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生活化?鄢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8453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源于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与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应让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回归大学生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劳动教育生活化,不断创新富有生活情趣的“前植式劳动”、“即时式劳动”和“后延式劳动”的实践载体,大学生才能真正在劳动中体验感悟到幸福与快乐,懂得劳动创造美好梦想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劳动教育;生活化;前植式劳动;即时式劳动;后延式劳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07-03
  一、现状扫描及问题归因
  高等学府本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之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校园中学生的文明素养却遭遇了大幅滑坡,一些不良行为日渐增多,校园中“低头族”和“啃老族”的学生数量日益壮大。据有关调查统计,大学生92%使用智能手机,每人日均紧盯手机屏幕3小时左右,课堂之上的“低头族”也不乏其人;“啃老族”大学毕业生已经扩大或前移到了部分在校大学生身上,集中表现为交往圈中请客聚餐消费过高、恋爱成本感情投资居高不下、非理性攀比消费支出惊人等等。网络技术在支撑学子们更便捷获取讯息的同时,也阻断了与他人躬身交流沟通的能力,课堂上的“低头族”们,沉湎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自娱自乐,不尊重教师劳动与付出,折射出目前高校学风建设、思想教育的紧迫性与严峻性;自身没有断奶、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的“啃老族”们,视家庭和亲人的付出为理所应当,挥霍、坐享父母劳动成果而毫无歉意内疚之情,更是将爱劳动与善感恩的传统美德抛在了脑后。“破窗效应”中的部分大学生,集中反映出了劳动观念淡漠,自理能力不足,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未形成等诸多问题。
  劳动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部分大学生不热爱劳动的种种现象,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是多维度多方面的,既有个体主观原因,也有外在客观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有家庭、社会的深度影响;既有生源地城乡区域差异,也有男女性别差别等等。
  第一,源自家庭教育方面的深度影响。来自城镇经济宽裕家庭的独生子女以及“官二代”、“富二代”们不爱劳动的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并占有很大比例。这些独生子女在家养尊处优,衣食无忧,有求必应,几乎所有生活事务全由父母亲人包办代劳,家务劳动从不动手承担,父母的辛劳从不关心体恤。而父母的百般宠溺与宽容又时时固化着他们追逐享受的心理定势,使他们劳动能力日渐下降,感恩意识淡薄。
  第二,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不良熏陶。随着改革开放深度推进,社会多元文化日益融合,国际化视野中的高校青年学生,正兼收并蓄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与声音。但是在域外强势文化面前,部分大学生过于崇拜西方文明,盲目跟风,流连于洋风洋节洋生活,淡化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忘却了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能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的朴素道理,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被摒弃,个别学生终日沉湎于网络世界、追逐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心安理得。
  第三,囿于学校教育方面的教条呆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各项政策,对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应该说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殊时期,学生的体力劳动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是在今天改革开放中得到极大发展的高等教育,仍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劳动教育被弱化和边缘化。不仅劳动教育内容空泛,劳动形式和方法也显得呆板乏趣,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与提高。
  在这种倒逼机制下,笔者认为,劳动教育不能成为一纸空文,创新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全面提高新世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二、消除破窗效应的对策探讨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1]在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应该树立劳动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生活是劳动教育的源泉。生活源于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和生活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求到的教育”,[2]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就不能离开生活。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不能和生活脱节,必须紧密联系生活,以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为教育的起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养料。高校重视和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回归大学生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高校只有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只有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趣味化、多样化,才能真正让大学生们在劳动和感恩中体验感悟到幸福与快乐,才能真正让大学生们懂得劳动创造美好梦想的人生哲理,才能寻找到消除“破窗效应”的根本良策。
  第一,补上家庭劳动课。与家风家训相融合,与学生家长相配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前植式劳动”,补足补齐成长过程中缺失掉的家庭劳动一课。家风家训等家庭教育是思想性格的塑造场,是人生价值的奠基石。[3]“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新常态下和谐社会大力倡导的家庭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家庭教育的肥沃土壤,才能根深叶茂,生机无限。家风家训等家庭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职业教育的突出优势是,它靠亲情的力量来拨动心灵琴弦,扣的是人生第一粒纽扣。作家老舍先生认为:“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家风家训等家庭教育对人的亲情影响离不开规劝、褒奖与提醒,但成效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身体力行、躬身示范,正所谓“三分靠说,七分靠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家风淳正、相亲相敬、和谐温馨的家教环境成长的人,一定会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中增强共同的价值认同,实现优秀道德润泽与传承。有鉴于此,我们在“前植式劳动”教育过程中,具体做法是:精心设计“我的家风家训是什么”主题班会,通过学生在校撰写“家务劳动承诺书”,教育引导大学生爱家庭、爱父母、爱劳动、懂感恩,广泛开展“我帮妈妈做家务”、“我帮爸爸干农活”、“我替父母看亲戚”、“我为爸妈分忧愁”等系列家庭劳动。这是一场体验式的劳动,其劳动的最大实效是让学生深刻感受父母的辛劳、体验家庭的责任和传递亲人间的温情。这种体验式劳动,最大优势在于学生情感上的真情倾注和投入,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心态,让独生子女大学生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义务,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学会奉献,懂得珍惜,增进亲情。   第二,抓好学校劳动教育环节。与学生自理能力提升相协调,与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相契合,积极组织大学生大力开展“即时式劳动”,抓常、抓实、抓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劳动进行时和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即时式劳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学习生活相关的各类课外实践,包括自理状态下的个体自我服务性劳动与合作状态下的奉献他人集体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体现为大学生个体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化的劳动内容与劳动行为,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躬行,遏止并逐步消除依赖父母、依靠同学的心理惯性。其劳动载体是寝室个人内务整理、服装清洗、个人自主学习安排等等。集体性劳动体现为集体协作和团队合作,在劳动合作中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缺失,其劳动载体是教室、寝室劳动值日、校园区域卫生保洁、校内社团活动组织及服务等等。“即时式劳动”是在校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时期,是学生能否形成正确劳动观和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关键一步,作为辅导员必须抓细抓实。
