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输入与输出问题。首先从二语习得理论的角度探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包括其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高效输入与输出的影响因素:包括输入内容及输出形式的调整、对互动过程的关注。
关键词:阅读教学;输入;输出;互动过程
一、输入与输出理论
(一)输入假说
语言输入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Krashen(1985)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设”,用“i+1”可理解输入阐释了语言习得中的最佳输入模式,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稍微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这一假说强调了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前提。
(二)输出假说
继Krashen的输入假说之后,Swain(1985)首先提出“语言输出假说”。认为语言输入更多的只关注到了语言信息意义上的理解,语言输出迫使语言学习者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只有语言输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语言习得是一个从输入到产出的过程。对于正在学习母语的儿童而言,整个习得过程都是自然发生,而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则更多指向学习者从教师或者教材中接收到的目的语中获取的可被自身理解的“有效输入”与“有效输出”。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端与另一端,二者以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作用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输入是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出是输入内化后的体现,二者共同作用于整个语言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缺一不可。
二、阅读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
(一)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输入
1.典型性输入课程
语言输入本身是一个学习者有意识地从教师或教材等学习资料中接收到语言信息的环节,阅读教学作为一门以阅读活动为导向,以培养、提升学习者的阅读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语言技能教学,其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都是围绕对书面的语言信息进行输入-理解而展开,是一门典型的输入性课程。
2.存在的问题
阅读活动的本质是对语言的书面形式进行理解与加工的过程,教材呈现的课文决定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主要的语言输入。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个人言语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输入存在的问题往往也来自于这两个方面。
(1)阅读教材
课堂阅读教学中,学习者在课堂上得以接收到的语言输入大部分来自于教材。教材随着学科各种理论的发展不断优化完善,但有许多教材编排不完善,并没有真正达到利教利学。
(2)教师语言
除了接收来自于阅读教材的语言材料外,教师个人言语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也是有着重要影响的,这其中包括教师的有声语言与无声的肢体语言。但许多教师,尤其新手教师容易忽略或者很难合理的把握这一点。
(二)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输出
阅读教学作为语言技能教学的课程之一,和其他语言课程一样,除了语言输入之外,也必然是存在语言输出的。
1.非典型性语言输出
阅读常被定义为与听力课程相同的,区别于口语及写作的输入性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语言输入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所耗时长较大。其次,阅读过程本身,语言知识的输入内化过程多于表达输出过程。语言输出同样存在于阅读教学中,只是其表现方式往往是一种非典型性的输出。
2.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课程,旨在培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性输出”是汉语阅读教学区别于其他语言课程的输出方式,而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主要是语言输出形式单一。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输出主要依靠课文后的练习题来检测,而练习题的设置往往是一问一答型、选择题型、少量主观型题型等,整个教学过程的语言输出基本在“提问——回答”的模式之下进行,从而导致语言输出形式较单一,且多为“问答句”。
三、阅读教学中的高效输入和输出
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就应宏观上整体把握整个过程,微观上注重每一环节的教学效應,才能够达到有效、高效的教学。主要表现为从输入输出内容及形式的调整以及对二者之间“互动“这一过程的关注。
(一)输入输出策略的调整
1.输入内容科学化
“读什么”是整个阅读教学的核心,因此,阅读教材的科学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的排版,理论的选择借鉴、话题的设置、词汇的安排、练习的设置都需要科学化。
2.输出形式多样化
母语者在遇到输出问题时,一般能灵活采取调整的策略,使对方明白。但第二语言学习者因为自身词汇、句式、话题能力等的局限,往往在表述时会倾向于采用简单的表述。其次,由于阅读教学的语言输出常表现为学生对课后练习的回答,如果练习题的设置没有兼顾文章内容本身与相关的日常交际,那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输出就容易陷入在单一的“提问—问答”这样的输出形式。因此,教师应在提问、疏通文章时有意识的注重引导学生注重语言输出形式的多样化。
(二)对互动过程的关注
Michael Long(1981)提出了“互动假设”,认为要充分理解和认识语言输入的本质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仅仅考察单向的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应该高度关注母语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阅读课作为一门典型的输入性课程,语言输出相对较少,并且形式受限较为单一。如果教师能够对互动过程给予关注,在师生提问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恰当的使用策略有利于学生的有效输入以及之后的语言输出。
1.及时反馈
在互动过程中,对于学生存在疑问之处,教师应及时反馈,帮助实现学生理解,积极肯定学生的表述。对于表述错误或不恰当的情况,及时恰当的给与纠正。
2.语言策略调整
在教师使用个人言语进行讲解或者提问时,尽量丰富自身语言表达的形式,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语言使用的策略,比如重复、替换这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理解情况,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还能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刺激学生在语言输出时对语言形式地注意。
3.引导学生真实交际
打破阅读课本身的受限,在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真实交际,大胆表达,使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够真实作用于日常生活,达到真正的有效输入,并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论
阅读教学中,输入输出策略形式的调整对有效输入输出、甚至高效输入输出具有积极意义。一堂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更应取决于对互动过程的关注,这里的互动应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把握阅读活动本身的同时,从互动过程培养优化语言输出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郑艳萍,牛跃辉.输入、互动、输出假说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2):87-88.
[6]蒋敏.输入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加工模式对阅读教学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3,(08):28-29.
