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qwqw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书画装裱渊源概述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世界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在中华文明传统的深厚沃土中培育出来的。伴随着书画的发展,装裱工艺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精神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
  装裱又名装潢、裱褙、装池等,是以烘托、升华、完善书画作品为目的,因其独特的修饰魅力以及对书画艺术特殊的保护作用,为历代书画艺术家、鉴赏家和收藏家所重视。
  在悠久的中华艺术历史长河中,装裱技艺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经过不断的探索、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颇具特色的传统技艺。据现有考古资料考察,中国书画装裱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书画装裱艺术家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发明的一种保护书画、装饰书画,使之能够长久流传而发明、创造的装饰艺术。它对保护传统书画作品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中国书画装裱理论上虽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文字记载却廖若晨星,明代的装裱名家张彦远(时任典仪官)是已知对我国装裱进行记载的第一人,他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自晋代之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装裱工艺蓬勃兴起在唐朝初期,唐太宗对裱画的重视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宋代堪称我国书画装裱的全面成熟时期,当时的皇帝大多酷爱书画艺术,宋徽宗更是设立画院,书画装裱自此被列为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特招之一。皇家的重视和倡导使装裱在当时迅速流行,且在书画家和装裱家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中,装裱史上有名的“宋宣和裱”格式也在此时形成,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传入民间。
  直至明代,我国有了较为全面阐述装裱艺术的文献,明人周嘉胄所著《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书画装裱著作。同时这一时期,书画装裱也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在社会上普遍发展起来,开始设店裱画,在社会上普遍发展起来,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装裱工艺的形制及品式则百花齐放,更加完美。
  二、装裱——书画艺术的延伸
  装裱不仅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也是一项艺术再创作活动。一幅书画作品,为了让其更为美观,同时也为了便于收藏、保存和流传,是离不开装裱的。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书画、保护书画的技术,装裱更是书画艺术的延伸。
  (一)装裱对书画的保护作用
  中国的书法、绘画一般是在宣纸或绫、绢等丝织品上,通过毛笔运用水墨和国画颜料创作而成,由于这些材料质地细腻超薄,所以附在纸上的牢固性和拉力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发生霉变、被虫咬等状况,同时,这些材质脆弱和易损坏,不易保存、流传,这就需要对书画加以保护。从字画装裱的一些具体步骤和结构来详细了解装裱是如何起到保护书画的实际作用。在书画作品的背面先行托一层宣纸,这一步骤对字画本身也就是画心,首先就有了一个加固保护的作用,而后由纸、绫、绢等材料,将其背面,四周加固予以保护。以立轴为例,画心被绫、绢等装饰料包围在中间,可以减少外界的触碰。收卷之后,里层由地头、隔水衬垫,外层由天头、隔水包裹,左右由竖边防护,加之背纸,包首的作用,画心被安全地夹在中心,在提高作品观赏性的同时,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就像给一本书包上了书皮,使其平整,利于欣赏,并可防潮防尘、防阳光直射及有害物质的侵入。
  书画作品要是放置不裱,如空卷或画心不实,折叠成块等,将难以装裱恢复原样;另外存放时间久了就会使折叠处的纤维被折断,印泥可能会转印到折叠的画面上,或不慎造成破损或污染、水渍等明显的伤害,如长期存放最易产生黄色斑点,而且难以去除,装裱后还会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故清代周二学在《赏廷素心录》中说:“书画不装潢,既干损绢素;装潢不精,又剥蚀古香。”由此说明,要想书画保持长久,便于收藏、流传,应及时装裱。
  历代许多珍贵的书法、绘画、碑贴等作品,能够流存到今天,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它们经过了装裱,得到了保护的缘故。倘若没有装裱对书画的保护作用,我国绝大多数的书画艺术品都可能因为岁月侵蚀、人为破损等种种原因而变得残缺不全,失去其原本的整体美,甚至完全丧失其应有的艺术价值,可以说:离开了装裱,就不可能有如此众多的丹青墨迹留存于世,人们最喜爱的【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果没有经过装裱保护措施,这幅世界名画,就很难保存至今,它足以见证装裱对书画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后人得以赏识到中国历代的书画作品。
  (二)装裱对书画的审美作用
  装裱除了有保护功能外,对书画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装饰,提高书画艺术效果与艺术价值。书画必须经过精心装裱才能欣赏、收藏和流传,人靠衣裳马靠鞍,装裱是以烘托、完善书画作品为目的,可以说是对书画的深加工,因为一幅优美的书法或绘画作品,经过适当的装裱,定会平添几分魅力:山水愈加意境深邃,花鸟更显生机盎然,书法则能诱出许多回味无穷的美感。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这句话虽说有些夸张,但从中也可以领悟到,装裱对书画作品的重要性,书画艺术就是书画与装裱相结合。且不说未经托纸的画心,皱皱巴巴波纹满目,即是托平了的画心,不加装饰的话也总是感觉缺少了什么。于是出现了“中国书画不经装裱,不能算是一件完整艺术品”的论点。它强调了书画与装裱之间的密切关系。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曾在《裱画难》一文中说过:“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画家之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因此,一件完美的书画作品是离不开装裱的。由于中国书画是作于宣纸和绫绢之上的,经过书写和绘画后便出现收缩,不易体现应有的艺术效果,既不便于欣赏,也不便于收藏。而书画妙墨,上古精品,经过装裱后,其用笔的气势,墨色的神韵,层次与意境以及章法布局的巧妙构思等等,都会显现出来,宛如锦上添花,成为一件珠联璧合的艺术品。同时,经过装裱的书画,便于悬挂、展览、观摩和欣赏;更便于保存和长期收藏。装裱师的精心装裱,把书法绘画作品烘托得更加典雅、珍贵,充分延伸了作品的艺术生命,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装裱——书画艺术的延伸
  一幅书画名迹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除传接得当和妥善保护之外,主要还有赖于历代装裱高手的屡次揭裱与修复。书画与装裱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经过了多少年,花费了多少心血,才创造并逐步完善了用以延长书画寿命的绝妙手段——装裱。尽管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但就书画保护而言,迄今为止,还未曾出现另一个方法,可以超越或者取代装裱工艺。可以这样说,离开了装裱工艺,就不可能有如此众多的丹青墨迹留存于世。毫无疑问,装裱的首要功能或者说主要作用是延长书画寿命,同时更是书画艺术的延伸。
  书画装裱对于书画本身而言,不仅仅是为了便于保存和审美、观赏,随着中国传统装裱技术和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发展,传统装裱也越来越多地担负了书画的历史、艺术、科技等信息的研究和保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改进装裱技术,使之经验丰富,技术纯熟,让古旧书画能够更加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精湛技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正旗.中国书画装裱大全[M].山东美术出版社.