  第三,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相一致,与学生社会责任担当相契合,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后延式劳动”,驰而不息地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载体与平台。“后延式劳动”是指大学生为走向社会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作准备的综合性实践劳动。诸如“劳动进社区”活动、“手拉手结对子送温暖”活动、“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植树节”开展的植树活动。“后延式劳动”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参与的劳动,对于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奉献社会、担当社会责任做了必要而丰厚的心理、能力与才干储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实施劳动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第一,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高尚人格的基本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勤劳勇敢,勤俭持家是本分。高校理应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发挥家风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为培育青年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提供丰厚的文化营养。
  第二,高校必须创新劳动教育载体,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凝练劳动教育特色。高校应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重点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首先做到“内化于心”,然后才能“外化于行”。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劳动,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思想上要认识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能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中的一切辉煌,只能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行动上要清晰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就是普通劳动者,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第三,高校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完整的教育体系之中。劳动意识与劳动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实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应把劳动教育纳入完整的教育体系之中。在操作层面上要贴近生活、回归家庭、走向社会,采取综合实施策略,从细处着眼、实处入手,才能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辛士红.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私事[N].人民日报,2013-04-20(4).
  (责任编辑:张志刚)
其他文献
谢 英 教育向美而生  杨志冲 用“史识”濯亮学生的人生格局  殷 俊 简约是最终的成熟  刘 飞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  课堂目标”  黄 剑 小学中年级读写联合习作教学法初探  蒋菊香 基于垦牧文化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王 通 科研“六用心”:指向工作实践的教师教  育科研要求  孙开飞 数学教学中“边缘化”学生的心理分析与  教育对策  陈旭强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
摘要:批注与吟诵是古人流传的读思互济的读书方法。基于文言文的文本特质,用简约的批注和吟诵符号及口诀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古文,对传习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有直接借鉴作用,体现了语文课标强调的课程任务与宗旨。《赤壁赋》课例有印证与启发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批注;吟诵;符号标注;教学策略;课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蕴藏着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如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阶段应重视音乐文艺、体育锻炼和道德品行的教育,学前教育中要多采用游戏法、故事法和熏陶法等。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给当代学前教育的主要启示有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正确选取教育内容,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等。  关键词:学前教育思想;启示;柏拉图;《理想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以学科育人为指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立足统编教材自然单元的安排,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对单元教学内容从教育价值、教育资源等层面进行统筹设计,实施整体观照下的单元教学,实现单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根据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以及教学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特征,单元整体教学主要呈现为“按顺序”、“小整合”和“大任务”三种不同的形态。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内涵;形态  中图分类
摘要:五年制高职商务类专业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最为务实的专业之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更加注重谈判与沟通的操作应用能力。《商务谈判与沟通》课程是专业大类的必修课,独具特性。翻转课堂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触发学习的兴趣,继而训练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加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活动,寻找实现教学深度融合的切入点。  关键词:翻转课堂;《商务谈判与沟通》课程教学;切
摘要:当前,我国设计教学模式从整体上略显单一,依旧是以传统的说教式为主。从中英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对比研究出发,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教学模式,分析归纳出适合我国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设计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英设计;教学模式;比较研究;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7-03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已经形成了三
摘要: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隐性课程的主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L市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调研表明,L市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合理规划,开展理论研究,提升特色文化内涵;突出主体,注意学科均衡,健全制度组织机构;分层实施,培育个性文化,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
摘要: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环境类相关工作岗位的核心课程。本文以区域环境现场监测项目为例,分析了环境监测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必要性,评价了信息化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提出了信息化教学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仿真软件;网络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19.22期為合刊
期刊
摘要:教学诊断医学化就是从医学的视角、思维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用医学的方式、手段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学诊断医学化的日渐盛行是对当下教学改革的热切呼唤,教学改革存在着病理取向与理想取向的价值冲突、消极取向与积极取向的价值取舍。不断优化教学诊断,应尽可能采用会诊和比较性诊断、应用数据和证据诊断、使用工具辅助诊断,避免问题病理化、病源绝对化、处理消极化。完善教学诊断机制应明确教学病