作者简介:马丽(1992.11——),女,彝族,四川西昌,硕士(在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对外汉语方向
关键词:阅读教学;输入;输出;互动过程
一、输入与输出理论
(一)输入假说
语言输入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Krashen(1985)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设”,用“i+1”可理解输入阐释了语言习得中的最佳输入模式,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稍微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这一假说强调了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前提。
(二)输出假说
继Krashen的输入假说之后,Swain(1985)首先提出“语言输出假说”。认为语言输入更多的只关注到了语言信息意义上的理解,语言输出迫使语言学习者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只有语言输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语言习得是一个从输入到产出的过程。对于正在学习母语的儿童而言,整个习得过程都是自然发生,而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则更多指向学习者从教师或者教材中接收到的目的语中获取的可被自身理解的“有效输入”与“有效输出”。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端与另一端,二者以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作用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输入是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出是输入内化后的体现,二者共同作用于整个语言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缺一不可。
二、阅读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
(一)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输入
1.典型性输入课程
语言输入本身是一个学习者有意识地从教师或教材等学习资料中接收到语言信息的环节,阅读教学作为一门以阅读活动为导向,以培养、提升学习者的阅读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语言技能教学,其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都是围绕对书面的语言信息进行输入-理解而展开,是一门典型的输入性课程。
2.存在的问题
阅读活动的本质是对语言的书面形式进行理解与加工的过程,教材呈现的课文决定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主要的语言输入。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个人言语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输入存在的问题往往也来自于这两个方面。
(1)阅读教材
课堂阅读教学中,学习者在课堂上得以接收到的语言输入大部分来自于教材。教材随着学科各种理论的发展不断优化完善,但有许多教材编排不完善,并没有真正达到利教利学。
(2)教师语言
除了接收来自于阅读教材的语言材料外,教师个人言语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也是有着重要影响的,这其中包括教师的有声语言与无声的肢体语言。但许多教师,尤其新手教师容易忽略或者很难合理的把握这一点。
(二)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输出
阅读教学作为语言技能教学的课程之一,和其他语言课程一样,除了语言输入之外,也必然是存在语言输出的。
1.非典型性语言输出
阅读常被定义为与听力课程相同的,区别于口语及写作的输入性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语言输入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所耗时长较大。其次,阅读过程本身,语言知识的输入内化过程多于表达输出过程。语言输出同样存在于阅读教学中,只是其表现方式往往是一种非典型性的输出。
2.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课程,旨在培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性输出”是汉语阅读教学区别于其他语言课程的输出方式,而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主要是语言输出形式单一。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输出主要依靠课文后的练习题来检测,而练习题的设置往往是一问一答型、选择题型、少量主观型题型等,整个教学过程的语言输出基本在“提问——回答”的模式之下进行,从而导致语言输出形式较单一,且多为“问答句”。
三、阅读教学中的高效输入和输出
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就应宏观上整体把握整个过程,微观上注重每一环节的教学效應,才能够达到有效、高效的教学。主要表现为从输入输出内容及形式的调整以及对二者之间“互动“这一过程的关注。
(一)输入输出策略的调整
1.输入内容科学化
“读什么”是整个阅读教学的核心,因此,阅读教材的科学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的排版,理论的选择借鉴、话题的设置、词汇的安排、练习的设置都需要科学化。
2.输出形式多样化
母语者在遇到输出问题时,一般能灵活采取调整的策略,使对方明白。但第二语言学习者因为自身词汇、句式、话题能力等的局限,往往在表述时会倾向于采用简单的表述。其次,由于阅读教学的语言输出常表现为学生对课后练习的回答,如果练习题的设置没有兼顾文章内容本身与相关的日常交际,那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输出就容易陷入在单一的“提问—问答”这样的输出形式。因此,教师应在提问、疏通文章时有意识的注重引导学生注重语言输出形式的多样化。
(二)对互动过程的关注
Michael Long(1981)提出了“互动假设”,认为要充分理解和认识语言输入的本质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仅仅考察单向的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应该高度关注母语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阅读课作为一门典型的输入性课程,语言输出相对较少,并且形式受限较为单一。如果教师能够对互动过程给予关注,在师生提问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恰当的使用策略有利于学生的有效输入以及之后的语言输出。
1.及时反馈
在互动过程中,对于学生存在疑问之处,教师应及时反馈,帮助实现学生理解,积极肯定学生的表述。对于表述错误或不恰当的情况,及时恰当的给与纠正。
2.语言策略调整
在教师使用个人言语进行讲解或者提问时,尽量丰富自身语言表达的形式,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语言使用的策略,比如重复、替换这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理解情况,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还能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刺激学生在语言输出时对语言形式地注意。
3.引导学生真实交际
打破阅读课本身的受限,在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真实交际,大胆表达,使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够真实作用于日常生活,达到真正的有效输入,并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论
阅读教学中,输入输出策略形式的调整对有效输入输出、甚至高效输入输出具有积极意义。一堂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更应取决于对互动过程的关注,这里的互动应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把握阅读活动本身的同时,从互动过程培养优化语言输出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郑艳萍,牛跃辉.输入、互动、输出假说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2):87-88.
[6]蒋敏.输入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加工模式对阅读教学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3,(08):28-29.
作者简介:马丽(1992.11——),女,彝族,四川西昌,硕士(在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对外汉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