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高年级的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时,总是唉声叹气,苦恼万分:原来乖巧、听话、易于管教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忽然变得不那么顺从了,做什么事都很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对大人的教诲不以为然,乃至与父母争吵。对此,孩子委屈,父母伤心。孩子的这些表现,很多都是因为逆反心理造成的。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家长该如何化解孩子的这种不良心理,消除与孩子的矛盾,达到有效沟通呢?
一、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
1.与孩子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有关
孩子幼小时,视家长为绝对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能力的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开始渴望独立。此时他们一方面需要大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以为自己长大了,希望摆脱大众的管束,尤其反感母亲的唠叨。他们往往拒绝同家人一道走访亲友,或固执地排斥父母的观点。他们渴望得到长者的尊重和理解,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是长大成人的正常心理现象。但他们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任由发展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2.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
《南方日报》曾报载:广州一位叫金兰的13岁女孩,学习本来一直很好,但突然有一天留下纸条离家出走了。后来记者从孩子的父母口中了解到,金兰的父母开了间小食店,每天从早忙到晚,很少和孩子说话,而金兰平时也不肯跟父母多说。父母问她,她也总是三言两语就应付过去,还动不动就说:“跟你们有什么好说的,学校的事情你们也不懂。”如此,父母也就不问了。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沟通,孩子对父母缺乏信任,感到失望,从而形成“代沟”,这正是金兰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而许多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压制、强迫孩子接受教育,损伤孩子自尊心,使孩子压力大增,导致离家出走的事件,同样常有发生。
3.与父母的行为举止有关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自己却不拘小节。他们往往要孩子早睡早起,努力学习,自己却通宵打麻将、扑克,平时也不看书,不读报;要求孩子讲礼貌,自己却粗话连篇;要求孩子孝敬父母,自己却不尊重老人。孩子觉得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他们这么严,逆反心理随之产生。
二、孩子逆反心理的化解
1.了解成长规律,理解、尊重孩子个性
教育孩子要遵循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这要求家长了解孩子,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征,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和方法。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做父母的尤其要懂得如何满足孩子内心的这种需要。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母亲不满意的第一项事情就是:妈妈太唠叨,事事处处叮嘱,事无巨细。常常听到一些母亲抱怨说:“我天天说他,孩子就是不听话。”其实这种“天天训斥式”的教育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孩子的“心理性慢性化”。唠叨的母亲一天之中不知要说多少遍“要听话”“不许打人”“要用功,不要粗心”之类的话,只要一张口就是这些内容,如此反复下去,不厌其烦地给予相同的刺激,使孩子无形中对母亲的训斥语言习惯化,于是刺激不再是刺激,训斥变得无意义。
父母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语言恰当有效?
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对于孩子粗心的毛病,可用不同的词句来提醒孩子,如:“仔细点,不要当马虎大王了。”“写算式时,不要再把等号丢在脑后了。”“这次考试,把逗号、句号都带齐了,别又忘写了。”这样利用多变的语言,比反复说“要用心,别粗心”效果要好得多。
运用不同的语调。例如,责备孩子时,用适当低沉的语调。低沉的语气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母子都能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变换不同的方式。例如,让沉默取代指责。听惯了父母责备的孩子,在犯错之后会习惯性地等待父母的责备,如果这时父母真的责骂了,孩子就会松一口气,产生“又熬过去了”的感觉,这种教育方式效果自然好不了。但如果父母保持沉默,用表情来显示不满,反而会使孩子揣测父母的态度,保持紧张情绪,并反省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2.端正育儿观念,运用科学育儿方法
放下架子,平等相处。教育从本质上讲,第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才是传授知识。要完善孩子人格,父母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面对孩子的挑战,放下“权威”的架子,超越自己的角色,和孩子交朋友。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姿态,生怕与孩子平等会丧失做父母的尊严,使自己威信下降。孩子们在这样的父母面前,自知没什么好讲的,不得不保持沉默,内心的不安、委曲、痛苦等也只好独自承担。时间一长,父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不再重要,距离也拉大了。因此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在一项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知心调查”中,对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新世纪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3671个孩子中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我的进步,并且肯定我”,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可见,许多家长不重视利用肯定来鼓励孩子进一步提高,而更关心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觉得孩子的优点不能多说,缺点却不说不行。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过程,作为家长,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应该祝贺他,肯定、鼓励他,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3.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做父母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学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懂点艺术,有健康的情趣和爱好。这样,父母才会成为孩子的一面旗帜和镜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自觉抵制不良习气的影响,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一、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
