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orce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务必狠抓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但高职教育同时兼具高等教育属性,且不论何种类型的教育,始终以育人为旨归,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才是教育要义所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自身历史、现实实际,探索形成了“知行文化”,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强化学院内涵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知行文化”的凝练形成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学说为基础,紧扣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融入学院办学所在地——重庆市涪陵区与“知行合一”学说的历史文脉渊源,对照学院由三所中职学校合并的办学历史以及办学的现实情况、未来展望,探索确立了以“知行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倡导“知”与“行”要相一致的文化观念,提倡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学习与实践的统一,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过硬动手能力,既有知识文化修养、又有高尚道德行为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将“知行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纲,为学院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方向和基调,也体现了学院培养人才的愿景。
  体现“姓高名职”。学院宏观定位和微观设计均富有职业教育浓厚的职业性、应用性色彩,直接决定了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点。但高职院校同时也具有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化四项重要职能。“知行文化”一方面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对于技术技能培养的突出要求;另一方面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思想、唤醒人格、浸润心灵,营造出大学作为精神家园的浓厚人文氛围,体现出高等教育普遍具有的一种超越世俗性的理想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的思想精华,至今对于我们仍具有借鉴指导意义。以“知行文化”为学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既是对这一重要思想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知行文化”带来传承传统文化的共振效应,师生在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涵养中不断汲取进取的力量。
  融合现代文化。学院在“知行文化”中又融入诸多现代理念,并结合现代语境,倡导符合现代思想观念和现实需要的认识及行为,强调“知行合一”的时代性。同时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在“知行合一”的大范畴中引入企业的文化、制度、理念等,培养学生“职业人”的意识,使“知行文化”融入了现代气息。
  “知行文化”育人的体现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隐沉淀的深层内涵,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主要的显性载体和存在基础,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规范体系,也是院校正常运转、科学运行的准则和保证,而行为文化则是校园文化具体可感的综合反映。四个部分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知行文化”是学院的核心文化理念,也是全院师生员工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实践。
  精神文化方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高层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和灵魂,包括集中反映学院个性、追求的校训以及校风、办学定位等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是被全院师生认同的共同愿景。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知行文化”的统领下,以“厚德、博学、强技、创新”为校训,从思想层面强调道德认识、敏学求知,从实践层面强调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既体现出“知行文化”的内涵,也彰显了高职教育“姓高名职”的特殊定位,将大学的理想精神和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学院着力突出高等性、保持职业性、体现区域性,把“能力为本,就业为先,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理念。能力是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积累和动手操作水平等,这些能力在没有进入实践环节时都属于“知”的范畴,就业是要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实践中予以检验,属于“行”的范畴,“知行合一”强调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的要求紧扣对应,由此培养的人才必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物质文化方面。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显性表达。学院科学规划,在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建设方面着力弘扬优秀文化,以雕塑、文化廊亭、标语、展板等为载体充分体现“知行文化”,传承优秀精神理念,使师生在教学、生活、休闲的场所随处感知校园文化,提升思想认识,实现文化自觉。比如,学院花园廊亭处刻有“仁义礼智信、爱忠文慧诚”及对应的箴言名句,儒家传统的价值体系在这里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认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规范。再如,学院标志性雕塑——三个指向同一圆心的雕塑立柱上刻有“求真、求实、求是” “创新、创业、创造”“思索、思进、思源”,从三个递进的层次对“知行文化”做出了注解:首先是从意识层面要有思考和认识,进而以实际行动求索拼搏,从而创造出一番业绩。 以“知”指导“行”,以“行”促进“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和完满。
  制度文化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文化,校园文化也将单薄而乏力许多。高职院校具有办学条件的特殊性,如实训场所多、实践操作多,诸多操作、管理的环节和细节不仅影响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效,甚至还关乎师生在职场环境、学习空间中的安全,尤其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在制度的轨道内提高学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水平。学院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涉及教学、师资、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系列规章制度,引入了具有企业特色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各项工作,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了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探索和实践“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专业教育强化技能、人文教育提升素质”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施辅导员“十个一”制度,在学生中开展“三自”教育,加强学生的文明行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制度是有形的文字条文,深化了师生对教育、教学、管理的认识,使其明确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在这些制度的约束下,师生逐步将制度要求转化成自觉行为,使“知”和“行”达到了高度统一。   行为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实际行动中实践和体现的校园文化,突出表现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状态、行动等。从某种角度而言,行为文化可视为整体校园文化的印证和检验,既是师生接受校园文化涵养的外化显现,也是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深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发挥教师以身示范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学院将“知行文化”渗透到全院师生行为文化架构的过程中。教师方面,坚持“教师是支撑学院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的观念,以政治学习、表彰奖励、培训等方式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要求教师在拥有高知识、高技能的同时,更要身正为范、潜心育人,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学生方面,学院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做”一体化,把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相结合,使其“知行合一”。在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通过搭建学生文化活动平台、构建职场文化氛围等方式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引导力,使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提升学院办学品位的同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着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促使师生将其内化外显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此外,对于其他管理、服务人员,学院采取政治理论学习等方式提升其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强调全员育人,使其在“知行文化”的熏陶下履职尽责。
