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别样精彩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ptpd_dr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吸收观念,我们立足本地、本园实际,开展了“巴渝民间音乐素材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系列研究,以此作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实现课程的创生取向。在此研究中,我们在音乐教研组内尝试开展了“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究模式,针对相同音乐素材,通过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的课例展示,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比较不同教师教学中的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使教师在观念的碰撞和多元思维的融合过程中拓展思路,提升专业化水平。
  以小班音乐活动“摇篮曲”为例。《摇篮曲》是我园音乐组教师在收集巴渝民间音乐素材时经过二度创作改编的。改编后的民谣曲调柔和动听,歌词形象、趣味化,“幺儿”方言化的称呼极具巴渝特色,让孩子更易于接受。整首歌曲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从“太阳”到“月亮”暗示着时间的变化,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温馨的母爱在整首歌曲中静静流淌。
  针对这个音乐素材的特点和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我们把活动定位于小班音乐欣赏活动。两位教师经过各自备课、说课,开展了不同的教学活动。
  
  教师A的教学活动:
  
  (一)出示图片,引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图片,想看吗?(幼儿逐幅观察图片,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歌词内容。)
  2.教师小结,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歌词。
  
  (二)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幼儿欣赏。
  1.幼儿完整欣赏歌曲,感受摇篮曲安静、缓慢的性质。
  2.通过提问,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歌词内容:①老师在歌里都唱到了谁?②歌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③小朋友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样的感觉?④教师小结:像这样缓慢又安详听起来很舒服的曲子我们叫它“摇篮曲”。
  3.教师再次演唱歌曲,幼儿可小声跟唱。
  师:现在我们再来把《摇篮曲》的音乐听一遍好不好?小朋友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小声跟着音乐哼唱。也可以闭着眼睛安静地听。
  
  (三)欣赏音乐,幼儿手拿娃娃表演。
  教师:今天你们想不想来表演这个故事?我们来比比看谁哄娃娃睡觉时的样子最好看,好不好?(幼儿随音乐表演,教师提醒幼儿分段表现动作。)
  
  (四)小娃娃真的睡了,让我们轻轻地把他们放到小床上。我们也去休息吧。
  
  (五)延伸丰富表现手法:孩子回家后,可以和妈妈互换角色哄“孩子”睡觉,深刻感受母爱的温暖。
  
  教师B的教学活动:
  
  (一)创设娃娃作客的情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1.教师出示娃娃并提问:看看谁来了?你喜欢娃娃吗?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与娃娃做游戏。
  过渡语:小娃娃玩得有点累了,困了,想睡觉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娃娃安静地入睡?(幼儿自由讲述,并尝试、模仿。)
  
  (二)教师哼唱摇篮曲A1段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一首摇篮曲,我们来哄宝宝睡觉。(幼儿抱起娃娃,和教师一起当妈妈,边拍娃娃边唱《摇篮曲》哄娃娃睡觉。)
  2.教师带领幼儿充分感知Al段歌词。
  提问:歌词中都提到了谁?幺儿他们在干什么?并分别出示图片。
  3.激发幼儿想参与的兴趣。教师哼唱摇篮曲Al段,让幼儿抱娃娃学一学妈妈是怎样用手当摇篮摇小妹妹睡觉的。
  
  (三)教师情境导入A2段。
  1.师:夜晚来临。宝宝又该睡觉了,我们一起来伴着另一段曲子哄宝宝入睡。(教师演唱A2段音乐。)
  2.教师提问:这一段里又出现了谁?在干什么?分别出示图片。
  3.再次提问:宝宝究竟梦到了什么?惹得太阳月亮都不想走了,小朋友猜猜看。(幼儿自由讨论并回答——宝宝梦到了亲爱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在家里是怎样哄你们入睡的?(幼儿自由讨论并回答)
  
  (四)教师自然引出B段:妈妈唱着温柔的曲子,轻轻地拍着宝宝的背,陪着他入睡。(教师哼唱B段)你们把娃娃哄睡着了吗?
  
  (五)教师简要介绍摇篮曲的特点。
  这首摇篮曲听起来优美,节奏缓慢,包含着妈妈对自己宝宝的爱,是我们本地的小朋友睡觉时最爱听的曲子,小朋友听着摇篮曲能安静甜美地入睡。
  
  (六)教师再次完整演唱摇篮曲,幼儿边听边抱起娃娃做摇、拍或其他创编简单的动作。
  
  课后研讨
  
  参与活动的教师对两位执教者的教学活动进行了比较分析,梳理出如下的异同:
  相同点一:针对活动,都使用了哄娃娃睡觉的情景,借助情景教学法引起幼儿情绪情感上的共鸣,恰当的情景设置与音乐起到匹配的作用。
  相同点二:都强调音乐欣赏中身体动作的参与。让幼儿边倾听边用哄娃娃睡觉的身体动作表现摇篮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体现了多通道参与。
  差异一:倾听欣赏模式不同。教师A采用了整体欣赏的教学方式,逐次完整地欣赏,并对音乐的性质、歌词等细节提问。教师B采用了“分一整”的倾听欣赏方式,引导幼儿逐段感知音乐。
  差异二:导入方式不同。教师A以歌词介入,通过让幼儿欣赏与歌词内容相符合的图片,让幼儿熟悉、理解歌词。教师B以游戏情景介入,以“娃娃要睡觉”的游戏场景,唤起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参与。
  差异三:对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教师A侧重于引导幼儿表达对音乐的情绪情感体验。教师B侧重于引导幼儿表现音乐所引发的想象、联想,让幼儿进入作品所表达的安静、优美、舒缓的意境。
  
