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39-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时代在呼唤,要求我们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权还给学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呢?现在我就个人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
激趣导学,着力自主。于漪老师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陈景润在高中学习时,他的老师在讲歌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时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这番话使陈景润产生了学好数学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心理的要求,课堂教学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寓教于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和创新探索,从而激发主体,主动参与。如在给学生教现代诗《雨说》时,我用钢琴曲《雨的印记》做背景音乐,由远而近,轻轻用曲中的雨点点击着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很快与诗中的情感吻合,产生共鸣。教学不同主题的文章最好使用不同背景的音乐或别开生面的开头,这样都可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有助于主题思想的理解。除此以外,还可有以游戏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才能很自然的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质疑问难,发展思维。疑是一切发展和创新的奠基石。学校要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于无处生疑,在平常的问句中发现不寻常的问题。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如教学《木兰诗》时,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木兰替父从军在军营里是怎么生活的,那时的状况可不像现在可以有独居室,这个问题当时就让我也一时无语,就跟学生约好下课一起去网上查找,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如此多次,他们的质疑能力也就逐渐提升。如果他们不善于质疑,那在遇到可质疑的地方,教师自己要不断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一个个悬念解开之后,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创新精神也养成了。善于启发学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并质疑的能力,激发求知欲,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自主自学,勤于实践。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自己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如何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有选择地阅读课外读物,这要靠老师的正确指导。网络的普及给阅读开阔视野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学生更要学会有选择的阅读,多给他们推荐一些合时的网站,指导他们摘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归类,精心编排。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阅读面才能开阔,视野才能宽广,语文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对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的突破都有很大帮助。今天的学生将来要走向社会,要进行交流,所以语言表达也需要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热烈讨论、训练朗读、组织演讲、办手抄报,参加各种活动,这实际也是一个全方位能力训练的过程,这些活动也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极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抓住契机,引导观察。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有“我心中的春天”命题作文,想到写景的同学,经过一番思索,大部分都避开了自然景色的描写,通过具体的记叙来表现抽象的春天。当时教室窗外正开满了梧桐花,我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他们寻觅春天,先看那些美丽的白色花、粉色花,再用鼻子去嗅,告诉学生这就是春天,接着又提问他们“春天在哪里?”学生立刻想到了很多的景物,看到的、嗅到的、听到的……学生一下子变的有话可说了,在他们流畅的描述中,我不失时机的要学生回家把白天的所见所闻写成随笔,从不同角度去感悟体会,当看到他们流畅清晰的表达自己眼中的春天时,我深深感到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变抽象为具体,同时也养成了创造性的观察能力。
联系生活,触发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少,对阅读材料中主人公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甚至他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经历,来体会阅读文中所抒发的人物情感。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出此时此刻文章主人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用自我的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学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对于结尾处杜小康找到所有的鸭子时,抱着鸭子哭了,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既然找到了鸭子为什么还哭,我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也历尽艰险做成功一件事,肯定会流泪,因为这是激动的,喜悦的泪,更是一种成功后的充满自豪的感动。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教学时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触发感悟,使他们积极参于、乐于探究、敢于动手,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而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必能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时代在呼唤,要求我们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权还给学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呢?现在我就个人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
激趣导学,着力自主。于漪老师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陈景润在高中学习时,他的老师在讲歌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时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这番话使陈景润产生了学好数学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心理的要求,课堂教学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寓教于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和创新探索,从而激发主体,主动参与。如在给学生教现代诗《雨说》时,我用钢琴曲《雨的印记》做背景音乐,由远而近,轻轻用曲中的雨点点击着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很快与诗中的情感吻合,产生共鸣。教学不同主题的文章最好使用不同背景的音乐或别开生面的开头,这样都可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有助于主题思想的理解。除此以外,还可有以游戏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才能很自然的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质疑问难,发展思维。疑是一切发展和创新的奠基石。学校要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于无处生疑,在平常的问句中发现不寻常的问题。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如教学《木兰诗》时,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木兰替父从军在军营里是怎么生活的,那时的状况可不像现在可以有独居室,这个问题当时就让我也一时无语,就跟学生约好下课一起去网上查找,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如此多次,他们的质疑能力也就逐渐提升。如果他们不善于质疑,那在遇到可质疑的地方,教师自己要不断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一个个悬念解开之后,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创新精神也养成了。善于启发学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并质疑的能力,激发求知欲,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自主自学,勤于实践。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自己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如何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有选择地阅读课外读物,这要靠老师的正确指导。网络的普及给阅读开阔视野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学生更要学会有选择的阅读,多给他们推荐一些合时的网站,指导他们摘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归类,精心编排。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阅读面才能开阔,视野才能宽广,语文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对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的突破都有很大帮助。今天的学生将来要走向社会,要进行交流,所以语言表达也需要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热烈讨论、训练朗读、组织演讲、办手抄报,参加各种活动,这实际也是一个全方位能力训练的过程,这些活动也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极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抓住契机,引导观察。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有“我心中的春天”命题作文,想到写景的同学,经过一番思索,大部分都避开了自然景色的描写,通过具体的记叙来表现抽象的春天。当时教室窗外正开满了梧桐花,我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他们寻觅春天,先看那些美丽的白色花、粉色花,再用鼻子去嗅,告诉学生这就是春天,接着又提问他们“春天在哪里?”学生立刻想到了很多的景物,看到的、嗅到的、听到的……学生一下子变的有话可说了,在他们流畅的描述中,我不失时机的要学生回家把白天的所见所闻写成随笔,从不同角度去感悟体会,当看到他们流畅清晰的表达自己眼中的春天时,我深深感到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变抽象为具体,同时也养成了创造性的观察能力。
联系生活,触发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少,对阅读材料中主人公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甚至他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经历,来体会阅读文中所抒发的人物情感。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出此时此刻文章主人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用自我的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学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对于结尾处杜小康找到所有的鸭子时,抱着鸭子哭了,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既然找到了鸭子为什么还哭,我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也历尽艰险做成功一件事,肯定会流泪,因为这是激动的,喜悦的泪,更是一种成功后的充满自豪的感动。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教学时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触发感悟,使他们积极参于、乐于探究、敢于动手,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而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必能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