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祖舜:心若猛虎,细嗅蔷薇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甫进约好的茶室,先看见柴祖舜老先生的背影。身材瘦削,斜斜靠在高背椅的扶手上,其中一只颤抖的手拿着一根拐杖,始终与木地板敲击着发出笃笃声。一眼之下,很轻易地就能够判断出这位老人是帕金森患者。但走到他的身边,却会突然吃一惊:赢弱的身躯隐含着一种强大的能量,不知怎么会联想到他画的那些老虎;但那一双眼,丛林里的兔子般,微微有些警惕,但澄澈而濡湿,带着几分天真和悲悯……当时心念是,他要不就是一个很纯粹的人,要不就是经历过很多故事的人。随后的采访中,慢慢才知道他是二者的融合。
  这次和柴祖舜对话的情境也相当特别,帕金森症已让他无法清晰而流畅地表达自我意图,偏偏他的普通话也不准确,于是首次对一位中国人的采访启动了海外模式,由柴夫人充当翻译,逐字逐句将上海话转译成普通话。间中由于他情绪上的激动,采访中无数次被打断。但他常常举起那只一直颤抖的手,试图说明这手的神奇——只有画笔可以让这只手稳定。
  良师榜与大卫像
  在柴祖舜充满磨难的山河小岁月里,求学阶段是他少有的黄金时光。
  那时他是翩翩少年,风华正茂。16岁被刘海粟校长直接召入上海美专学习。当时他并不知道为他授课的老师们个个赫赫有名,日后在新中国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开始进入补习班,便是周锡宝教装饰画,王挺琦教水彩画,颜文樑教色彩,马承镰教素描。正式入學后,素描老师仍以马先生为主。他是西欧写实派,教学生从石膏写生入手,对柴祖舜要求非常严格,特别强调造型线条的准确性。到后来关良教他素描,关良注重形式美,经常鼓励他要传神精细。还鼓励他要“大面积用小笔,很复杂的部分用大笔”。
  他特别津津乐道这段时期画石膏大卫像的经历。
  柴祖舜说他是少数有幸画到法国带回来的原版大卫像、宙斯像、阿波罗等独像的人。
  这些独像都是由老师们从国外带回。
  其中大卫头像石膏是苏州美专校长颜文棵老师从法国带回来的,原版石膏像色呈淡米黄色,是当时最好的石膏巨型头像,为苏州美专独有。差一点在抗日时期陷入浩劫。当看到日本兵用枪打毁了不少石膏像,颜校长只得将大卫石膏像沉入苏州沧浪亭湖中,直到抗日胜利,才打捞上来。大卫像已在水中破损成一百多小块,据说是当时朱士杰老师悉心修补好的,后来才为各美校重新翻了六个大卫像,上海戏剧学院、中央美院、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华东艺专均是第一次新翻的。
  刘海粟校长自己也很珍惜,维纳斯像也是他从海外带回。在“文革”浩劫时,他还巧妙地留下了模具,“文革”后又可以得以重翻新生。
  柴祖舜也是以自己的石膏素描引起刘海粟校长的注意。刘海粟破格让他进入高阶班,可以直接进行人体速写。
  从此以后,他进入了另外一番艺术的广阔天地。
  1952年院系调整,学校动迁至无锡,改为华东艺专。素描改由孙文林、陆国英传授,陆老师后来又去苏联马克西莫夫专家学习班学习,回来又教他油画。当时一大批苏联画家的写实油画来学校展出,这使柴祖舜有机会能多次临摹、学习苏联写实派技法。之后因为崇拜苏天赐老师的油画,常到苏老师家求教,开始了解具有形式美的中国风格的意象油画。
  那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亲密,学生上门讨教是家常便饭。
  他的水彩画老师是陈志华、李剑晨;中国画是陈大羽、汪声远;他还常去副校长谢海燕先生家串门,求教写意花卉。
  现在想来,他特别感激在华东艺专为他打下的中西画均学的基础,其间还听了不少吴冠中的课。
  1956年柴祖舜毕业分配到上海戏剧学院当助教,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美术老师。
  刚好上戏新请了胡若思和兼课的谢稚柳、程十发,对他学中国画也是得益不浅。他当时是上戏里唯一中西画兼教的老师。
  快乐是在磨难上开出的花
  教美术时有不少机会带学生外出写生。为此到过长江黄河一带,远到敦煌、九寨沟、长白山、麦积山、玉龙雪山、黄龙、井冈山、黄冈山、泰山、华山、黄山、庐山甚至安源和四大佛山等地,海边远至花鸟岛,画了近百幅彩画写生。直到现在他还清晰记得有一次和杨祖述老师均穿破雨衣席地面对华山陵写生,引起不少外宾围观;还有一次,在黄洋界顶写生时遇大风,画具尽被吹下山,他冒险爬下黄洋界的悬崖取回画具……那是痛并快乐的记忆。