  “知行文化”育人取得的成效
  学院探索实践“知行文化”育人,培育了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师资队伍水平。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55项,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4项,市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1项,学生在评优评先和竞赛活动获奖524人次,毕业生双证率保持在95%以上,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基本理论、过硬的职业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学院通过师德塑造、培训达标、硕博提升、教授培育、教研互动、双师锻造等形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成为学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的坚实支撑,也不断增强了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近三年,我院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项,承担科研项目171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干部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等各种短期培训累计98341人次。学院办学得到社会认可,通过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成为重庆市示范性高职院校;获得了全国平安和谐校园、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平安校园、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教育功勋特色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在特定场所、面向特定人群的一种文化现象,积淀着历史,反映着现状,也承载着祈盼,以软实力的形态为高职院校传承延续、创新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持。高职院校既要从大处着眼,确立核心文化理念去统揽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也要从局部入手,构建具有文化内涵、回应时代呼唤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全方位、多维度地着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格调。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知识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学院将在办学的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吕丹
其他文献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有集中学生注意力、带入情境和铺垫知识的作用,导入环节对课堂的成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译林新版《英语》story time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出发,围绕“情”“趣”“动”,设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活动,做到以情激趣、以趣带动、以动促学,让导入环节既有情境性、趣味性,又有启发性。本文将从“情”“趣”“动”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导入艺术对story time教学
主持人语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秉承“夫唯大雅,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扎实践行“把孩子放在正中央”的办学主张,打造“阅读与运动”两大特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蓝青学子。自成立以来,一直扎实践行“儿童立场”,从管理、课程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了一套“儿童成长支持体系”。管理方面,蓝青小学实施固化的原子思维与开放的量子思维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课程方面,蓝青小学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培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学中的典范性著作,它们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所载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历久而弥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诵读国学经典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民的文学和文化素养都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记诵下来的国学经典,会融入生命中,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格局
一、数据发现:一模一样的试题考不好  2014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卷第3题: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___________,并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  A. 核安全峰会B. G20峰会  C. 上合组织峰会D. 东亚峰会  这是一道时事题,属于送分题。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当年提供的《温州市初中学生时事政治学习
宋安帅  1982年9月出生,200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数学系。历城二中青年骨干教师,奥赛班数学任课教师,优秀班主任。高考成绩显著。  自画像  爱数学、爱武侠、爱学生、爱教育,  以快乐教育为信条,  感悟教师生涯的神性与使命。  各位读者可还记得自己的数学老师,可是拿着超大号的三角板在黑板上画着延长线的白发老学究形象?今天笔者想为各位“安利”一位幽默风趣、意气风发,热爱武侠的数学教师,这位老师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这是党在新时代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新思路。我们要站在十九大报告的全局上去领会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价值。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社会尊师重教的倡导,使教师既要成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
【摘 要】教育惩戒的难点在于惩戒失当与惩戒效果不佳。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常怀仁爱之心;教师提升人格魅力,避免情绪不合理宣泄;教师自觉学习心理学知识;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到“因材施惩”;家、校、社通力合作,使惩戒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 教育惩戒 惩戒失当 惩戒效果不佳  教育惩戒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
【摘 要】看丁卫军老师《台阶》教学课例,可以发现丁老师对统编教材教学策略的理解和尝试。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应更多凭借教材助学系统,同时教师也应发挥能动性,适当整合,合理发挥,从而落实编者意图,达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统编教材 助学系统 教学策略  以丁卫军老师一节教学课《台阶》为例,来研讨“简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不过也未不可。《台阶》教学是丁卫军老师的经典课例。
教研系统的职能与作用  《中国教师》:缪主任,您好!作为一名省级教研室主任,您认为教研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缪水娟:我国的教研队伍一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概括而言,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建阶段,教研工作在我国课程教材建设、恢复教学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大教研员扎实地完成了宣讲备课、编积资料的基础性工作,确保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质量。20
道德能力是一种实践精神,它有着做、实践、行动的特质,需要道德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精神品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试种一粒籽”是教育部统编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秉承“动脑筋,追求创造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