1.与孩子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有关
孩子幼小时,视家长为绝对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能力的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开始渴望独立。此时他们一方面需要大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以为自己长大了,希望摆脱大众的管束,尤其反感母亲的唠叨。他们往往拒绝同家人一道走访亲友,或固执地排斥父母的观点。他们渴望得到长者的尊重和理解,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是长大成人的正常心理现象。但他们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任由发展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2.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
《南方日报》曾报载:广州一位叫金兰的13岁女孩,学习本来一直很好,但突然有一天留下纸条离家出走了。后来记者从孩子的父母口中了解到,金兰的父母开了间小食店,每天从早忙到晚,很少和孩子说话,而金兰平时也不肯跟父母多说。父母问她,她也总是三言两语就应付过去,还动不动就说:“跟你们有什么好说的,学校的事情你们也不懂。”如此,父母也就不问了。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沟通,孩子对父母缺乏信任,感到失望,从而形成“代沟”,这正是金兰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而许多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压制、强迫孩子接受教育,损伤孩子自尊心,使孩子压力大增,导致离家出走的事件,同样常有发生。
3.与父母的行为举止有关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自己却不拘小节。他们往往要孩子早睡早起,努力学习,自己却通宵打麻将、扑克,平时也不看书,不读报;要求孩子讲礼貌,自己却粗话连篇;要求孩子孝敬父母,自己却不尊重老人。孩子觉得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他们这么严,逆反心理随之产生。
二、孩子逆反心理的化解
1.了解成长规律,理解、尊重孩子个性
教育孩子要遵循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这要求家长了解孩子,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征,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和方法。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做父母的尤其要懂得如何满足孩子内心的这种需要。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母亲不满意的第一项事情就是:妈妈太唠叨,事事处处叮嘱,事无巨细。常常听到一些母亲抱怨说:“我天天说他,孩子就是不听话。”其实这种“天天训斥式”的教育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孩子的“心理性慢性化”。唠叨的母亲一天之中不知要说多少遍“要听话”“不许打人”“要用功,不要粗心”之类的话,只要一张口就是这些内容,如此反复下去,不厌其烦地给予相同的刺激,使孩子无形中对母亲的训斥语言习惯化,于是刺激不再是刺激,训斥变得无意义。
父母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语言恰当有效?
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对于孩子粗心的毛病,可用不同的词句来提醒孩子,如:“仔细点,不要当马虎大王了。”“写算式时,不要再把等号丢在脑后了。”“这次考试,把逗号、句号都带齐了,别又忘写了。”这样利用多变的语言,比反复说“要用心,别粗心”效果要好得多。
运用不同的语调。例如,责备孩子时,用适当低沉的语调。低沉的语气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母子都能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变换不同的方式。例如,让沉默取代指责。听惯了父母责备的孩子,在犯错之后会习惯性地等待父母的责备,如果这时父母真的责骂了,孩子就会松一口气,产生“又熬过去了”的感觉,这种教育方式效果自然好不了。但如果父母保持沉默,用表情来显示不满,反而会使孩子揣测父母的态度,保持紧张情绪,并反省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2.端正育儿观念,运用科学育儿方法
放下架子,平等相处。教育从本质上讲,第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才是传授知识。要完善孩子人格,父母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面对孩子的挑战,放下“权威”的架子,超越自己的角色,和孩子交朋友。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姿态,生怕与孩子平等会丧失做父母的尊严,使自己威信下降。孩子们在这样的父母面前,自知没什么好讲的,不得不保持沉默,内心的不安、委曲、痛苦等也只好独自承担。时间一长,父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不再重要,距离也拉大了。因此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在一项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知心调查”中,对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新世纪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3671个孩子中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我的进步,并且肯定我”,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可见,许多家长不重视利用肯定来鼓励孩子进一步提高,而更关心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觉得孩子的优点不能多说,缺点却不说不行。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过程,作为家长,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应该祝贺他,肯定、鼓励他,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3.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做父母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学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懂点艺术,有健康的情趣和爱好。这样,父母才会成为孩子的一面旗帜和镜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自觉抵制不良习气的影响,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