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以两组数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理解规律,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过程;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四、教学策略
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的教学方式,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探讨规律—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来展开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从例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是让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生:学生交流,师生反馈。【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新课前的一定时间里,先自己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检查预习,引出问题,提高学效率】
(二)共同探讨
师:课件出示问题: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小明的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包,一共多少元?如果买20包呢?如果买200包呢?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6×2=12
6×20=120
6×200=1200
师:根据这个算式的特点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
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写的?
学生:发现从上往下依次比较发现: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不断变大。
师:如果问题是这样:大袋面粉每袋20元,4袋一共多少元?中袋面粉每袋10元,4袋一共多少元?小袋面粉每袋5元,4袋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计算:20×4=80
10×4=40
5×4=2
师:引導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第一个因数不断缩小,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不断的变小。
学生: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自己写两道算式,尝试发现规律。
观察、计算、对比,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再归纳规律。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小组交流,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以两组算式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当一个因素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
(三)归纳规律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即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交流。【引导认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0除外)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0除外)相同的倍数。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提高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会乘或除以几。
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索出规律的?
生:结合具体情况举例子得出的。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还有积的其他变化规律,课后在学习。
【设计意图:获得知识规律以后,锻炼学生运用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真理。】
(五)课堂练习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
26× 48=1248 17 12=()
26×14 =() 17×24=()
26×12=() 17×36=()
【设计意图: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提高认识。】
六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 5×4=2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0除外)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0除外)相同的倍数。
六、教学反思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发现规律,把发现的规律与同学交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但是本节课以学生预习的基础,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少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直接算出答案,不需计算;有些学生无法真正懂得规律的应用,这就给我教学带来困难,解决困难就要不断学习。在乘法里两个因数同时发生变化的现象学生没有掌握,也不理解。对此要不断的探究学习,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才能解决。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以两组数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理解规律,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过程;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四、教学策略
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的教学方式,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探讨规律—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来展开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从例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是让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生:学生交流,师生反馈。【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新课前的一定时间里,先自己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检查预习,引出问题,提高学效率】
(二)共同探讨
师:课件出示问题: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小明的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包,一共多少元?如果买20包呢?如果买200包呢?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6×2=12
6×20=120
6×200=1200
师:根据这个算式的特点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
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写的?
学生:发现从上往下依次比较发现: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不断变大。
师:如果问题是这样:大袋面粉每袋20元,4袋一共多少元?中袋面粉每袋10元,4袋一共多少元?小袋面粉每袋5元,4袋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计算:20×4=80
10×4=40
5×4=2
师:引導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第一个因数不断缩小,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不断的变小。
学生: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自己写两道算式,尝试发现规律。
观察、计算、对比,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再归纳规律。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小组交流,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以两组算式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当一个因素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
(三)归纳规律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即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交流。【引导认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0除外)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0除外)相同的倍数。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提高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会乘或除以几。
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索出规律的?
生:结合具体情况举例子得出的。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还有积的其他变化规律,课后在学习。
【设计意图:获得知识规律以后,锻炼学生运用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真理。】
(五)课堂练习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
26× 48=1248 17 12=()
26×14 =() 17×24=()
26×12=() 17×36=()
【设计意图: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提高认识。】
六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 5×4=2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0除外)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0除外)相同的倍数。
六、教学反思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发现规律,把发现的规律与同学交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但是本节课以学生预习的基础,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少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直接算出答案,不需计算;有些学生无法真正懂得规律的应用,这就给我教学带来困难,解决困难就要不断学习。在乘法里两个因数同时发生变化的现象学生没有掌握,也不理解。对此要不断的探究学习,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