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是一门有着较强启蒙作用与通识作用的学科,语文作为中国人的母语,会说、能说、敢说是学习与生活的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语文学科、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已经成为教师热议的话题之一。本文就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朗读能力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与探究兴趣,生活中的周遭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新鲜,是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时期,也是其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教师切实做好朗读教学工作,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朗诵技巧,并以此为引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培养其综合素养,为其日后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一、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切勿拔苗助长,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以兴趣为原动力、以制度为保障,做到软硬兼施,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有效助力其朗读习惯的养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单纯的吐字发音练习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除了要对吐字发音进行引导外,更需要从文章深意入手,带领学生畅游在文字所描绘的奇妙世界中,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变化,深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作者进行灵魂互动与交流,让学生领略文学的特有魅力,慢慢他们会自己拿起书本、细细品味,积极融入到文章朗读之中。
部分学生吐字不清晰、发音不准确、朗读时也掌握不好抑扬顿挫,教师应注意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其解决。教师要分析其成因,看看是字不认识、还是音不知道、亦或者含义不清等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此外,要以规定的方式让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时间不用太长,几分钟就好,其主要目的是让朗读常态化,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有效拓展知识面,对其核心素养培育有良多益处。
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到课内文章朗读中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以带读或跟读的形式开展朗读,教师说一句、学生仿一句,不仅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发挥,而且在跟读结束后很多学生留不下深刻印象,朗读体验差、效果不佳。为此,教师可结合文章内容来创设特定情景,通过图片、视频与音频相交融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对文章涉及人物、所在场景等有更清晰的认知,方便理清文章各要素的组成关系,体会作者的笔尖之妙,随后教师可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让学生深入学习课内知识,给其更多发挥空间与表现机会,最后可以组织小组比赛,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评选出优胜组。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播放以该寓言故事为题材的动画作品,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为切入点,一下子将其目光与思绪拉入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脑海中先对该故事有一个初步认知,用具象的方式将故事发生背景交代给学生,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随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自行朗读文章并讨论:“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观看动画视频后其已从一定程度上对该故事有所了解,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空间,参与度较高;随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上臺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看法,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最后,在学生认识新字词、了解全文结构等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小组朗读比赛,组内不同学生可分别饰演旁白、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去深入感受每个角色的特点,演出韵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必须要用分角色朗读,只是进行相应引导(可将其作为“加分项”),学生用不用、怎么用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可以分段朗读或集体朗读,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在朗读结束后,教师应不不仅要对其朗读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其排练过程进行肯定,以鼓励性的话语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在竞争与合作氛围中寻找归属感、获得成就感,所带来快乐体验,会促使其主动投入到朗读之中。
三、注重课外文章的朗读引导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推荐好书,更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养成随笔记录的好习惯,记录不懂的地方、摘抄好词好句,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奠定必要基础。当然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外朗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文章深意,在提高其朗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最大限度上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兴趣为引,着力培养其朗读习惯,为其综合素质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春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41.
[2] 郭金花.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朗读[J].华夏教师,2018(24):6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朗读能力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与探究兴趣,生活中的周遭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新鲜,是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时期,也是其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教师切实做好朗读教学工作,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朗诵技巧,并以此为引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培养其综合素养,为其日后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一、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切勿拔苗助长,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以兴趣为原动力、以制度为保障,做到软硬兼施,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有效助力其朗读习惯的养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单纯的吐字发音练习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除了要对吐字发音进行引导外,更需要从文章深意入手,带领学生畅游在文字所描绘的奇妙世界中,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变化,深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作者进行灵魂互动与交流,让学生领略文学的特有魅力,慢慢他们会自己拿起书本、细细品味,积极融入到文章朗读之中。
部分学生吐字不清晰、发音不准确、朗读时也掌握不好抑扬顿挫,教师应注意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其解决。教师要分析其成因,看看是字不认识、还是音不知道、亦或者含义不清等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此外,要以规定的方式让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时间不用太长,几分钟就好,其主要目的是让朗读常态化,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有效拓展知识面,对其核心素养培育有良多益处。
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到课内文章朗读中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以带读或跟读的形式开展朗读,教师说一句、学生仿一句,不仅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发挥,而且在跟读结束后很多学生留不下深刻印象,朗读体验差、效果不佳。为此,教师可结合文章内容来创设特定情景,通过图片、视频与音频相交融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对文章涉及人物、所在场景等有更清晰的认知,方便理清文章各要素的组成关系,体会作者的笔尖之妙,随后教师可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让学生深入学习课内知识,给其更多发挥空间与表现机会,最后可以组织小组比赛,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评选出优胜组。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播放以该寓言故事为题材的动画作品,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为切入点,一下子将其目光与思绪拉入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脑海中先对该故事有一个初步认知,用具象的方式将故事发生背景交代给学生,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随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自行朗读文章并讨论:“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观看动画视频后其已从一定程度上对该故事有所了解,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空间,参与度较高;随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上臺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看法,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最后,在学生认识新字词、了解全文结构等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小组朗读比赛,组内不同学生可分别饰演旁白、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去深入感受每个角色的特点,演出韵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必须要用分角色朗读,只是进行相应引导(可将其作为“加分项”),学生用不用、怎么用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可以分段朗读或集体朗读,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在朗读结束后,教师应不不仅要对其朗读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其排练过程进行肯定,以鼓励性的话语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在竞争与合作氛围中寻找归属感、获得成就感,所带来快乐体验,会促使其主动投入到朗读之中。
三、注重课外文章的朗读引导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推荐好书,更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养成随笔记录的好习惯,记录不懂的地方、摘抄好词好句,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奠定必要基础。当然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外朗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文章深意,在提高其朗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最大限度上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兴趣为引,着力培养其朗读习惯,为其综合素质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春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41.
[2] 郭金花.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朗读[J].华夏教师,2018(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