  但厄运很快就降临到这位青年教师的身上,那时他特别喜欢画人物,其中也包括领袖的肖像。他的油画《毛主席视察上海钢铁厂》突然受到“四人帮”在上海市委代理人的点名批判,1958年就被下放到了虹桥农村。
  有整整两年,他都肩负着拉板车步行20公里送蔬菜的繁重。起早贪黑中,眼望前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幸好,他手中有笔,还可以画。他给遇见到的工人、农民或者其他什么人画肖像,天天画,乐此不疲。直到连给人画画的资格也被剥夺。
  那时柴祖舜已经住在西瓜地的鸭棚里,不能给人画,他就给猪啊羊啊小鸡啊小鸭画。他想,画动物总归会政治正确了。现在回想那段非人岁月,他还可以笑着说自己如何在大雨冲坏鸭棚时死里逃生,还可以把表演艺术家赵丹当时饿极去抓羊的经历当趣事讲。
  1981年,柴祖舜很想编写泼彩无笔画技法书籍,因为受恩师刘海粟传授了从张大全部到他自己切身的经验。为此柴祖舜和儿子柴虹耀一起编写了《无笔画技法》(附图60幅),由海天出版社出版。但不幸责任编辑在北京车祸身亡,文稿及图全失,随后儿子柴虹耀也因脑疾病故。此事对他精神上打击极大。儿子出殡那日,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画好一幅撕一幅,撕完再画,画完再撕……他自己都忘记了有多久才从痛苦的阴影里最终走出来。
  之后他中断了编书,并致力于画虎,完成了百虎图。他说他现在每次生病,或者有烦闷忧伤时,一旦感觉心灵缺乏力量时,就画虎,一画虎他就会神奇地得到疗愈。再后来,也画佛像,有和画虎同等的效果。
  1989年,他恢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把一腔热情倾注在学生那里。他是学校里最平易近人的老师,是那种自己从不下厨,但是为了学生可以亲自下厨的那种老师,好多学生还记得他冷水煮面给某位同学吃的趣事。   但是这时他的身体开始频频出状况,儿子离世后带来的刺激让他中风,然后患上帕金森症,长久站立绘画让他的两个髌骨坏死。只是柴祖舜都认为苦难是让他成长的,只是为了让他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从具象、抽象、意象到心象
  回首看看柴祖舜的艺术创作之路,每一个节点都很清晰。从最早的中西同修到前苏式具象油画,再到水墨老虎和佛像,再到目前泥金纸上的复拓泼彩的心象画,每一个跨度都非常大。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相当懂得扬弃的艺术家,有智慧,也有勇气。
  当然他也承认,生涯里最重要的转折和恩师刘海粟有关系。
  1988年初他刚编著出版了《走兽画技法》一书,正巧见到刘海粟,他把新书拿出来请老校长校正。当时刘海粟看到书中新编入他早期创作的《啸虎》一画,十分高兴,说《啸虎》曾在民国26年出版于刘海粟国画第三集,现在是第二次在书中看到发表。刘海粟认为,虎是大自然之杰作,画虎更露虎威,是写真和传神之统。在画虎技法上,特别在用线上别具一格。刘海粟用线画虎纹,明显的特点是比较“方”,有别于张善子等画虎大家的画风(如图《双虎》《啸虎》《山君真相》)这样的用线形式扣虎性之威猛,是有机的统一。从造形的形式上又近似速写风格,写意中又有严谨的正确形象,这和刘海粟写真的西画功力是分不开的。画虎难画骨,刘老画虎重虎之筋骨结构,不重皮毛之细微之处,常以墨色渲染之,不画虎毛,形成黑白虚实的强烈对比。这些经验给了他强大的启示。
  1993年春,柴祖舜又出版《芥子园画谱新编·山水篇》,又再度与刘海粟重逢。当时有个别名画家直接反对《芥子园画谱》,但他认为《芥子园画谱》客观地影响了不少画家,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比较完整地总结了中国画技法,特别是山水篇,程式化有定的科学性、艺术性,于是着手新编,不料又一次得到老校长一个多小时的指点,柴祖舜受益匪浅。
  刘海粟和他分享了自己泼墨泼彩的经验:追求写真的色彩缤纷和层次厚实多变的效果,画法上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层层积染,和张大千的画法不同。张大千的夏山泼墨,追求飘逸虚渺,他是以黄山为师,追求自然多变深厚的层次。刘海粟的泼墨有时以碗盛墨汁直接泼倒在画纸上,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渲染,使墨色有深厚的效果,用色上也不局限薄色,而是厚薄相宜,层层积色,越是大幅泼彩画越是可以感到苍润浑厚的效果。自然由于反复积染在大幅生宣原作上也不免可以看到破损的程度,但经过托裱反而增加了画作不修饰的自然美,和领略画者的力度和气魄。