  反思感悟
  
  “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究。关注两位教师在活动中呈现的“差异”而不是“差距”。与此同时,我们更注重参研教师在活动中的细微观察和自我比照,比照以问题进行:即自己的教学经验、特长和上课教师有什么不同?上课教师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行为是什么?我可以如何借鉴?上课教师在活动中最需要改进的教学行为是什么?我在教学中如何避免?
  “殊途”是为了“同归”,“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究以实践为取向,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有利于经验向科学的回归,有效地解决教师职后培训效率低下的积弊,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教研组通过同伴互助、取长补短、张扬个性。把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才智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文化,使教师群体构成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型组织”。从而实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其他文献
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是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收集、分析比较系统的相关资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以及相关教育的效益和价值作出客观、全面、合理判断的过程。在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发展评价起着监控、检测、导向与促进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呈现可喜局面,但难掩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滞后的尴尬,如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情况;
幼儿园课程建构应站在幼儿立场,回归幼儿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幼儿园生成了一系列“疫情课程”。然而,很多所谓的“从儿童的起点”建构的课程,实则只关注到了幼儿表面的兴趣点,而非幼儿的真需要,甚至有些课程离幼儿的生活有距离。疫情下课程在哪里?如何将课程紧扣幼儿真生活、真需要?这些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思考。下面以中班主题活动“居家运动小达人”为例,阐述教师是如何将新冠疫情作为资源话题进行课程建构
按照后勤计划安排,开学第一个月保育老师的教研活动为“让爱从‘头’开始”扎辫子比赛。计划此活动有三个理由:一是保育人员的爱心直接关系到保育工作的质量,这里的从“头”开始,一语双关,不仅仅是指头发,同时也是新学期一次师德教育活动,保育老师要带着满满的爱开启新的学期征程。二是在平时观摩中发现,不少保育老师在起床整理环节先忙着整理床铺,教师承担起为女孩子梳理辫子的任务,导致班级幼儿不能及时投入游戏环节。我
截至2020年4月,南通市幼儿园中有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17对,市级课程游戏化项目148对。经过五年多艰苦努力,项目园均建立了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本地区文化为中心,收集、整理具有当地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源,积极聚焦并有效开发利用适合幼儿的课程资源。通过对各类资源的筛选、改造、整合,各园形成了幼儿园、年级、班级三级资源库,并适时补充与丰富,初步建立了适宜的课程资源供给体系。
在当下,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仔细观察集体教学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个别或几个“不协调”角色。虽然在不少教师看来,这些“不协调”角色不至于影响集体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但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和“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应该认识到:关注这些儿童的发展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集体
“盒”玩具六:手影小屋(大班)庄燕华设计  设计意图  考虑到手影游戏需要在一个黑暗的空间内进行,而幼儿白天在幼儿园,一直处于明亮的环境,于是就想到用大纸箱制作一间封闭的小屋,让幼儿能够在小黑屋这样一个真实的黑暗空间内玩手影游戏,增强游戏效果。  制作材料  大纸箱,黑色即时贴,内置灯,夜光贴,手影图示。  外形尺寸:70cm×90cm×120cm。  制作要点  1.黑色封闭环境:用大纸箱制作一
一、丛书的出发点——让理论变为教师的行动  《让理论看得见》丛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主编,2011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践行者,是联结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习行为对教育理论的践行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幼教理论。只有领会、掌握理论,才能将理论运用
一个富有支持性的环境应该能够很好地引发、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可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区域布局不合理,区域墙饰过满,区域材料过少、过多或过乱等问题,很难引发幼儿相应的学习与探究。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支持性,2018年11月16日,宿迁市中心城区幼教科研共同体在宿城区隆城颐和幼儿园以“幼儿园支持性区域环境建设”为专题开展了研讨活动。以下笔者将本次活动的主要操作流程与思考加以梳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的确如此,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常常产生各种疑问,越是不知
梅雨季节,又一次大雨后,幼儿园里的一棵柳树倒了下来。树干在离地面约30厘米处折断,树冠静静地躺在地上。  幼儿园里有20来棵柳树,这棵倒了的柳树与众不同。倒了的柳树可以引发孩子的哪些学习?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看到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一、发现与观察  (一)小班幼儿观察实录  幼儿:树倒啦,树倒啦。  幼儿:老师,树为什么会倒掉?  幼儿:生病了,它老了,死掉了就倒掉了……  幼儿: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