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创新源于数学问题,问题是激发创新的诱因,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数学问题起于数学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没有情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 因此,如何运用“情境问题”是新课程理念下情境教学模式的起点,起着激发动机、引发思考、诱导提问的作用,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笔者以为,要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要求是生活化的、有价值的和开放与发散的.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激起学生创新意识的内驱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内驱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教学设计1:在新课《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频率的统计规律性,我们可以如此设置问题.
问题:你知道电脑键盘上哪个键最长?你知道这样设计的原因吗?
学生对计算机的键盘可谓十分熟悉,但从来就没有意识到按键的长短设置也有学问. 学生的情绪从惊讶到兴奋,在兴趣的驱动下转向自觉思索,这正是我们设计的目的之一.
对这一问题,一般会有学生回答“空格键最长,因为它是常用的”,那就“正中下怀”. 教师可以进一步问,常用到什么程度?将问题转化为研究随机事件A:“打一篇英文稿件要输入很多字符(含26个英文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等),任意输入文章中的一个字符,是空格”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亲自试验或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选择事先准备好的几篇英文文章,通过word下的“字数统计”功能,让学生观察空格数、字符数(计空格),然后指导他们计算空格键的使用频率,不但使学生认识了频率的统计规律,也明白了键盘大小的设计原因.
通过创设学生十分熟悉的计算机键盘这一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今后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源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教师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2: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课堂引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问题: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会选择物理的知识进行解决. 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 = l2a,l2G = l1b,两式相乘,得G2 = ab,即G =,而这个人的做法得出的结果为 . 以此产生问题:比较 和 的大小关系,此时,引出均值不等式 ≥ (a,b∈R+),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究完成.
三、开放和发散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时,除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起点外,还应具有生成空间,应是开放的、挑战的、新奇的,应具有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在复习《直线的方程》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类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设计3:直线 y = 3x + m与抛物线y = 2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 (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 例如:
① |AB| = 2;
② 若0为原点,∠AOB = 90°;
③ 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④ 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这是一个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涉及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样的情境预设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激活其创新思维,深化学生的知识.
凡是有成效的教学,都需要有与其目标相应的情境. 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它的功能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决不仅这几种,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的热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激起学生创新意识的内驱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内驱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教学设计1:在新课《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频率的统计规律性,我们可以如此设置问题.
问题:你知道电脑键盘上哪个键最长?你知道这样设计的原因吗?
学生对计算机的键盘可谓十分熟悉,但从来就没有意识到按键的长短设置也有学问. 学生的情绪从惊讶到兴奋,在兴趣的驱动下转向自觉思索,这正是我们设计的目的之一.
对这一问题,一般会有学生回答“空格键最长,因为它是常用的”,那就“正中下怀”. 教师可以进一步问,常用到什么程度?将问题转化为研究随机事件A:“打一篇英文稿件要输入很多字符(含26个英文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等),任意输入文章中的一个字符,是空格”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亲自试验或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选择事先准备好的几篇英文文章,通过word下的“字数统计”功能,让学生观察空格数、字符数(计空格),然后指导他们计算空格键的使用频率,不但使学生认识了频率的统计规律,也明白了键盘大小的设计原因.
通过创设学生十分熟悉的计算机键盘这一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今后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源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教师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2: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课堂引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问题: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会选择物理的知识进行解决. 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 = l2a,l2G = l1b,两式相乘,得G2 = ab,即G =,而这个人的做法得出的结果为 . 以此产生问题:比较 和 的大小关系,此时,引出均值不等式 ≥ (a,b∈R+),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究完成.
三、开放和发散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时,除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起点外,还应具有生成空间,应是开放的、挑战的、新奇的,应具有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在复习《直线的方程》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类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设计3:直线 y = 3x + m与抛物线y = 2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 (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 例如:
① |AB| = 2;
② 若0为原点,∠AOB = 90°;
③ 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④ 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这是一个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涉及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样的情境预设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激活其创新思维,深化学生的知识.
凡是有成效的教学,都需要有与其目标相应的情境. 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它的功能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决不仅这几种,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的热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