  这时候,国门开始打开,西方画展多次来沪,现代绘画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特别是受赵无极、朱德群画展以及美国现代派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作品的影响,年轻时写生、游览景象又时常萦绕心中,于是他开始了意象画创作。那时他常在画廊蹲点,摊开速写本一蹲就是一天。
  他在这段时期里,也遇见了他一生很重要的知己,亦父子亦师徒亦良友的俞建文,上世纪90年代最早的画廊主。俞建文把柴祖舜的作品归纳为“心生于天地之和,象显在圆融至美”的心象艺术,完全放弃了与其他艺术家的合作,专心为他构建心象艺术的思想理论系统,也正在筹备为柴祖舜建一座个人美术馆。俞建文认为,心象艺术的内涵有更广袤的内涵,与具象、抽象、意象相比,心象更具时空观,凸现个人与宇宙观的大融合。
  2006年起,柴祖舜首先采用泥金纸泼彩和生宣纸泼彩,后采用古代御用泥金笺及古清皮纸。工具上除毛笔外,加用硬笔和油画笔等甚至芦杆刮刀,水油结合、中西颜料混合。创作了大量金壁泼彩意象画,如《九天揽月》《母亲河》《三江原》《盛世荷花》《天地同攸五岳尊》《探月》《心潮》《竞春》等均为巨幅画作。
  一切从心出发,他追求自然、朦胧、模糊的艺术效果,真山真水中的云雾等虚幻景象,追求自然形象的多变和克服笔痕的过于生硬,这样的泼墨泼彩法,使近代中国画的新技法在实践中更趋于完美。
  所以在2008年上海刘海粟美术纪念征文中,柴祖舜发表了《泼墨重彩创新路》,同时《心象彩语》画集也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同付梓出版。
  时光跳跃到2016年时,柴祖舜已成为文化部推薦可以和西方艺术平等对话的艺术家前往柏林做交流。
  而从他最近的作品来看,柴祖舜又在悄悄做新的探索。心若猛虎,细嗅蔷薇。他完全不介意这么做。
  (编辑/董萍)
其他文献
说到女性与收藏的关系,如果细细品味历史,再细细打量现实,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以翻看的内容。随着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崛起,女性拥有了决定财富走向和文化品位的自主性,这就使得女性介入原来被男性独占的收藏领域成为可能。于是,在不断壮大的收藏队伍中,越来越多的女性藏家开始“独步天下”。她们不再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女性以其独特的审美品位,让收藏界增添了别样的美。  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影响  最适合用来描述女性藏
期刊
从没有想过有一天,“国宝”一词会歧义大过本意。应该感谢《国家宝藏》综艺节目的热播,让普罗大众关注到文博领域,关注到博物馆这一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之后的国家公器。博物馆的出现代表昔日王宫贵族的私有财产现在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  但是就因为春晚特别安排的一个“国宝回家”环节,才让大家重新思考起何为“国宝”的标准。  “国宝”通常认为是国家的宝物,具有国家的属性,有物品与非物品两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宝
期刊
身着华衣,脚踩高跟鞋,她自信而优雅地步人贵宾席。镜头一转,座无虚席的瓷器市场拍卖现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拍卖师口中的数字在不断攀升,从18万元到58万元,最后价格定在61万元落槌,手持8203号的一位女士竞得屏幕上的乾隆窑变釉双耳瓶,得益于此前深入的研究与考证,她自信而坚定,此番的出手志在必得,并早已将此瓶视为囊中之物。这位以“小女子”自称的女藏家是英国BBC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一个故事的
