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符力是一个典型的纯正的抒情诗人,他的特别在于他将海南島的清新湿润气息带进了诗歌,当然也有一些忧伤。一个经常被遗忘的岛屿上的诗歌,呈现出的特殊优雅面貌,无疑会让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在这里,李少君首先肯定符力诗歌的抒情特质;其次,指出其诗歌写作带有地域性特点,从而凸显出了他个人化的诗歌面貌。
   早在新诗发轫之初,于赓虞就指出:“诗歌的灵魂是情绪——是人生和宇宙中间所融化成的一种浑然之情绪表现。……诗歌最紧要的质素是这样情绪的表现,而非思想的叙述。”从某种意义上看,符力的诗歌也常常表现为一种情绪。除了少量略显激越的诗篇之外,他往往从生命的简洁跃动中发掘出那些在内心中隐隐流动的水澜,将它们悄然注入诗中,从而让诗歌有了流动的活力。如作品《后沟之夜》《槐花香》《每棵树都有自己的难言之痛》等都是如此。当然,诗人的这种情绪不是显豁的,它被诗人隐藏在了描述的语言中。宋人魏泰说“情贵隐”,有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诗人内心的隐秘情绪决定了诗歌写作必须如此。
   明清之际的学者黄宗羲曾说:“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其所谓“情至”是说内心因被激发而情感来临了,“情不至”则指内心的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从而也就无从流露。此所谓“情不至”有点类似于理论家常说的“无病呻吟”。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如此,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因素是诗人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而是硬着头皮进行创作。前文李少君的评论指出符力的特别在于“他将海南岛的清新湿润气息带进了诗歌”,实际上是已经指出了其诗歌抒情性的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他的许多诗歌摹写的都是海南这一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行为事理。这一点当然与符力本人是海南本土人有关。故而其抒写带有故乡性的内心体验,从情感上而言,大致不会有多少偏差。因此,在符力的诗歌中我们所见到的透露海南气息的作品,往往都是因感至而情深。如其《过谭昌村》《地坡岭听雨》等都是此类成功的诗篇。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兴”(《文心雕龙·诠赋》),又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可见,在抒情的文学中,外物有着迎意引心的重要作用。细读符力诗歌的人还会发现,符力对于“物学”有着一种独特的偏好。他的诗歌中总是充斥着大量对物的书写。符力一方面通过物在诗中的“生长”与“伸展”,抵达情的所在,另一方面也通过对“事物”的倾心表达建立起了个人写作的一种指向。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学”乃是其诗歌成功的一个内在秘密。植物书写是符力诗歌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符力对于植物的迷醉在于他并非通过植物的“穿行”来“体物”,而主要是通过它们来营造一种抒情的氛围或以之作为抒情的载体。所以在符力的诗歌中,我们很少看到他有对植物进行的纯客观描写,即使有,也往往是将对物的赋咏融入抒情之中。如其《槐花香》一诗中写到的“槐花”,《平原上的黄昏》一诗的第三节中罗列的十四种植物。符力的主要目的是以之来渲染人的情绪,但这些植物又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与平原和黄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与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内在关联。符力的确偏爱将植物付诸诗歌,这说明他是热爱生活的,热爱大自然及其所容纳的各种生命的,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总是将这一点在诗歌中体现出来。当然,作为一个在海南本土生长的诗人,符力对于海南植物的找寻与入诗也许还有更深刻的意义。他一直在海岛上虔诚拜写的那些植物,它们本身或许也是作为灵魂的一种所在。
   其实,从某个角度看,我更青睐他对于那些普遍性“事物”的着迷叙述。他总是将这些体味深深地嵌入诗歌中,对这些“事物”进行着或狂欢或哀歌式或低沉或高昂的纠察与细读,让它们在素朴的出场中有了召回某些“通向未知”的可能性。在《书坊小记》中,他惘然而又喜悦地叙述:“已是大寒之日,沿着那些纷繁又细小的路子/一些事物早已逃离,一些事物/正秘密归来”。而值得指出的是,诗人这些在诗歌中“特立独秀”的句子大都处于诗歌的开头、结尾部分,即使少数不在这两个位置的句子,也都处于诗歌中间非常显要的位置。这说明诗人是有意安置这些诗句的写作的。从写作学的角度讲,这并非一种偶然,他昭示着诗人通过对某种技巧(或方式)的运用建立起了个人写作的一种向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赵目珍,青年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建设北路32号B栋》,简简单单,一个模糊的地址成为了这篇小说的标题。我们可以想象,这大概是小说女主人公L居住的那间破败逼仄的屋子。一座城市经纬错落,在不同的时代,它都可以被不同形式的符号覆盖得严严实实——不论是红底白字的横幅、大字报上的标语、略带土气的招商宣传词、还是色彩鲜亮引人遐思的内衣广告,都足以形成一种更生动更直接的印象刺激。但在喀秋莎的这篇小说中——这个奇特的笔名令我同时联想到少女和火箭
