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随境“迁”怨而生“怒”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7896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应该说“不迁怒”是每个人都要努力达到的修养,但是古代的闺中怨妇、天涯游子、谪居诗人、悲情离人是管不住自己那不可遏制的情思的。他们把离情别绪、悲苦愁怨迁怒于眼前的春花秋月,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和抚慰。也使“迁怒诗”成为古典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闺中怨妇的思情
  
  古代交通不便,音讯难通。所以表现闺妇恩情的迁怒诗最多。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呢?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怎能不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呢?
  
  二、天涯游子的乡情
  
  羁旅在外的天涯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于是诗人把思念家乡的离愁别绪化为对眼前一草一木的“怨”和“恨”。如司空图《漫书五首》:“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离家远行,“渐觉乡音异”,实际上是写离家渐远思乡情渐浓。这时又听到一声莺啼,恰似家乡山中鸟鸣,因而备感亲切,潜在的思乡之情沛然而兴。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忧伤惆怅,这时又转而怨恨莺声不该勾起自己的乡思。“恨莺声”深刻细致地传达出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态。把听不到“乡音”之恨,迁怒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
     三、谪居诗人的愁情
  
  贬谪、远徙是古代爱国志士难以排遣的痛苦,如贾至《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然而这恰恰彰显了作者浓重的“愁”和“恨”。
  
  四、悲情离人的别情
  
  无论是“海誓山盟”的恋人,还是“他乡遇故知”的友人,他们离别时的悲情总让我们不胜感慨。他们离别时不仅有“缠绵悱侧”,还有对眼前“烂漫春色”的迁怒。如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和自己四十年前的童年伙伴意外相逢,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不想,久别重逢,旋即又要分别,不知将来何时何地能相见。偏在这离别之时,桃花红,柳絮白,春色烂漫一片,激起了这位老夫子的不满:“不分”、“生增”,恼怒春色“无赖”。诗人以乐景衬托哀情,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把离情愁思、迟暮飘零烘托得更为强烈。
其他文献
许多人批评当下的语文课,“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语文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可谓一语中的。语文教师每看到一篇课文,往往都会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文中的内容,甚至以文章所写的内容为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教学。课堂也丰富热闹,有图像、有声音、有文字、有拓展,风风光光。但总给人感觉这样的课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根本没有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语文课是不能丢失文本的,幼稚的热闹掩盖不了本质的虚空。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全面发展,企图用“灌”、“压”的办法实施高难度和高速度的原则,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倡导“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的中心在“做”,就是实际生活,教学活动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汲取充分的营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期刊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半壁江山”,也是日常教学中的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何引领学生快乐地徜徉于古诗文的殿堂去感悟传统文化的根脉,如何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叶圣陶语)。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最最紧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的言语、行为及思维等各种潜在能力。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   一、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引领他们去品悟   阅读古诗文需要去品悟、咀嚼。然而
期刊
有效课堂不仅是一个教学过程,还是一种教育理念。新课标对课堂有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应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构建知识,并形成健康的情感意识、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作为一种与学生沟通、对话及合作的有效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与发现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有效
期刊
写作教学,通常是分为四步骤:作前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批改、作后评讲。这些步骤有三步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最后两个步骤,多少老师为之所累,却收效甚微,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大多没有从写作中获得乐趣,甚至厌烦写作 。最近,笔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几本有关生本教育的书后发现,如果我们在作文评改中渗透生本教育的理念,将作文评改生本化,以改定教,也许可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期刊
教师常把学生作文的平庸归咎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限,但事实是学生作文不好的原因存在于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重重的镣铐,学生写出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造,缺乏鲜明个性。作文教学中不见感情,不见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展示,缺少生活真实,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自由写作
期刊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就已经写尽了,所以宋人在词这种文学样式上,使之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繁荣,成为我们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花间”到宋词的过渡  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唐入宋的过渡。在这一阶段,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这在两人的作品集(晏殊《珠玉词》,欧阳修《近体乐府》)已看出。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张先创作了若干慢词,
期刊
乡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是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而存在的,但长期以来乡土文化没有进入农村学生的学习课程之中,乡土文化本应有的尊严没有得到体现。学生每天学习与现实生活关系并不十分紧密的课程,学生的生活实际被忽略,这对人的尊严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危害。学习城市化倾向课程的结果是农村学生自己看不起自己乡村人的地位。一方面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专家、出版商、学者、教育家面前地位低下;另一方面,他们
期刊
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运用,往往不太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忽视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的小群体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塑造,这直接导致中职学生在人文素养领域的品质和观念缺失,而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和人格教育优势的语文课程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事实上,语文教学的确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只是需要语文教师不懈地努力挖掘。那么中职语文课程在塑造学生健
期刊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学的总纲领,教学设计方案主导着教学的节奏和走向,对学生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设计,从增加信息量、强化思维、扩大交流量、增加课堂活动等角度,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一、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事实上,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掌控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需要进行有效的充实,确保学生在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