  [2]冯鹏生.中国书画装裱技法[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3]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书画的装裱与修复[M].文物出版社.
  [4]冯增木.中国书画装裱[M].山东美术出版社.
  [5][清]周嘉胄.装潢志[M].中华书局出版.
  [6]凌继尧.艺术鉴赏[M].北京大学现版社.
  [7]呼志强.中国手工艺文化[M].时代出版社.
  (作者单位:福建博物院)
其他文献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为人恃才负气,文笔简洁犀利,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后汉书》上说,孔融与曹操交恶,是以曹军攻克邺城,曹丕纳甄氏开始的。(1)在给曹操书中,他嘲笑曹丕纳甄氏。(2)他嘲笑征乌桓,认为乌桓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师动众远征。(3)他嘲笑酒禁。(4)最使曹操难以容忍的是,他上奏宣扬尊崇天子,扩大汉室实权,这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相抵触,引起曹操的忌恨而顿起杀机。  但有人认
期刊
一、青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地处边远的青海和全国一样先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10月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和部分教职员工首先发起组织成立了一支抗日义勇队。此后不久,西宁地区所有中小学以及乐都、民和、互助、大通、贵德、湟源、化隆、循化等地53所中小学纷纷响应,成立了抗日组织。10月28日,成立了“青海全省学生抗
期刊
朝鲜战争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零”。在当代战争史上,朝鲜战争打了3年多,规模仅次于两次世界大战。由双方内战到多方卷入,最后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对垒,伤亡上百万。从地理态势的结果上说,这场战争是没有意义的:双方交战从三八线开始,战争结束双方又回到三八线。惟其如此,它对后世的启迪才是巨大的,它明白无误地告诉世界政治家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战争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首选。  朝鲜半岛是中美俄日等大国利益交织之地。这样
期刊
爱情、婚姻、家庭就是从饮食发展出来的民俗,有了生存和发展才有了爱情、婚姻、家庭,即两性民俗。  民俗是一种时代传承的文化,不仅以口语而且以行为和习惯在传统中时代传承。包括民歌、谜语、谚语、民间故事等口头传唱的文化,也包括绳结、十字形面包、复活节彩蛋、栅栏等传统工具和有些物品,或者是特洛伊城一样的装式,像“蛀”(万)字符号,此外,民俗还包括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等此类传统信仰。  民俗作为一种时代传承的
期刊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纪念全民抗战爆发78周年的日子。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开始时间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起整整坚持了14年。  在伟大的中华民
期刊
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及文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机构健全、设施先进、服务优质、人员配备齐全的基层群众文化馆,成为摆在文化馆建设面前的重要问题。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全民所有制机构,是发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和引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专业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之一,文化馆应改变过去陈旧狭隘的运作模式,顺应新
期刊
【编者按】在本刊即将出版之际,得知刘得炎老先生去逝的消息,我们深感悲痛。刘老先生为青海群文事业默默奉献了几十个春秋,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有高尚品德的老人。此文虽是老人的亲人所写,但也是我们的感受,更是我们对老人的怀念。刘老先生走好……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文艺工作者,退休前在青海省群众艺术馆工作,任调查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1963年9月起,担任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第三届、第
期刊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地理“图腾”的“太极图”,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之图。笔者经过多年的考察、追寻,发现“太极图”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祖先———太昊伏羲”追寻、考察“黄河”的流程、轨迹所绘成,而伏羲描绘、图画“黄河”流程(太极图)的“西起点”,就是古代“黄河”的履足之处———今天的青海省贵德县!  此说何据?恕笔者“孤陋寡闻”:从小读书至今,尚未见到“正史、典籍”记录的有关“伏羲”涉足青海的文
期刊
一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我们逐渐发现: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群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穿着本民族的服饰,而改穿汉式服饰或西服;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说本民族的语言,而改说汉语;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本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而叹羡各种新式快餐甚至于洋快餐。少数民族的其他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歌舞、戏曲、工艺制作、等等,也几乎无一例外地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处于边缘状态。  以往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当
期刊
在金秋十月这个美好的丰收季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喜讯传来,引起了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文艺界,立即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贯彻践行“讲话”精神的热潮。作为一个有着66年实践经历的老文艺工作者,在学习之后,我深受教育和启迪,备感亲切而鼓舞。我想到了当年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情形,切实地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在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