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逆反心理给予正确教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高年级的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时,总是唉声叹气,苦恼万分:原来乖巧、听话、易于管教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忽然变得不那么顺从了,做什么事都很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对大人的教诲不以为然,乃至与父母争吵。对此,孩子委屈,父母伤心。孩子的这些表现,很多都是因为逆反心理造成的。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家长该如何化解孩子的这种不良心理,消除与孩子的矛盾,达到有效沟通呢?
  
  一、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
  
  1.与孩子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有关
  孩子幼小时,视家长为绝对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能力的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开始渴望独立。此时他们一方面需要大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以为自己长大了,希望摆脱大众的管束,尤其反感母亲的唠叨。他们往往拒绝同家人一道走访亲友,或固执地排斥父母的观点。他们渴望得到长者的尊重和理解,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是长大成人的正常心理现象。但他们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任由发展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2.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
  《南方日报》曾报载:广州一位叫金兰的13岁女孩,学习本来一直很好,但突然有一天留下纸条离家出走了。后来记者从孩子的父母口中了解到,金兰的父母开了间小食店,每天从早忙到晚,很少和孩子说话,而金兰平时也不肯跟父母多说。父母问她,她也总是三言两语就应付过去,还动不动就说:“跟你们有什么好说的,学校的事情你们也不懂。”如此,父母也就不问了。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沟通,孩子对父母缺乏信任,感到失望,从而形成“代沟”,这正是金兰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而许多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压制、强迫孩子接受教育,损伤孩子自尊心,使孩子压力大增,导致离家出走的事件,同样常有发生。
  3.与父母的行为举止有关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自己却不拘小节。他们往往要孩子早睡早起,努力学习,自己却通宵打麻将、扑克,平时也不看书,不读报;要求孩子讲礼貌,自己却粗话连篇;要求孩子孝敬父母,自己却不尊重老人。孩子觉得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他们这么严,逆反心理随之产生。
  
  二、孩子逆反心理的化解
  
  1.了解成长规律,理解、尊重孩子个性
  教育孩子要遵循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这要求家长了解孩子,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征,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和方法。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做父母的尤其要懂得如何满足孩子内心的这种需要。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母亲不满意的第一项事情就是:妈妈太唠叨,事事处处叮嘱,事无巨细。常常听到一些母亲抱怨说:“我天天说他,孩子就是不听话。”其实这种“天天训斥式”的教育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孩子的“心理性慢性化”。唠叨的母亲一天之中不知要说多少遍“要听话”“不许打人”“要用功,不要粗心”之类的话,只要一张口就是这些内容,如此反复下去,不厌其烦地给予相同的刺激,使孩子无形中对母亲的训斥语言习惯化,于是刺激不再是刺激,训斥变得无意义。
  父母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语言恰当有效?
  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对于孩子粗心的毛病,可用不同的词句来提醒孩子,如:“仔细点,不要当马虎大王了。”“写算式时,不要再把等号丢在脑后了。”“这次考试,把逗号、句号都带齐了,别又忘写了。”这样利用多变的语言,比反复说“要用心,别粗心”效果要好得多。
  运用不同的语调。例如,责备孩子时,用适当低沉的语调。低沉的语气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母子都能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变换不同的方式。例如,让沉默取代指责。听惯了父母责备的孩子,在犯错之后会习惯性地等待父母的责备,如果这时父母真的责骂了,孩子就会松一口气,产生“又熬过去了”的感觉,这种教育方式效果自然好不了。但如果父母保持沉默,用表情来显示不满,反而会使孩子揣测父母的态度,保持紧张情绪,并反省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2.端正育儿观念,运用科学育儿方法
  放下架子,平等相处。教育从本质上讲,第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才是传授知识。要完善孩子人格,父母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面对孩子的挑战,放下“权威”的架子,超越自己的角色,和孩子交朋友。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姿态,生怕与孩子平等会丧失做父母的尊严,使自己威信下降。孩子们在这样的父母面前,自知没什么好讲的,不得不保持沉默,内心的不安、委曲、痛苦等也只好独自承担。时间一长,父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不再重要,距离也拉大了。因此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在一项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知心调查”中,对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新世纪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3671个孩子中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我的进步,并且肯定我”,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可见,许多家长不重视利用肯定来鼓励孩子进一步提高,而更关心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觉得孩子的优点不能多说,缺点却不说不行。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过程,作为家长,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应该祝贺他,肯定、鼓励他,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3.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做父母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学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懂点艺术,有健康的情趣和爱好。这样,父母才会成为孩子的一面旗帜和镜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自觉抵制不良习气的影响,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注重道德关怀是文明司法不可或缺的品质,也是司法权威得以真正确立的道义基础.司法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就是其道德关怀不断增进的司法文明史.
一节数学新授课主要由例题教学和有效课堂训练组成,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训练”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符合教学目的的练习,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更能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收到预期的练习训练效果。  一、紧扣教学环节,做好新授知识的训练设计  在新授课中“学习新知识”是一个中心环节,优化新授课的例题教学是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紧扣新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知识的宝贵资源。从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教学便能事半功倍。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应该从小抓、抓小事、长期抓。因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培养好的品质就需要从日常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依据国家正式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制定的,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以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
当前,对于抒情的研究,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双关、反语等多种修辞方法,作者就能创造抒情。这种观点,实质上抽出文学材料的具体内容,把剩下的形式误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教学中,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及概念的深化。  〓〓一、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概念引入恰当,不仅可以紧扣课题,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我认为,引入数学概念可以采用如
【案例】  班里每周、每月都会评选“进步星”“进步标兵”。班会时间,班主任会对周“进步星”提出口头表扬,对月“进步标兵”则要颁发奖品——封面写有“进步标兵奖”并加盖学校教务处印章的作业本。  本周班会,我主持了“进步标兵”颁奖活动。班长一个一个地念着获奖者的名字,学习委员发着奖品。坐在教室后面的文虎,此刻把头深深埋在书桌上,额头顶着桌沿。这孩子升入初中大半年,遵守校规校纪,没有与同伴发生过矛盾,只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西方思潮与中国传统治国思潮发生剧烈碰撞。在当时 ,大多数的晚清士人在思想上具有变与不变的交替、开明与保守的混合、守旧与“卫道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议》的通过,充
见汤显祖《图南邀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第二联说:“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牡丹词——《牡丹亭》也。正如其“幽意”“桂隐”所揭示的,它作于作者弃官归隐之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