别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体特征、梳理行文思路、领会语言表达效果等方面的能力,仍是考查的重点。因此,在平时散文教学中需注重有针对性的中考试题研究。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散文教学;中考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散文一直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门体裁。据统计,在2016年全国百余套中考语文试卷中,以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考区竟达八十多个。系统地探究散文阅读的命题规律,掌握阅读方法及解题技巧,对备考2018年中考非常重要。
要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就不能用传统的方式给作品下结论,不能以单一的定向思维的方式把观点灌输给学生。要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视点,读出自己的理解,拥有自己的看法,避免千人一面,使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语文学习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有不同的见解又何妨?
一、朱自清的《春》教学案例分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素质教育中所指出的,在主渠道课堂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一)读
同学们对于朱自清《春》的感受真够深刻呀!我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因为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都争相回答:
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说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说是用语言来表达意思,语文课本中,课前预习有不同程度的问答题,课前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用笔写出有关问题的答案。上课时进行提问,既能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思考、分析问题和遣词造句等综合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就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 受和领悟,说说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学生都争相回答:
(1)喜欢娃娃。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2)喜欢春姑娘。喜欢春姑娘的美;
(3)喜欢健壮的青年。
春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美,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即美在哪里?
(1)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2)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
春的美不仅在于此,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着重突出感受和领悟的词、句有哪些?说说喜欢的原因。
(1)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2)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
通过“说”这个环节的练习,同学们的感受更深,想象力也更 强。读书、写作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 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
(三)创
创是心理的反映,是用笔在纸上表现人的思想的过程。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级的学生写作水平有限,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根据学生的多样性,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我采用写的方式,因为这篇散文写得很美,就让学生去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 材、语言、修辞、立意等,写出这篇文章的写法好在哪里,200字左右。
二、2016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分析
综观2016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从选材来源看,散文阅读语段的来源依然呈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态势:一是国内散文名家的作品强势回归,如刘成章的《三角梅》被天津卷、江苏徐州卷同时选用,梁衡的《沙枣》被吉林卷选用,肖复兴的《年灯》被湖南郴州卷选用,等等;二是国内新锐青年作家新作势不可挡,如彭家河的《捕风者》被江苏镇江卷选用,查一路的《心灵之痛》被甘肃天水卷选用,鲁先圣的《卖豆浆的孩子》被江苏无锡卷选 用,等等;三是海外华人散文家的作品仍占一席之地,如新加坡作家尤金的《火车上的故事》被福州卷选用,等等。
通过研究近年来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我们把中考散文阅读中考查的能力和考点归纳如下:
【技法讲解】
为了更系统地备战中考散文阅读,现以2016年全国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典型的散文阅读真题为例,对中考散文阅读的考点、试题设置、解题思路等展开讲解如下:
例1 (2016·湖南衡陽)阅读材料:史铁生的《老海棠树》 【题目】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解析】从最近几年对散文行文线索的考查情况来看,几乎很少就行文线索单独设题,而是通常会和文章标题的作用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等一起考查。就本文来看,全文用象征的手法,以一年四季为序来展开行文,作者表面上写的是一棵老海棠树,其实是借这棵老海棠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奶奶的思念之情。就文题的作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为文中所写的每件事都以它为背景;第二,它又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老海棠树和奶奶的形象几乎是融为一体的;第三,它对刻画奶奶的形象和抒发作者的情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答案】老海棠树是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它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例2 (2016·湖北襄阳)阅读材料:《世上最温暖的花》
【题目】理解词义: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有了着落”含义的理解。
【解析】棉花从春天播种到夏天生长,再到秋天吐蕊、采摘、晾晒,直到被母亲弹成棉絮,用来“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一家人终于有了抵抗严寒的衣物,母亲终于可以放下心来。所以,“有了着落”主要指母亲利用刚采摘的棉花,为家人做好了御寒的准备,她心里終于踏实了。
【答案】“有了着落”指母亲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棉被与棉衣,不再担心孩子受冻,心里踏实了。
例3 (2016·江苏镇江)阅读材料:彭家河的《捕风者》
【题目】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解析】《捕风者》一文通过对“风”这一意象的捕捉与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匆忙紧张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由、和谐淳朴的乡村生活的渴望。“行色匆匆”一词描绘出忙碌的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没有谁会停下来”是对城市人忙碌生活状态的强化,“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简洁有力地刻画出城市人为生活所累的状态,“偶尔”一词所引领的句子和前文形成对比,委婉地传达出作者的批评意味。
【答案】这句话描绘了城市人忙碌、为生活所累而忽略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人委婉的批评,也表现了作者对闲适、惬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例4 (2016·江苏徐州)阅读材料:刘成章的《三角梅》
【题目】请从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解析】既然题干要求我们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来赏析,那么我们就按照要求分别品味,切不可将两个角度糅合在一起。从视觉出发,作者先描写了花的颜色(“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和情态(“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从动静角度看,两个分句分别从静、动两个角度进行描写;从虚实的角度看,两个分句又属于实写和虚写(想象联想)相结合。再从修辞方面赏析,我们很容易发现这句话主要运用了比喻修辞。比喻修辞及其作用的答题模式: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或性格),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答案】描写的角度:花的颜色和形态,写出了三角梅花色的美丽和花朵形状的动态之美。修辞手法:比喻。将花朵比作张开翅膀扇动、奋争、翩飞的蝴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角梅的花形、动态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之情。
例5 (2016·湖北鄂州)阅读材料:李汉荣的《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题目】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解析】文章的第四段主要是作者针对上文小男孩、小女孩救助受伤的蝴蝶一事来阐发自己的所思所感,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中,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显然属于议论。这段议论性的文字一方面由衷地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纯真善良的童心,另一方面结合作者的反思,批评成人社会中“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流失,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也使整篇文章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答案】议论。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这一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从考点设置看,2016年中考散文阅读试题更加侧重整体阅读,考查整体感知能力的命题思路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情感领悟、语言表述等方面的考查也更加灵活。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中考散文阅读中,考生理解文本的能力,特别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体特征、梳理行文思路、领会语言表达效果等方面的能力,仍是考查的重点。因此,在平时散文教学中需注重有针对性的中考试题研究。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