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原意为建筑业中的“脚手架”,“支架”这一术语最早是由Wood,Bruner and Ross(1976)用比喻的方式运用于教学理论当中。最终,美国教育家Bruner根据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支架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有以下三个意义:
一、改变了学生的写作态度
通过“书面谈话”式的“支架教学”,学生把写作当做了一个发现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帮助,消除了他们的焦虑情绪,使他们不再认为教师只是来挑错的,教师成了他们真诚的读者。为了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写作思路,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选择词汇和句式,注意有效的链接,学生承担起了一个作者应尽的职责。
二、改进了“教”与“学”的方式
“支架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即,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批改作文和学生修改作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平行的,师生之间没有交互性。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就造成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造成的,从而不能具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问题根源,进而无法提出改进措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能挑一些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和给出一些让学生感觉不可理解或无法借鉴的评语。但是,利用“书面谈话”式的教学“支架”就有效地解决了师生缺乏有效交流的问题。通过“书面对话”式“支架教学”,使“教”与“学”不再是孤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建立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从过去关心学生“写什么”转移到关心学生“如何写”这一过程中来。
“支架教学”还原了写作本质,写作过程本质上属于社会性交际活动,写作不是脱离周围环境的独立行为,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际、构建意义的社会过程。
三、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支架教学”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上的,所以教师给学生的印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的。在“支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不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支架教学”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促进了感情的交流,为进一步的教与学铺平了道路。
总之,“书面谈话”式的“支架教学”,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在“写中学”,在“学中写”;同样,教师也逐步从关心学生“写什么”发展到了关心学生“如何写”。在此过程中,师生相互信任,平等交流,教与学得到了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学)
一、改变了学生的写作态度
通过“书面谈话”式的“支架教学”,学生把写作当做了一个发现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帮助,消除了他们的焦虑情绪,使他们不再认为教师只是来挑错的,教师成了他们真诚的读者。为了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写作思路,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选择词汇和句式,注意有效的链接,学生承担起了一个作者应尽的职责。
二、改进了“教”与“学”的方式
“支架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即,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批改作文和学生修改作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平行的,师生之间没有交互性。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就造成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造成的,从而不能具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问题根源,进而无法提出改进措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能挑一些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和给出一些让学生感觉不可理解或无法借鉴的评语。但是,利用“书面谈话”式的教学“支架”就有效地解决了师生缺乏有效交流的问题。通过“书面对话”式“支架教学”,使“教”与“学”不再是孤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建立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从过去关心学生“写什么”转移到关心学生“如何写”这一过程中来。
“支架教学”还原了写作本质,写作过程本质上属于社会性交际活动,写作不是脱离周围环境的独立行为,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际、构建意义的社会过程。
三、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支架教学”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上的,所以教师给学生的印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的。在“支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不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支架教学”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促进了感情的交流,为进一步的教与学铺平了道路。
总之,“书面谈话”式的“支架教学”,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在“写中学”,在“学中写”;同样,教师也逐步从关心学生“写什么”发展到了关心学生“如何写”。在此过程中,师生相互信任,平等交流,教与学得到了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