期刊
《十五岁的星空》是袁晓君创作的国内第一部描写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治愈系小说。叙述了两位因家庭原因而心灵受伤的少男少女方雷、韩西汐,在面对同学、老师、考试、友谊等问题时做出的种种扭曲性抗争行为,最后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走出心理阴影,共同成长的故事。从而给每一位曾经受过创伤的少男少女指出了一个光明出口:珍惜生命,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整部小说笔触细腻,手法明快,显得轻松温暖。  作为一个国家二
期刊
陌生的孔子  一、夺命司寇  孔子五十一岁出仕,升至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从字面上理解,寇,乃盗寇,司寇也仅仅是“管贼的”。但鲁定公时代的分工没那么细密,大司寇还兼有“国安委”“中组部”等部委的相应职能,这个印把子攥在手里是有点沉甸甸的。据明代《张楷孔子圣迹图》夹注,孔子在大宰位上三个月,“化行周道,仁及草莱”,用周天子的教化、仁义灌沃民生,致曲阜地界“道不拾遗”,社会秩序是“一片大好”。
期刊
当我坐在了飞机靠窗的位子,才明白,这是上天要我看清天山。  忘了是哪位作家朋友说的,你若是去伊犁,最好从空中看天山,看天山的骨骼如何贯穿浩瀚的大地。我未见到天山,却已被他的语言击了一下。待我真的从鹰的角度看的时候,我的呼吸有些紧,不是气压的原因,而是天山的硬朗,那种似乎从未感受过的自然的伟力,让我瞠目。此时语言是苍白的,我只能贪婪地按着快门。  昨晨启程,自江南的豪雨飞越到大西北的干燥空气里,经停
期刊
内容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而小说这种文体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本文旨在从一些明清代表性小说中撷取关于儿童启蒙教育的例子,进而映射到当时社会实情、具体分析当时儿童启蒙教育的内容、方式、特点,为现今的国学启蒙教育提供经验。   关键词:蒙学 童蒙 明清小说   目前可见最早的关于“蒙学”的论述源于《周易·蒙卦》,“蒙学”在古代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在今天,广义的蒙学指儿童
期刊
一次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迁徙开始了,有关周人先祖的这次移都,古代记载的书很多,尽管大多缺乏有关路线方面的具体记述,人员规模也语焉不详,但其悲壮艰巨的程度,当不亚于晋室东渡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相比《史记》《通志》《资治通鉴》等书有选择性的记述,《吴越春秋》的解读应该更为完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再说这书是南方人自己写的,读起来也可能更为亲切一些。其吴太伯传第一记云:“古公但甫修公刘后
期刊
川网队长谢君嗣说,他心里急呀,他的主力队员余阿根老婆亡故已三年,按海岛风俗,满三年可以再娶,可他一连给阿根介绍了三个对象就是不成,不是人家嫌阿根家徒四壁,就是说他有三个男孩像三只雏燕啾声张嘴,有一户女方的父母还说,有女不嫁海岛郎,怕渡船颠覆淹死人。阿根呢,像姑娘一样腼腆,又不肯主动出击。  最近嘛,阿根的表现更糟,不是将川网队的账给算错了,就是在卖货时与顾客争执了,面红耳赤的;海岛川网人夜间捕鲻鱼
期刊
方向明在《记忆里的死亡》末尾这样写道:“回到老家,餐桌上常会有村里谁又‘走了’的消息。管治保的‘老牌’,后排老屋的‘老顽固’,打篮球的‘草鞋袜’,或生病,或经不住大的变故,走了。生命因为各种原因而谢幕。”作者叙述的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逝去,令我想到的是更为宏阔的,你原本熟悉但日渐陌生的,并最终离你远去的带着生命体温及记忆的人、事、物的离去,这个更宏阔的背景,也就是乡土,也是作者在《村事五章》中以残
期刊
拉法尔·沃雅切克(Rafal Wojaczek, 1945-1971),活跃于20世纪中期的波兰诗人,生于米科洛夫,早年在克拉科夫短暂学习,不久即移居弗罗茨瓦夫,在那里干过多种工作。他长期酗酒,在医院度过了好一段时间,1971年5月11日因故跳窗自杀,年仅26岁。他生前写诗不到190首,只出版过几卷小册子(其中有些是以女性笔名出版的):《季节》(1969)、《不存在的东西》(1972)、《未完成的
期刊
潘向黎在上海生活多年,又有品鉴物质之美的天赋和能力,对于都市经验自然少不了一番体验与领悟。她此前的小说如《白水青菜》《穿心莲》《轻触微温》等一展当下都市的众生像,让人得以窥见那些孤獨寂寞又不乏挣扎努力的都市人的心灵真实。他们朝九晚五,行色匆匆,渴望能秉持一方情感取暖,如溺水之人紧抱浮木。   在《荷花姜》中,潘向黎再次展现了她作为都市“猎手”的敏锐和精准。她观察并呈现着都市人的生活一角,精确地还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