期刊
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导师  《收藏·拍卖》:如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女性藏家群体的形成和演变?  冯原:从性别的社会制度与权力关系的历史来看,如果有女性收藏家这样一个群体,那也是现代社会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出来的。在前现代社会,女性尚无可能离开男性而单独支配财富与文化,这一点东西方都概莫能外。从收藏的原本意义来看,占有或收藏有价值的东西的历史可能很
期刊
《收藏·拍卖》:从华辰拍卖的实际状况看,是否存在日益崛起的女性藏家群体?  李欣:在我们的客户中,女性收藏家很少,占整个藏家群体的2%-3%。原因很简单,社会发展还是以男性为主流,事业有成的人群也以男性为主。当然,在原来几乎没有女性藏家的市场里,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经济收入的提升,慢慢开始有一些女性关注文化和艺术品收藏。很大一部分女性群体,是从艺术行业从业者转变为藏家。  《收藏·拍卖》:在你看
期刊
说到女性藏家这个话题,红尘脱口而出就说到李清照,应该是有史可载的女性藏家第一人,不仅收藏,而且还发展出金石学这样一独立的学科。红尘说,李清照的生活方式里集中了中国文人的四大雅趣——诗词、品书、临帖、玩器,女性藏家就应该以此作为一种理想生活的范本。  红尘认为她的收藏是很有选择性的,而且确实带着女性的特点。大多数女性都很热爱生活,出于对生活的关注,她希望自己的每一件藏品都与生活相关,最好是就可以在日
期刊
三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独立策展人,资深藏家  《收藏·拍卖》:请你从自身经历出发,谈谈如何认识女性藏家这个群体?  张委:女性藏家的影响是家族性的,因为女性的身份可以是家庭的女主人、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她是主导着一个家庭审美判断的灵魂人物,所以她的收藏的品位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审美品位及鉴赏能力。而男性藏家偏向理性,更注重的是藏品的价值性及其回报。就我个人而言,进入艺术品收藏是源于
期刊
在当今全球的艺术市场,有这样一群叱咤风云的女人,她们在拍场上对高端艺术品展开激烈争夺,或以个人强大的社交能力推动当代艺术馆藏事业的发展,引领着全球艺术潮流的走向。盘点当下,以全球视角观察那些著名的女性藏家如何玩转艺术。  玛雅莎公主(Sheikha AI Mayassa AI Thani)肩負小国的艺术大国梦  玛雅莎是卡塔尔国王之女,尽管这位公主是一位年轻的80后,但她却是卡塔尔王室收藏的主脑。
期刊
从收藏老物件,到变身为当代艺术的资助人。子静,一位具有前卫目光和思想的现代女性。与许多藏家相比,她收藏,却不仅仅局限于藏,而是因藏往前迈得更前,以推广艺术资助为己任,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推波助澜。  收藏,始于感性的触动  登上楼高14层的广东时代美术馆,极具现代气息的玻璃幕墙与极简的室内设计让人瞬间置身于当代艺术的摩登氛围中。美术馆的一隅是子静的办公室,内里的陈设却呈现着另一番的韵味,中式风格的
期刊
何俊华,这位因忙碌而消瘦,却目光锐利的画家,骨子里该是个不认输的人。40多年的从艺生涯,有过许许多多外人看起来令人羡慕的机会,他却选择放弃,宁愿做一个艺术路上的苦行僧,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今,从岭南画派走出来的他,早已摆脱了早年师承的路数,而朝着自己个性山水在当代视野中自由奔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艺术之路很长,无须急于求成,无须和别人攀比,只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和对艺术的无限向往,艺术的胜利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